為何世界大公司70%的併購失敗

中海油未能成功拿下美國尤尼科,在大多數人眼裡看來似乎太不應該。細數十年,中海油的命運相對於其他國際巨頭,實際上也絕非特例。多年以來,1200家被列入標準普爾指數的企業都在進行著紛繁的收購,但執行之後70%都以失敗告終。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近日的一項報告稱,根據1994~2003的十年研究發現,不同領域和區域的1200家標準普爾指數企業中,僅有400家企業在營業收入和股東價值回報的兩項指標上,同時高於行業的平均水平。150家入選的日本企業中,符合這兩項標準的只有2家,亞洲則是38家。

收購項目少有跨國收購

  IBM公司亞太地區商業服務部負責人Steven Davidson 談到,分析結果顯示了幾個重要的收購現象。其一,收購不是碰運氣,而是要會做加減法。一旦收購過來的東西消化不良,將會導致盤根錯節的各類問題。而一些成功的企業,往往可以把收購過來的產業再翻一番。第二,由於風險係數過大且管理不夠熟練,企業的跨國性收購較少。這也是目前很多中國企業面臨的問題。

  同時,成功的收購很少涉及非核心的業務,或者是跨行業的併購。IBM諮詢業務部負責人徐永華談到,有一家中國的飲料企業,看準了乳業的投資,在黑龍江和武漢收購了兩家乳品公司,可是因為它自己的執行能力不夠,又沒有合適的人才幫它管理,現在只好全身而退。

徐永華說:“更為重要的是,好的收購案例是收購整個的公司,而不是收購其中的一小塊。如果收購過來的企業,與原來的母公司或者關聯公司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么管理難度很大。在這方面出色的代表是GE、香港滙豐銀行以及思科。

中國企業增速並未超歐美

  研究報告還指出,雖然中國和亞洲地區的經濟成長速度很快,但是這些地區的企業增速,並沒有超過歐美企業。“有金礦,但未必可以挖到金子。”

  研究還發現另外兩個現象:那就是並非小公司的增長就快於大公司增長;並非傳統行業增速就要比新興產業慢。比如乳業,在中國的年增速為27%左右。一些100億元資產的小企業,相比資產規模突破人民幣3000多億元的企業,其業績成長和股東價值的回報速度低於後者。

  這項研究還得出了一個結論:企業有時就像參加鐵人三項賽,即在路線、能力和信念上都要有出色的表現。“路線”指的就是這個企業是否可以找到一個成長的“路徑”。要找到這個市場,不僅要有足夠的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要對未來有所掌控,隨時可以作戰略性的調整。其次,要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擅長什麼做什麼,這也是為什麼蘇浙一帶的民營企業發展快的原因之一。同時,也要擁有一個不停留在口頭上的文化和“信念“,而不是灌輸員工。比如華為,在2000年時公司就有一種強烈的信念,要成為全球第一。很多人也都相信了這種信念,所以華為可以保持快速的增長。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