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地攤做成大生意

如今的地攤,廉價不再是惟一的表情,從服裝到飾品,從光碟到玩偶,每個最流行的時尚元素,都以最快的速度在這裡出現。地攤不再是低人一等的生意,它只是一種最平實、最易行的草根化創業實踐。

  地攤變形記
 
  XX年6月,一個上海夏天尋常的晴朗日子。

  上午十一點,江蘇崑山的手工飾品廠老闆王俊,比平時提前了半個小時。來到上海城隍廟福佑商廈小商品市場。在那裡,他有一個批發攤位,銷售自己廠里加工的手工飾品。

  半個小時後,上海陸家嘴的一幢寫字樓中,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文員工作的章妍踩著高跟鞋,步履如飛走下電梯,轉眼消失在匆忙的人流中。

  走出寫字樓,章妍便擁有了白領之外的另一種身份——一個經營飾品的地攤老闆。

  而走上網際網路,王俊也擁有另一種身份——一個地攤群的群主。

  中午十二點十分,當章妍轉了兩次車來到王俊的攤位前時,王俊已經按照她提前發來的清單,將商品分類打包。總價1500元的飾品,是包括章妍在內的6個地攤老闆共同進貨。

  變遷的記憶

  章妍的家鄉在河北的一個地級城市。作為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代,地攤曾經是章妍成長路上揮之不去的記憶。童年的印象中,走街串巷的小販,在路邊鋪一塊看不出顏色的舊床單,販賣著廉價的服裝、文具和日用品。那時,章妍從沒有將地攤和自己聯繫在一起。

  XX年,章妍大學畢業後來到上海,幾經周折,終於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一份文員的工作。地攤就是在這個時候,重新回到章妍的視線。

  從XX年初,每天下班的路上,章妍都會在捷運站的通道里發現一些地攤。讓她覺得意外的是,這些地攤,不知不覺中顛覆著童年關於地攤的記憶。地攤上的商品,價格依然低廉,質量和款式卻開始緊跟時尚潮流。那些時尚雜誌上最新流行的時裝,那些獨具個性與風情的飾品,那些在圖書音像城裡找不到的光碟,居然都出現在街頭的地攤上。而這樣的地攤前,停留最多的也是像自己一樣的時尚年輕人。

  更讓章妍覺得意外的是,這些地攤的經營者,也不再僅僅是過去的無業小販。當地攤帶著一份從容不迫的淡定重回人們的視線,其經營者已經最大限度地多元化,其中既有下崗工人、純粹的小生意人,也不乏大學生、白領等時尚人群。他們當中,有人是純粹的地攤生意人,更多人則是兼職經營,追求利潤與體驗的雙重滿足。他們區別於傳統的小販,也還稱不上是老闆,地攤經營者更喜歡用另一個中性的名詞來稱呼自己:地攤族。

  章妍也曾經想過創業,但一沒有資金,二不知能做點什麼。擺在面前的現實是,在上海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生意別人想不到,另一方面,店鋪租金貴得驚人。而事實上,這也是地攤重新歸來的原因所在。從地攤起家,試銷產品,積累資金和經驗,成為一條最簡便易行的創業途徑。

  對於地攤的記憶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當章妍親眼看到同一個寫字樓中的一名白領,下班後背起卡通圖案的收納袋,神色坦然地在地下通道里擺起一個女裝攤子時,終於意識到其殊途同“攤”

  XX年初,章妍正式決定加入地攤一族。

  最先要確定的便是產品類別。現在的地攤生意中,銷路最好的產品主要有以下幾類:服裝尤其是女裝、飾品、小型箱包、玩偶、音像製品,另外還有一些新奇產品及自製商品。而無論是哪類商品,都遵循著一條原則:跟著時尚潮流走。

  章妍最終選擇了飾品作為自己的主營品種。最初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單價低,占用資金少,更重要的一點是,便於攜帶,不僅上班時就可隨身帶到辦公室,而且“遇到城管跑起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