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發展簡介

職業規劃發展簡介,主要闡述職業生涯規劃的起源及其發展歷程。了解了這些將有助於我們進行自身的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早在 20 世紀初就開始了。那時社會發展比較穩定,個體一生中的職業變化不大,所以職業發展心理學家更多採用“ occupation ”和“ vocation ”,中文翻譯為“職業”。相應地,針對此的工作即為職業規劃。那時的職業規劃,主要任務就是以工作要求為導向的人員匹配過程。它有一個假定的前提,就是工作對人的要求是固定不變的,如果一個人具有這些工作要求的品質,那么工作會最高效,工作著的人也會感覺非常有成效。注意此處用“成效”兩字,說明所有的衡量都是以工作產品為導向的。

從這個角度來定義職業,那就是個人為追求其特殊目的,而從事的活動過程中所承擔的所有職位、角色的總稱。從這可以看出,職業是工作角色的總和,其目標是為了通過產品生產的實現,更好地滿足自己的特定目的。也即,“職業”更多地是處於對人較低層次需要的滿足這個層面上的。

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所述,人的需要是從生存、安全、尊重、歸屬到自我實現的一個逐層滿足的過程。就巨觀社會而言,社會對“生存”與“安全”的追求要求把人當作生產產品的機器,去推動社會物質的充足和豐富。基於這樣一種社會發展,人的職業規劃,也就成了產品生產導向的“安排規劃”。但是,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全社會物質總量的巨大積累,人們開始關注更廣泛領域的人需求滿足、開始要考慮更高層次的需要。職業開始不僅是個人謀生的手段,也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

一個人選擇從事哪種職業將直接影響他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從而間接影響他對工作和生活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關注從職業中尋求尊重、歸屬甚至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而這,也就是“職業”開始向“生涯” (career) 的過渡。而且隨著職業穩定性的降低,人的高層次需要必須從多個角度來加以滿足,必須從人的各個生活角色中得以體現。從而關注於物質產品導向的“職業”觀念,開始讓位於以人為導向的“生涯”觀念。

職業突出的是事業或某個具體的行業,而生涯更注重發展性,強調以人的需要為導向的職業變化過程 ( 龍立榮 , XX) 。可見人的生涯不僅僅指某個具體的職業或行業,它更是生活的一種新狀態描述。

jepsen 和 gelatt 在 1974 年提職業生涯決策模型時,最早提出職業到“生涯”的轉換。之後,生涯發展的內涵逐步被廣泛認可。牛津字典里生涯的本意是:“兩輪馬車,引申為道路,即表示為人的人生髮展道路,或發展途徑。”生涯包括個人一生中所從事的工作,以及其擔任的職務、角色,但同時也涉及其它非工作或非職業的活動,亦即個人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活動與經驗 ( 林幸台, 1987 )。

另外還有許多學者對生涯進行界定。其中 super 的生涯界定更能形象地說明生涯與生活的統一:生涯是生活里各種事件的演進方向與歷程,統合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型態;生涯也是人生自青春期以至退休之後,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甚至也包含副業、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等等。後來薛恩 (schein) 在 1978 年時,更加寬了生涯的廣度,說人生的生命歷程,是由三個鏇律所交織、激盪而成的,這就是:①工作、職業或事業;②情感、婚姻或家庭;③個人的自我成長和身心發展。

也就是說,生涯的成功,必須包括著廣泛的滿足感。有一項針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以及一些成功專業人士和 90 多位高級主管的研究表明,持久的生涯成功包含有四個最基本的構成要求:①意義:感覺自己對所關心的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②快樂: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愉快或滿足;③成就:你取得的成績超過了其他人苦苦追求的類似目標;④傳承:建立自己的價值觀並取得成就以幫助他人獲得未來成功的一種方法。而且這四個方面又必須是在自我、家庭、工作和社會各個領域裡都有所體現的。總之,生涯規劃,應該是對生活滿意感的全面規劃。

曾幾何時,生涯規劃演進成現代人必修的人生學分之一了。在美國,有一本以生涯規劃為主題名為《降落傘的顏色》 (the color of parachute,1983) 的書,曾是銷售史上僅次於聖經的第二暢銷書。由此可見,中外人士對於生涯規劃的重視可見一斑。無可諱言,我們一生中,最精彩的時間和歲月,都投入在“工作”上。因此,工作品質的好壞,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幸福。所以,關注生涯的發展,其實就是關注人生活的滿足與幸福發展。

當然了,上面介紹說明的是國際背景下的理念變革。就我國的實際發展而言,“職業規劃”的興起也才是近幾年的事。而且之所以這個“運動”被推行,也是因為 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開始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進行改革,由原來的國家“統包統分”改革為“國家指導、自主就業”的制度,越來越多的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學生開始走向人才市場,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和工作崗位。並且與此對應的,全球目前普遍存在著就業緊張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逐年下降。教育部統計, XX 年 -XX 年,畢業生在 6 月份的初次就業率每年以 5 個百分點速度下降。而今後幾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將保持大幅度的增長,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根據前幾年招生數據推算: XX 年為 212 萬人,較上年增加了 67 萬,增幅達到 46.2% 的高峰。 XX 年畢業生為 280 萬, XX 年為 340 萬。這是我國“職業規劃”初動的力量來源。

總之,這種“職業”層面的滿足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個巨大使命。於是“職業規劃”開始興起。其初衷也是為了以“職”為容器,去尋求或塑造可以容於此容器中的人。也就是說,在當前我們的“生涯規劃”還只是社會的一種說辭,其內涵上還是以“職業規劃”為實質的。比如,有許多打著“生涯規劃”的講演都是請社會上所謂的“成功人士”來現身說法,分享他們如何在工作上出人頭地的經驗。

那么,在此提出一個在我國似乎尚屬超前的觀念是否有意義呢?回答當然是“有意義”。原因之一、現在廣泛存在於學校的就業指導,都是以就業率為導向,努力在把畢業生推到一個個職位的“容器”中。但是,這種初期的“就業”之效,往往會因為這個“容器”並不能帶給畢業生以“生涯”的滿足,從而產生“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使得企業單位人員流動頻繁。

更甚之,這種流動往往都是起因於盲目的“生涯”不滿足,而且依然是以“生涯”不滿足為段落。這種盲目性帶來的社會與個人的浪費,是難以估量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如果能夠讓社會大眾認識到“生涯”的內涵,並且從更巨觀的“生涯”角度去衡量職業,可能更有目標性。比如,畢業生如果認識到,工作並不是全部,生活里還要有情感的滿足、婚姻的滿足和家庭的建構,同時還要考慮到個人自我成長與身心發展。那么,他們就可能會更慎重地選擇自己的職業流動性,以一種平衡和諧的追求去“經營”自己的職業發展。如果,學校的老師認識到生涯的廣泛內涵,他們更可能會早一些從發現學生的追求、發掘學生的潛力等諸多角度,鼓勵和幫助學生早早開始探索自己的生涯追求,而不至於到了畢業時都紛紛不知所措地自欺“先就業,再擇業”。

其二、全面的“生涯”觀念的引入,也可以很好地引導社會大眾科學地看待自己的職業選擇。比如前面舉例說明的“成功人士”的現說法,其實都只是個人“成功”的可能性而已。而且,這些成功人士的所謂成功,也可能只是限於工作領域。而這都與全面的“生涯”成功內涵有差距。由此,從生涯的層面看成功人士的榜樣作用,是需要聽眾去鑑別,並有選擇地模仿和學習的。另外,在社會上還有一些生涯規劃人士,並沒有從廣泛的生涯內涵給來訪者指導,更多只是落腳在“規劃”層面,使得規劃成為一種外在決定的“專家建議”。

當然了,這些建議中包含了豐富的經驗總結,也可能會給生涯困惑者帶來立竿見影的生涯發展。但是,基於前面的分析,如果生涯被局限在職業指導,那么一些選擇方面的“冒險”之後,消極的後果卻可能引發更大的生涯困惑。要認識到,如果一旦“投資”失敗,慘痛的教訓只能自己承擔。而如果一個人明了生涯的內涵,那么他就會綜合全面地考慮自己的選擇,最終做出自己可以負得起責任的積極選擇。也就是說,從生涯的角度去思考,來決定職業的定位與選擇。

既如此,那么需要很好地推廣“生涯”的內涵。新興熱門職業預測表明,在 21 世紀,職業規劃師是熱門職業。但是,只有社會大眾都能夠有一個全面的“生涯”自我認識,“職業規劃”的實效性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否則就只能是單方向的職業指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