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書筆記3篇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本書談了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成長的過程。從王堅到許峰雄,從張宏江到張亞勤,書中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段生動的點評,每一句誠懇的話語都可以成為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可以讓學生、家長和老師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不斷成功。下面是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書筆記,歡迎參閱。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書筆記篇一:

本學期,學校給我們贈送了《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一書,值得讀。

凌志軍先生所談的正是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30個“微軟小子”的成長過程。他們並不擁有一個比我們更聰明的大腦,所經歷的教育制度和我們也沒什麼不同。那么,他們憑什麼變得和我們不一樣?就憑著他們對教育的看法與眾不同。

先來回顧凌志軍先生在這本書中中介紹過的一個人物:他家境貧寒,但他也期望成功,可在高考時他栽了跟頭,語文考了不及格,總分也很糟糕,連找份正式的工作都危險,可他不在乎人們對成功的定論,在成長中學習,一路摸滾打爬,成了令人羨慕的世界級科學家,他就是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沈博士走上演講台感慨萬千,他也曾經做過碌碌終生的思想準備,但成績僅僅是一組蒼白的數字,他隨著成長的步伐不斷向新的高度挑戰,相繼獲得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哲學碩士學位,及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機器人專業博士學位,他回顧成長的道路問心無愧,他說他沒有達到事業的巔峰,但是他沒有愧對成長,這就是成功。

書中講的是那幫被稱為“微軟小子”的人的成長故事,其實離我們很遙遠:他們的學習經歷幾乎都非比尋常。有的是少年班,有的是小時候就出國留學,還有就是清華、北大的。他們生活的時代離我們遙遠,他們學習的地方離我們遙遠,他們所取得的成就也離我們更遙遠。但這本書通過他們的成長曆程向世人闡述了一個關鍵的觀點:一個人發展的最重要時期是6-12歲。這個時期要想健康成長,如果只靠學生,不可能;但如果有了家長和老師的協助,就有可能。

30個“微軟小子”的成長故事證明一個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來的。

“成長”——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詞,一個嚴肅而親切的詞,卻將伴隨我們一生,人生在成長中度過,在成長中綻放光彩。成功固然令人驕傲,但沒有成長,成功又從何談起呢?我們的知識、經驗哪一點不是在成長的澆灌下開花結果的?人可以沒有成功但不可以沒有成長,成功就像一張證書,僅僅見證你的成長。成功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回首走過的風風雨雨,你滿意,就證明你成功了。其實所謂“成功”,不是說你一定要得到“第一”、“第二”,而是你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你的潛力。

感謝凌志軍先生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他教會了我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如何去教育學生。在學生成長的歷程中,我們能做些什麼?其實我們能做的,不僅僅是教給他們課本以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課本以外的東西,那便是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去做一個有著健全人格的人。

成才與成功的關係就如,在“人”這個莊重的字中,那一撇是成長,那一捺便是成功,如果沒有成功,成長照樣瀟灑、昂揚,捺只是撇的一個分支,沒有了成長,成功便搖擺不定。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書筆記篇二:

每個學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每個老師都期盼自己教出的學生取得喜人的成績。但是,成長的道路並非是一帆風順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這本書談了一批最優秀的中國人成長的過程。從王堅到許峰雄,從張宏江到張亞勤,書中每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段生動的點評,每一句誠懇的話語都可以成為成長之路上的堅實階梯,可以讓學生、家長和老師知道自己該怎樣做才能不斷成功。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中美兩國教育的對比。美國是當今世界的NO.1,它之所以強盛,主要是因為它擁有最先進的教育體系:1.美國的教育是從人的角度去講,教給你怎么做人,怎么對待別人,教給每一個公民有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這是他們的最基本的宗旨。而中國的教育,是從科學技術出發的,是為了培養科學家,培養人才。在這種教育制度下,孩子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叫做“優秀的代價”,結果是導致了他們的很多不優秀。2.美國的教育體系不僅包括那些知名的高校,也包括深藏在每一位家長和老師頭腦里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如鼓勵孩子追尋愛好和理想,倡導合作、主動、創新等等。中國的教育體系確很像一條製造工業品的流水線,大家都遵循同樣的程式、同樣的標準,走進去的的孩子形形色色,出來的孩子卻都一模一樣。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中國是否能成為真正的科技強國,還要取決於我們能否在教育領域趕上西方。中國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系需要不斷發展、變革,中國的下一代需要在更好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學生能夠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讀書筆記篇三: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就是講述了中國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的30位成功的中國人的成長故事,在外人眼中,這些中國人無疑是極其成功的,但他們外表看來平凡普通,成長過程也很平常,他們的“絕妙”與“完美無瑕”來自於他們自身的不懈努力,來自於學校與老師恰當的教育,當然也離不開他們的親職教育,他們每個人也都飽受挫折,但是他們站起來了,使自己更堅強更“聰明”。

作者從中國人的角度出發,挖掘、討教、分析了30位研究人員的成長故事,並嘗試總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在這30人中間有大陸人、有台灣人;有年長者,有年輕者;有少年大學生,被譽為“神童”之人,也有任性愛玩,調皮搗蛋之人;有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也有生活拮据家庭困難的小老百姓;有出國留學載譽歸來的大教授,也有本科、研究生、碩士、博士上來……讀完所有中國等級課程的學者;有沉穩內向刻苦鑽研之人,也有外向開朗銳意創新之人。而這種規律性的經驗,竟可與傳統教育中所要求的許多素質和技能一一對應,並形成鮮明對比。

作者凌志軍先生將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比喻成一座大廈,裡面容納了億萬學生,每一個學生在這裡都有自己的位置,這個大廈並非我們經常見到的那種形狀,是一個金字塔,塔有五級,學生則有五種類型,分別對應金字塔的五個層次:

A、厭學型:不快樂、厭煩、心理上的強烈反感和牴觸,恨不得把課本摔到老師臉上去;

B、被動型:消極、被動、麻木,在父母老師的督促和環境的壓力下取得進步;

C、機械型:全身心投入刻苦用功,按部就班的朝著一流的方向努力;

D、進取型:自信、主動、積極、樂觀,把必須作的事情做的最好,持續性的保持著一流的成績;

E、自主型:擁有上一級學生的特徵,此外還有:自主、自由、堅韌、快樂,有個性,有激情,有想像力,享受學習而又不是完成學習,不以分數衡量成敗,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獨立的意志,有強烈的興趣,有一個執著追求的目標。

而作為E學生,你不得不有以下幾個觀念:

1.你不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獨自去尋找奶奶家。寄人籬下,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但這對人的性格培養是有好處的,張亞勤這樣敘述了自己的童年。張亞勤兩歲父親便離他而去,母親再嫁,他生活在一個複雜的家庭,這種寄人籬下感覺,他小小年紀就學會承受。一個人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上。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得到別人無微不至的呵護,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處在眾星捧月的位置上。

2.你不僅僅屬於你的父母,你屬於整個世界。一個人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一個人的親職教育。李開復出生於一個稱得上是豪門的家庭,在他11歲時,他偶然有機會隨哥哥去美國讀書,他嚮往美國的生活,但是他也擔心一向對他嚴格的母親會反對,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母親卻非常開明,決定給他一片自由的天空。就如李開復自己說的,如果當初我沒有去美國的話,現在也不會很失敗,但至少沒有現在這么成功。

3.無論你出生在寒舍還是豪門,起點都是一樣的。沈向洋的父親是個窮教師,母親是地道的農民,他讀書的地方,是個搖搖欲墜、破爛不堪的“牛棚教室”。很多年以後,和李開復一樣,他來到了世界聞名的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計算機系。他獲得了和李開復一樣的學位,並且步步緊逼李開復的成就和名望。但他們的經歷卻完全不同:一個來自台北的富有家庭,一個來自蘇北的窮苦農民家。但他們有著一個相同點:他們都是在11歲離開父母踏上了美洲大陸。

4.不怕淘氣,就怕沒有一個好習慣。張亞勤從來就被人稱為是天才兒童,全因為他能迅速跳級,這在現在的學生和老師看來,簡直不能想像。但是越是聰慧的孩子,就越容易東張西望,時常表現出一種坐不住的樣子來。亞勤喜歡把所有的學習當遊戲,沒有一個興趣能夠堅持不懈。但他母親的一席話卻改變了他的壞習慣:先做應該做的事,然後再做自己想做的事。

5.你的一生能走多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童年的天地有多大。如果他一直在武漢,沒有走進那個“流放地”,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文革的潮流使他從職工大院裡舉家搬到了葉縣,這裡沒有大院,沒有高牆,他每天接觸到不同的人,眼界和空間都大了許多。童年生活的職工大,簡直就是他的噩夢。有了開闊的眼界,他堅定地抱有出國門的信念,這給他的成功之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我們既然無法改變教育,那就改變對教育的看法。”是作者的金玉良言,還是應時之語?我無興趣,但很贊同要做一個E學生,即ENJOY(快樂地學)、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認真的讀他的著作,從中我找到了對生活的自信以及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勇於嘗試的勇氣。在不斷的努力和不斷的嘗試過程中,總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機遇,或許這時希望就出現了。在工作和生活中,時時作好準備,時時保持上進的心態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還未開始就放棄了努力,就等於失去了一切機會;失去機會等於失去了成功的希望,這樣就與我們的最初目標背道而馳,這是極為不可取的。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努力創造機遇,勇於面對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