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規作文「精選」

突破常規,要求我們不為標準所束縛,要求我們有21世紀人才所具備的素質“創新”。小編收集了打破常規的作文,歡迎閱讀。

第一篇:打破常規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滴墨水滴在一張紙上,分別讓十個大人和十個孩子說說它是什麼。十個大人的答案不外乎一個:“這是一滴墨水。”而剩下的十個孩子看見了,卻爭先恐後地說:“這是一隻甲蟲在爬樹。”“這是一個圓盤。”“一輪掛在空中的圓月。”……孩子們的回答各有不同,出人意料。

智少愈完,智多愈散。小孩子學知識最自然,最隨心所欲,最快樂,人為的成分最少,天性最完美。小時候老師經常玩圖片遊戲,當他舉起一張畫著月亮的圖片時,我說那是小船。老師很不認同,跟我講了許多它是月亮的道理。是又怎么樣,誰說不能是小船?可憐的大人,他們的思維已經禁錮在某個固定模式之中。似乎正確答案必須經過文字、經驗的推證,一定要有據可查,一定只有一個。人們心目中的標準,就成了束縛人們盡情揮灑智慧的繩子,成了扼殺小孩子無限遐想的兇器。

誠然,標準讓我們知道怎樣是“過”,怎樣是“不及”,但標準有時卻會束縛住人們的思想,使人們局於一隅。往小說,曾經有人覺得在成語故事“杞人憂天”中的杞人是愚笨之人,人們覺得天踏下來是不可能的,於是覺得他可笑、可悲。以此來勸解人不要無事生憂。當他萌發這個想法之後,便有許許多多人來阻止他,來告訴他不用過多的擔心,跟他講了許許多多的道理。然而,在我看來,杞人哪裡是什麼庸人,他是個哲學家。他突破了常規,想到了常人所想不到的東西。亞里士多德告訴我們,赫拉克利特和恩多克勒都認為天是會毀滅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哲學就是從憂天開始的。然而,有多少人認為他的想法創新、突破常規、是常人所不敢想的偉大嘗試呢?到最後,剛萌發的哲學之芽很快就被人們“天不踏”的標準掩埋,很快就扼殺在搖籃中,並留下不美之名。這種標準會使人錯失許多思考的機會,使教育變得古板生硬。我們學的不是書本,不是教條,是智慧與思想。

然而,往大了說,如果不是古板的標準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當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世界上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反對他,認為他以人當牲口;如果不是機械的道理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認識,當英國琴納一時提出以牛痘接種可以免除天花時,世界上就不會有那么多人反對他,提議剝奪他行醫的權利,認為他褻瀆神靈。牛頓的地心吸力學說被質疑,哥白尼因日心說的提出遭迫害。但時間驗證了一切,他們提出的全是科學真理。愚昧的標準讓人固執,而偉大的人總是要創造偉大的先例。如果不突破常規,何來時代的進步,何來科技的發達呢?

突破常規,要求我們不為標準所束縛,要求我們有21世紀人才所具備的素質“創新”。這樣,你可以沉浸在知識海洋里,你可以自由翱翔!

第二篇:打破常規

涓涓細流,繞過千山萬阻,匯成江河,只為了流入大海,回頭看,曲流織成網;細細的藤枝,纏繞著枝幹,螺鏇生長,只為了生存,覽全體,繪出美妙的螺鏇結構。自然中的萬物,無一不打破常規,為了自己的目標,而挑戰自我,綻放人生光彩。

墨守成規,無異於將自己活埋;打破常規,等於為自己開闢出一條星光大道。而我們不要赴陀螺的後塵,一味憧憬於美好的遠方,而不改變自己追求的方式,只是重複做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機械運動,無異於水中撈月。

世界的光彩,總會吸引我們有雙眼。喜歡追求美好的我們,必定會張開翅膀,飛向絢麗的一方。“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是陶淵明追求美好的田園生活而唱出的自由之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是曹操渴求政治理想而吐露的肺腑之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李太白蔑視權貴而吟誦的憤恨之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為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而立下堅強的決心。我們偉大的詩人們,嚮往著美好的理想,不斷打破常規,挑戰自我,最終流芳千古。

生活中的我們,有著無數夢想,然而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去走別人走過的路,我們不會去創新,只是一味地重複下去,沒有見到曙光。我們就像鏇轉的陀螺一樣,踏著千篇一律的節奏,不停的鏇轉,鏇轉,總以為自己會鏇得很好,那怕鏇得許多人來圍觀,那都是徒然,因為它並沒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遠方,而前來圍觀的人只是來看它笑話的。所以,我們要看清現實,適時改變努力方式,打破常規,挑戰自我,轉出絢麗人生。

人生就像一張畫,而我們手中緊緊握著決定畫走向的鉛筆。畫的完成,需要許多直線,如果我們只知道將線無限延長,那么就不會顯現出美好刺激的人生。但如果我們打破常規,用鉛筆巧妙地增加一些拐點,那么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將畫的曲線發揮到極至。

打破常規,創造新的藍天;

挑戰自我,書寫美妙樂章!

第三篇:打破常規

雄鷹敢於走上其他鳥類不敢練習的懸崖,終能在蔚藍的天空自由的翱翔;蝴蝶衝出繭的束縛,才會有化蝶的美麗;人類只有打破常規,勇於創新,才能造就新的輝煌!

你相信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大象嗎?當小象無法掙脫時,便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也不掙扎。可見,習慣真的很可怕,但如果你能跳出習慣的圈圈,方可見另一番天地。

一個中國的小孩子同父母共同去了美國。在美國的國小,圖畫課是最讓他頭疼的,那裡的美國孩子,畫的根本稱不上是畫!他們筆下所繪:不成比例、不講布局、不管結構、無方圓沒有規矩,甚至連基本的筆法都沒有。而每當他們畫完,都興高采烈的問老師:“好不好?”

而那箇中國孩子卻與他們大不一樣,她努力地去畫出自己想像中的事物:父母、文具、房子、花草……畫畢,也會興高采烈地問老師。不過,他是從來不問“好不好”的,只是問“像不像”。

一個是“好不好”,一個是“像不像”。這引起了我的沉思。中國的教育,教導孩子要循規守矩,卻忽視了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美國孩子學繪畫,老師往往不設計樣板、不立模式,讓孩子從現實生活到內心想像的過程中自由“構圖”。與此相比,中國的所謂範文,參考圖便都成了禁錮中國孩子思想的罪魁禍首!他把孩子變成了複印的機器,中國的孩子,也許具有很高的COPY“能力”,但卻欠缺了基本的創造力,多么可悲呀!

乾隆年間,有兩位書法家。一位極認真地模仿古人,橫要像蘇東坡,捺要像李太白;另一個正好相反,講究自然,獨成一派。某天,兩人相遇,第一個書法家嘲諷第二個書法家,說:“請問仁兄,你的字有哪一筆是古人的?”後一個並不生氣,而是笑眯眯地反問了一句:“也請問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筆是您自己的?”第一個聽了,頓時瞠目結舌。

不錯,正如齊白石先生的那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不會創造,只會在前人的框架里打轉轉,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

我們不是不會打破常規,只是常規牽制住了我們的手罷了。

第四篇:打破常規

忙碌的生活中,太多的條規約束了人們的生活,使我們如線上木偶一般,一成不變,最終導致身心俱疲卻碌碌無為。

動物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坐在窗前奮筆疾書,一隻色彩斑斕,翅翼修長的蝴蝶從敞開了一半的視窗飛了進來,在我身邊悠然飛舞。約摸半個多時辰後,不知是蝴蝶厭煩了房間的局限性,還是其他什麼原因,它開始朝著視窗有光亮的方向飛去。可是,蝴蝶一次次地撞在另一邊沒有打開的視窗的玻璃上。它似乎有些慌張了,更加努力地朝著同一個方向飛。出口就在旁邊,可蝴蝶卻堅信隔著玻璃的光明就是它的出口,恐怕也是天性使然。

這個無形的牢籠就這樣束縛了它,它所做的只能是徒勞無功地做著無謂的嘗試,直至筋疲力盡。

泰國被譽為“萬象之邦”,當地的訓象人在表演的時候,都只是用繩將大象拴在竹竿上,許多人覺得很難理解,小小的竹竿如何能拴住力大無比的大象?其實很簡單,在大象還很小的時候,就一直被拴在大樹上,小象雖拼盡全力卻仍然無力逃脫。最後,小象終於放棄了努力,並形成一種觀念:繩子是無法掙脫的。如今小象雖然長大了,卻再也沒有做任何嘗試。

法國科學家約翰·法伯進行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他在一個花盆的邊緣擺放了一些毛毛蟲,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圈,以此同時在離花盆幾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們最愛吃的松針。由於毛毛蟲天生就有跟隨者的習性,因此它們一隻跟著一隻,盲目地跟隨著前面的毛毛蟲,繞著花盆一圈圈爬行。這群毛毛蟲就這樣一小時、一天、兩天地兜著圈子,連續幾天后,終於精疲力竭飢餓而死。

人類也有同樣的做法,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心理定式現象,以其相反的則是創造性思維。“敝帚自珍”只能導致“故步自封”,打破常規,敢於創新,不要懼怕失敗,對一個人、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都至關重要,不創新,就永遠落後。

法伯在自己的試驗總結里寫的話,也是我最後要說的:在那么多毛毛蟲中,哪怕只有一隻與眾不同,它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