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糧

節約糧食——一個聽了不知有多少遍的詞語。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人均耕地面積卻只占世界人口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有人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養活中國。

糧食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費品,一個國家的糧食問題是關係到本國的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建國以來我國的糧食產量多次出現了的波動,這不僅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給糧食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如今糧食的產量有很大提高,但生活中的浪費行為不免叫人心寒。當你將熱騰騰的米飯倒入垃圾桶時,可曾想過農民伯伯的辛苦勞動?當你倒掉味美的鮮湯時,可曾想過湯里融入了農民伯伯的汗水?當你……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顆最小的螺絲釘,你是否永遠堅守在你生活的崗位上?”節約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美德,是中國人永遠不會彎曲的背脊,是大家堅信的理念。但是現在我們的行為為什麼會變質了,節約不再被認為是美德,卻被當成小氣、摳門的意思。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嚴重,不利氣象因素較多,乾旱化趨勢嚴重,可能會給農業生產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但最主要的是人們的浪費糧食的行為。在飯店,很多菜一口都沒動就被無情地扔進垃圾桶,多數人好面子,覺得打包菜很丟臉,可你是否想過,你把你的節約美德也丟了呢?家裡小孩挑食,往往只吃幾口飯,卻在快餐店裡大吃大喝……這樣的例子生活上還有很多,早已司空見慣。節約點食物不是我們力所能及的事么,別再在飯桌上挑東撿西,別在沉迷於快餐無法自拔,讓那么辛苦播種來的食物盡到他們原本應盡到的義務,這不是比原本在飯桌上留下一堆的剩飯剩菜來的更有意義么?

如今存留在農村的種田者已是寥寥無幾,都是老弱病殘之人,他們之後,誰來種田?浪費糧食不僅是在糟蹋勞動者的辛苦成果,在某種意義上更是一種“犯罪”行為。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把世界糧食日的那一周定為節糧周。其實節約糧食愛惜糧食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每一天都應節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有當節約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內心需要的時候,我們才離真正的節約型社會不遠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朗朗的讀書聲透著活力,希望我們可以把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的活動扎紮實實地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