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個痛快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男人輕易是不能哭的,正所謂大丈夫流血不流淚是也。幾千年封建史,男性作為社會的主宰,以頂樑柱、定海針的角色自居,三天兩頭地打雷下雨也的確不是回事!於是歷史人物肖像上一色的不怒自威、堅毅悠遠、不食人間煙火。

不過凡事必有例外,有些事男人是不得不哭的,而且哭的講究,也哭出了境界。

第一大哭點:“忠”,前程和性命在人手上纂著,態度就必須得端正,比如,皇帝老兒覺得事情搗騰大了難收場,弄個罪己詔一類的玩意,自有群臣跪伏上前,大呼:“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涕淚滂沱,捶胸頓足。最絕之處是招之即來,數量管夠,哭的是天地動,風雲變,那可是演技派明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第二大哭點:“孝”,中國人講究百事孝為先,娘老子去了,念著生養之情,哺育之恩,這眼淚不流不行。但也分了內外之別,念恩情,痛且悲,撕心裂肺不為過;於外而言,孝是演給活人看的,淚眼迷濛,悲悲切切,看的是個孝子功底,卻少了些真情味道。

第三大哭點:“節”,這個不容易的,想那蘇武持節十九年,回歸故土之時,那眼淚中必是苦澀與自傲齊飛,辛酸與激盪共存。

第四大哭點:“義”,劉關張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兄弟先去了,弄得大哥不好作人,於是“大慟,幾欲昏厥”而後不顧群臣反對,以傾國之兵征伐。這眼淚換來了數十萬生靈,真可謂滴滴血淚。

哭完了“忠孝節義”,男人就基本沒得哭了。大丈夫要留生前生後名,唯獨這真性情流不得淚,若是真的打熬不住,也只有灌了二兩黃湯再來,把那一肚子苦情裝瘋賣痴地灑出去。其實皇朝已完,表演功底再好也沒了用處;太平世界“節氣”成了笑談;這世道重利輕義,“義氣”不值錢,小弟們扒著鐵窗望穿秋水,大哥連抹眼淚的功夫都省了。仿佛一轉眼間,男人都不用哭了,中國人真聰明,難過不是吧,咱們一起垂首“默哀”。

真的沒有哭點了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壓抑太久,不懂如何流淚了。望著父母頭髮漸白,行動漸緩,每日做好你喜歡的飯菜,盼著你回家的迫切。是否會覺得眼熱鼻酸?猛然間發現有一些關切的目光始終在默默地注視著你,會不會覺得這世界有情而眼眶濕潤?

記得那年,因為辭職,心中鬱鬱不平,幾位兄長圍坐閒話,一時間觸動了心事,幾個大老爺們相對哽咽,語不搭調,難以自制,雖少時即止,人人都有些不自在。可都時時記著這份情意和溫暖。

又一日,獨坐觀看《綠色奇蹟》,看到卡菲受刑的那一刻,為了最純淨的善良,終於無可抑止的爆發了,任由熱淚滾滾而下,恣意而放縱。不想擦拭,不想克制。我哭了,而且哭得痛快,也不覺得羞恥,只想讓淚水洗刷那久已蒙塵的心靈。讓自己痛快地哭一次吧,轉過身來,任狂風吹,大海嘯,仍然是一條堂堂正正的男兒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