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自然

那些無名日子的感觸,纏繞在我的心頭,像綠色的苔蘚,繞附著老樹周身。——題記

銀杏翩飛

一個周一的清晨,當我步入中心花園時,地上成百上千片銀杏葉赫然映入眼帘。那時正值秋天,秋高氣爽,令人心曠神怡。一面面小扇子雖都是純粹質樸的黃色,卻都好似放著耀眼的光。在水泥地面的深黑色映襯之下,銀杏葉的黃是那么的鮮明,那么的激情洋溢。

“夏天的鳥兒,飛到我窗前歌唱,又飛走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麼歌曲可唱,嘆息一聲,輕輕地飄落在地上。”如果說夏之鳥象徵著生命的鮮活、可愛,那么,秋之落葉已安息在遙遠的彼岸了。然而那滿地堆積的黃葉,雖已到了生命的盡頭,卻仍在用自己最後殘留的色彩裝點世界,怎能說它們又不是一首撩人心弦的歌呢?

日月同輝

一次放學,我走在通向校門的甬道上,悠閒充盈著我的心。“今天我不打算趕車,”我對自己說,“‘疾,也是天地差;遲,也是天地差’,我今天又無急事,我該乘的車自然會等我上去的。”

習慣性地舉頭望“明”月,我發現月亮並不是很圓,也並不是很亮。看來再強烈的陽光也有照不到的角落啊!我尋思道。不過這也沒什麼可悲哀的。上帝與人的完美,只存在於二者的追求者心中。既然尼采說:“上帝已死”,世間就沒有永恆,沒有絕對的真善美了。

“月兒把亮光撒遍天空,卻把黑點留給了自己。”想必詩翁泰戈爾在寫下這首詩時環境比現在要好吧!而現在呢,不僅銀河系在我這樣一個城市居民的視野中消失了,而且“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也在無數工業塵埃形成帷幔的遮擋下變得晦暗了。看來人還是最好不要費心思改造自然,只能越改越糟,還不如順其自然好些。人是永遠也不可“勝天”的。

順著月亮指給我的方向,我轉頭尋找太陽,驚喜地發現夕陽仍在西下。我又仿佛聽到絢麗的晚霞對落日說道:“經過你輕吻,我的心便似一隻黃金寶箱了,”遠處有一排毛白楊,葉子還未落盡。或許在一個特定視角就能看到“夕陽掛疏桐”的奇妙景致了!想像在火紅的夕陽與五彩的晚霞映襯下樹木那黑色而鍍著金邊的剪影,一枝一葉都被描繪得更加清晰,一定會很美的。

樹的守望

還是中心花園,還是黃昏時分,還是關於樹的故事。

不過不同的是,故事進入我生活那天,本人英語統練考砸了,正鬱悶。雖是舊時相識的夢魘,雖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但我還未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那般境界。

冬天剛過五點就已經是“寒氣逼人,刺入肌骨,渾身打著顫”了。到半夜那何止“涼初透”!(看來,“人約黃昏後”一定是說春宵,而非冬夜。)花園裡一根根裸露的樹枝毫不留情地直刺向冰藍色的蒼穹,凝固了,好似一個個碩大的天然植物標本。難道它們不冷嗎?與它們隔路相望的油松都已經放棄了供養相當一部分針葉,在獵獵寒風中無奈地顫抖著。雖然中心花園樹很多,但在西北風整日整夜摧殘下,每一株都顯得很無助。此情此景更使我心中充斥著涼意。“綠草在地上尋覓她的伴侶,樹木在天空尋覓他的寂寞。”我徘徊在偉大與渺小的對立間,彷徨著,不知自己應選擇前者還是後者。我又想到,在順境中修心,是永遠成不了佛的,逃避痛苦就是放棄痛苦提供的精神成長的機會。

我仰望著,嘆息著,輕吟著那個偉大的印度詩人留下的詩篇,感悟著寂寞的黃昏、寂寞的樹木、寂寞的詩人及那顆寂寞的心。

“您曾引導我,走過白天擁擠不堪的路途,來到孤寂的黃昏。

透過夜的寂靜,我等待著它的意義。

“這寡獨的黃昏,籠罩著霧和雨;

我在我孤寂的心中,感覺到它的嘆息。

“憂鬱靜靜地沉埋到我心裡,

正如黃昏落在寂靜的樹林中。

“下著雨的黃昏,風不停地吹著。

我望著擺動的樹枝,沉思萬物的偉大。”

當我靜靜聽著松濤聲時,我便感覺到,在這暮色深沉的花園裡,那沉默的偉大思想。可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絕對的安靜是會成為憂鬱的。就像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那樣,實在是“淒神寒骨,悄愴幽邃”。我帶著它們予我的寂寞,記之而去。

“創造的神秘,有如夜的漆黑——它是偉大的。而知識的幻影,不過是早晨的霧。”無論是那落葉,那夕陽,抑或那黃昏,閱讀自然的偉大詩篇,都將使你擁有感動,擁有驚喜,擁有寂靜,擁有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都將使你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