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

“我們的家風總結起來就兩個字:孝、善”

——題記

隨著央視《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的鏡頭來到了各地的大街小巷。在採訪路人的過程中,免不了有些奇怪的回答:一個小孩說‘家風就是我爸每星期打我一次。’一個年輕人說‘家風就是每月工資及時上交給老婆。’……諸如此類回答數不勝數,我不禁莞爾。笑過後卻對這個問題記憶猶新,不僅沉思: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

跑去問了爺爺,爺爺說“:我們林家祖上從沒有在書面或者口頭上明確說明我們家的家風是什麼,但是祖祖輩輩都在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後人,因為手比嘴高,只有行動才能讓家風更好地傳承下去。”

“百善孝為先”這自是不必說的,而“孝”卻是說著容易做著難。在爺爺那一代,孝,是為父母分擔勞動力,為家播種、耕耘……到了父親這一代則是讓父母來到大城市享福,不必再幸苦農作。而到了我這一代,我認為孝就是多陪陪家人,初三的學習很緊張,時間都不夠用,但每周還是雷打不動的至少有一天要回到爺爺奶奶家吃飯,陪陪老人家。隨著時代的變化,孝,開始有了眾多的表達方式,在信息技術發展飛快的今天,人們的腳步也跟隨著時代的步伐,日益加快,許多人為了謀生而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工,對於這些遊子來說,孝,只能是每年春節儘早回去回去陪家人;一家人都在城市的,則是儘自己全力,讓父母好好享受晚年……不管是哪種方式都在書寫著一個在千百年來最偉大的一個字——孝。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這句話在我父親的奶奶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當時的饑荒、戰爭是很多人被迫流亡在外,有家不能回,而太奶奶只要見到有這種流亡的人在附近,就算家中只有一點糧食,就算家中還有餓地面黃肌瘦、嗷嗷大哭的孩子,也要將家中那點唯一的糧食贈予別人,她曾說過“:家中沒糧食不要緊,可以再種,而別人的命運比我們苦了很多,在這種時候給予他糧食、給予他家的溫暖,定能挽救他人的生命。”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那些曾被太奶奶給予過糧食、收留住了幾天的人無一不對太奶奶滿懷感激,亦會盡力為太奶奶幹些體力活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爺爺的善,最能表達的就是“文化大革命”,在文革期間受到迫害,被下放到基層,為劇團寫稿。劇團的人知道他有文化,並且字寫得漂亮,都十分尊敬他,不會太為難他。他對那幾個陷害他的人並不責怪,反而感謝他們是自己有了這段豐富的閱歷。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段經歷,在“文革”後受到政府的重用,才得以舉家來到深圳。來到深圳安頓好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為那幾個曾迫害過他的人寫幾幅字,化敵為友。這是因為心中有善,才會寬容一切。而我生活的時代沒有饑荒,沒有“批鬥”,在我看來“善”則演變成為忍讓,不跟人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凡事忍讓三分,退一步海闊天空。

“我們的家風總結起來就兩個字:孝、善……”我想,這便是最好的回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