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就在包容之中

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大海之所以廣博,就體現在它能不拘一格地接納來自江河湖泊的每一支細流,它的大智慧源於它的度量。可見,智慧就在包容之中。

古今中外真正成大事者,他們的大智慧不僅體現在對平常人的大度,更體現在對敵人的包容中。

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曾差點將自己一箭射死的管仲,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終於得以稱霸中原。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將昔日的死對頭、幾欲殺害自己的魏徵請下囚車,當面任命他為諫議大夫,終於在魏徵的輔佐下開創“貞觀之治”。美國前總統林肯,在南北戰爭勝利之後,對南方的議員和政敵,主張不予以懲罰,他說:“如果我們能將每一位敵人都變成朋友,那么我們將不存在任何敵人。”歷史證明了他的智慧,這一做法,穩定了當時的政局,為日後美國的繁榮打下基礎。

事實上,在對對手甚至敵人包容的同時,對手或敵人的內心都蕩漾著很強烈的感情波瀾在人性中,每個人都是不想受屈辱的,當你包容了他們時,他們的心中必定懷有感激,或許就從此立志,日後定要報答你。僅僅是一個包容,換來一顆擁護你的心,何樂而不為?這便是大智慧所在。

然而,自古許多名士,到死也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只知道去猜忌、屠殺,鮮血浸滿了他們的手,刀刃都打卷了……

秦末起義的陳勝,雖少有凌雲之志,可在建國後猜忌成性,濫殺良臣,就連最開始同他一道起義的吳廣也被他殺害了,陳勝最終眾叛親離,在孤寂中戰死。二戰期間,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又連連失利,一方面西線受到蘇聯紅軍的猛烈反攻,另一方面東線盟軍從諾曼第登入;然而希特勒不自我反省,反而把手下大將統統罵了一頓,撤的撤,殺的殺,整個納粹德國人心惶惶,不戰而自亂陣腳。最終在盟軍攻進柏林時,希特勒無奈自殺了。

這些人也都堪稱是一代梟雄,可是最終都落得慘敗的下場,就因為他們不懂這大智慧就在對他人的包容之中,這是歷史的必然,他們的死又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

人自己的力量永遠是渺小的,只有懂得去包容他人的過錯或曾經對自己的傷害,我們才能為人所支持、所擁戴,成就自己的事業。人生的大智慧就在包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