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總理”

我奶奶出生在山東省招遠縣(今招遠市)一個偏僻、土地貧瘠的窮山村里。童年時,苦日子、窮日子把她折騰得死去活來,她對今天不愁吃、不愁穿的幸福生活一百個滿意。奶奶今年快八旬了,耳不聾、眼不花、背不駝,身子骨硬朗著哪,一家七八口人的吃、喝、買米、買菜等家務活她都承包下來了。說我們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每天工作、學習都很累,不用你們乾。奶奶是持家的能手,幹活有條不紊、乾淨利索,做的飯菜色、香、味俱佳,我家很少去飯店聚餐。為此:奶奶被我們全家人譽為我家的“總理”。

我們全家人誰也不敢在“總理”面前說:這東西不好吃,我不願吃;這衣服舊了,不時髦了,我不願穿的話。假如不留神,說走了嘴,讓她聽到了,她就會滿臉的怒氣批評你:都是好日子燒的你們,你們都不知道姓啥了?她就會又滔滔不絕的回憶起她童年的往事:我都上學了,不知道什麼叫褲衩、內衣、外衣,只知道春秋穿的單褲脫下來,偎在坑上,等媽媽把它洗乾淨後,絮上棉花,就成了棉褲,冬天穿。春天到了,把棉褲里的棉花扒出來,就是單褲,春秋穿。看你們現在春夏秋冬有多少套衣服?有的沒等穿舊、穿破,甚至只穿了一兩次,說不時髦了,就把它扔掉了;我上學時中午帶著兩片地瓜乾和一個冷盤糰子,就是一頓午餐;一塊四方破布包著書,當書包,夾著上學;我從未穿過用新買來的布做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著小了,改一改,補一補,給我穿……。

奶奶不忘本的思想、做法是值得我們欽佩、學習和發揚光大的。但,她有時有點固執的過度。比如,吃剩的飯、菜,當頓吃不了,下頓還吃,下頓吃不完,再下頓仍然端上來,不管它變不變質,吃不完決不罷休。總認為扔掉可惜,是浪費,別人不吃,她自己吃。邊吃邊說:有點味怕什麼!不要糟蹋東西,糟蹋東西是犯罪的,總有一天老天爺會懲罰你的。

吃了這樣變質的食物,肯定是胃腸不舒服的,輕者嘔吐,重者拉肚子,鬧痢疾。有一次她真的吃壞了肚子,上吐下瀉,捂著肚子哼哼個沒完。全家人用事實勸說她,咱勸也無濟於事。因病在身,她不吱聲,對你說的話,既不反對也不贊同。吃藥、打針的費用,超過那些飯菜的幾十倍,哪個合算?哪個不合算?她不算經濟賬。事後,仍然是我行我素,她還是她,交了學費,也不接受教訓。

天長日久,全家人知道了奶奶的體性:只要是全家人愛吃的菜,她從不第一個下筷,非等全家人吃夠了,吃剩了,她再打掃盤子底。尤其是我愛吃的菜,她會站起來,把盤子端到我的跟前,讓我先吃個夠。後來,我們把好吃的菜,齊聲說:這個菜做的沒有味道,不好吃!她又會敘敘道道的說:都是好日子把你們燒的,你們都不知道姓啥了?你們不吃我吃。如是,她就動筷吃這個菜。別說,這一招真靈,每逢做有好吃的、特殊的菜我們都齊聲說:這個菜做的沒有味道,不好吃!她準會搶著吃,比我們勸她吃都好用。

由此我想到了,習慣勢力的烙印是很難去掉的,不是一朝一夕能把幾十年養成的習慣改變過來。尤其是過怕了那窮苦、吃不飽飯的日子的人,視糧食、菜蔬、瓜果為命根子,想讓她接受年輕人的想法、做法是難上加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