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暫,做人需自知

在我們身邊,貶低自己或抬高自己的例子,實在很多。所謂的“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也不過是個說法而已。事實上,物盡其用的有多少,人盡其才的又有幾個?

中國文化強調做人要自知。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須有“三明”:先見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自知”是做人的基本底線,有了“自知”,方能“自明”。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生長在一個大家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一起吃。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藏在餐廳一角的柜子里,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時再跳出來。尷尬的是,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大家離去,他才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剩菜殘湯。

從那以後,他就告誡自己:永遠也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人的輕重貴賤,絕不是自己能夠定下標準的。世間智者,無不是能將世事拈於指尖,控於股掌。說起來,不過六個字:拿的起,放的下。審時而拿,度勢而放。平靜謙和,不事張揚,才是最重的分量。

當所有人都拿你當回事的時候,你不能太拿自己當回事。當所有人都不拿你當回事的時,你一定得瞧得上自己。這就是淡定,這就是從容。

一生中,需要找到兩個“北”。一個“北”是知道自己是誰?另一個“北”是明了自己要去那裡?這兩個“北”都不好找,不過,找不到“北”也不丟人,難過的是一直奔著別人的“北”。

人生也許就是一場找“北”的遊戲,每個人的路徑和出口都不相同。有的家庭,幾根麵條就能撐起熱騰騰的日子;有的家庭,一堆金幣反而把日子過的亂七八糟。

日子,要過給自己看。別人的故事,看看就好;別人的談資,說說就過。適逢其會,是自己的偶得;適我願兮,是自己的幸運。

生活不想遺忘誰,也不一味追捧誰,它把一個人捧上浪尖,也會讓他落入谷底。平凡是一種清淡得讓自己陶醉的人生。洗盡鉛華總比塗脂抹粉來得美。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境地:春播、夏耕、秋獲、冬藏。深吸一口,納盡天地,歲月大可靜好,心事何須煩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