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與次

急功近利的思緒瀰漫於各行各業、各色人的身上,人們已習慣於只顧及眼前的物質的東西,往往忽略了精神和思想層面上的意義,認為那是“虛”的,無價值的。其實,這些看似不重要的東西終將在日後越來越顯示出它們的重要性。

現行教育制度背景下,我們作為一名學生,首要任務便是好好學習,寒窗苦讀十二年,指望著高考改變命運。所以為了考試,我們撇下自己所鍾愛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浩瀚學海,把專心備戰高考作為目前最重要的事。

語文不再是鍛鍊表達能力和提高知識修養的載體,反而讓我們在一套套試題中深諳了答題技巧,對環境人物的作用生搬硬套。

老師常常掛在嘴邊的“成也數學,敗也數學”,也僅僅是對於考試而言,讓無數女同學頭疼困擾的數學在今後的工作中能用到的實在是少之又少。

至於英語,對大多數人來說,與數學差不多,真正可以派上用場、發揮作用的,也是鳳毛麟角,但整箇中國都非常重視英語的學習,以至於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開拓一番事業,還要中國人以英語去適應他們,為什麼我們在自己的國家對外來的人要用英語而不是“迫使”他們學習漢語、掌握中國文化呢?

這是因為我們在急功近利的同時,忽視了本國知識文化的重要以及倫理道德的教育,我們一步步向世界邁進可又一點點捨棄自古以來祖先遺留下來的道德知識。

前段時間復旦大學的投毒致死案一度震驚全國上下,身處高等學府的優秀人才卻做出此等令人咂舌的危害事件,這正表明了我們的社會處於道德淪陷喪失的危險時刻。上至高官貪婪腐敗,大肆斂財,下到地溝油事件,黃浦江上漂浮死豬死魚,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值得欣慰的是,不少有識之士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大聲疾呼:務必儘快重拾被我們拋棄或不夠重視的道德文明,並振興本國文化。對於所有的中國人來說,不論是富商、官員或是普通百姓,這才是更重要的事,不是嗎?

經濟的提升只是代表一時的繁榮,而文化的傳播卻能帶動整箇中國走上永遠的大國、強國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由於我們對古代學者和文化的輕視,韓國便稱孔子是韓國人,端午節是他們的習俗。我們在憤怒之餘,更多的應該是反思,在禮儀尊卑和文化傳承上我們確實做得遠不如韓國,真的讓我們汗顏。

所以,全民素質的提高和對文化的重視是亟不可待的事。把其作為更重要的事才能更快地實現我們的“中國夢”,使中國真正處於世界先進的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