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悲哀

如今社會,隨著各類特殊事件的出現,“中國式”三個字被當作標籤,往上貼了一次又一次。“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孩子”“中國式治堵”等現象頻繁被挖掘而出的背後,隱藏的卻是“中國式”的悲哀。

“中國式過馬路”,如此地貼近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地值得我們深思。一條斑馬線,卻充斥了數不清的是與非。不管有沒有紅綠燈,只要人數一多或者個別人先走,就會有一群人一起橫穿車來車往的馬路。這大概是中國所獨有的過馬路“潛規則”,在其他國家還真未有所聽聞。這樣一個群體性的違反交規事件的幽暗處,不能不說,有中國傳統的“法不責眾”的思想在作祟。法不責眾,於是,出現了一群人“正大光明”地違反交規的怪象,而其中的每個人又都抱著僥倖心理來推卸責任,以別人的行為來洗刷自己心中的罪惡。而這樣的一個又一個的不正之行,對於等候綠燈過馬路的人,則更是一番又一番的耳濡目染、言傳身教。

“中國式過馬路”,走的的確是一條歪路。但一經關注、討論,必將有所反思、改正。那么,結構相同的名詞——“中國式接送孩子”,是否也揭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呢?

中國,向來以人口眾多著稱,然而這基數一大,“譁眾”之人也便多了。在我等愚民看來,“中國式接送孩子”的得名,不過是“目光高遠”之人的譁眾取寵之舉罷了。平心而論,父母接送孩子回家無可厚非,現在路上車多人雜,成年人在路上都要小心翼翼,更何況那些孩子。而由另一角度看待此事,接送孩子也是國情使然,據統計,“4—2—1”家庭的子女被接送的頻率才是最高的,所以所謂的“中國式接送孩子”現象,也可以間接地說明我國的“計畫生育”政策實施基本成功。當小巷中如“少生優生,幸福一生”之類的紅白標語成為現實時,當小康社會進一步被挨近時,還是希望有心之人別以此為料,發表他們的特殊見解了,不是僅僅只有“譁眾”才能“取寵”的。

“中國式”這類修飾語使用的頻率越高,國民的自信力就越低,而要想消除這種悲哀,最切實的莫過於提高國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