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鬚髮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為曾子所作。文中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是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身體髮膚”是我們的身體包括頭髮、鬍鬚、眉毛,我們身體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給與,是不能損傷的,即便在身體最外邊的“發”,也不能損傷,這樣才能“揚名於後世”,才能“以顯父母”。這大約是中國最早把頭髮、鬍鬚,提高到“孝”的高度。

鬚髮,就是鬍鬚和頭髮的統稱,“鬚髮”這個詞在古文和古詩詞里是經常用到的,正因為中國人這么看重鬚髮,秦朝時就把剃除犯人的鬚髮作為一種刑罰,髡刑是剃除頭髮,耐刑是刮掉犯人的鬍鬚。我們現代成年人,天天都刮鬍子,每月至少理一次髮,按秦朝規矩,我們豈不是每天都在受刑罰!好在時代不同了。古人都是留鬍鬚長發,被剃掉鬚髮,這就成為了“另類”,心理造成很大壓力,這是對人格的一種侮辱,這樣的刑罰一直流毒到現代的“文化大革命”,紅衛兵們把他們批鬥的“臭老九”和“黑五類”剃成光頭,或一半有頭髮,一半沒頭髮的“陰陽頭”,對他們進行人格侮辱。

人們既然這么看重鬚髮,自然就少不了有關鬚髮的故事,歷史上有名的大約就是美髯公關羽了,《三國演義》里關羽出場時也就是二十五六歲,就已經是長須飄飄了;第二十五回曹操問關羽:“‘雲長髯有數乎?’公曰:‘約數百根。每秋月約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紗囊裹之,恐其斷也。’操以紗錦作囊,與關公護髯。次日,早朝見帝。帝見關公一紗錦囊垂於胸次,帝問之。關公奏曰:‘臣髯頗長,丞相賜囊貯之。’帝令當殿披拂,過於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關公的鬍鬚長過腹部,怕損傷而用錦囊保護,並被漢獻帝讚嘆為“美髯公”。

古時對鬍鬚的珍愛是得到公認的,但也有自願剪鬍鬚的,《舊唐書·李勣》記載:“勣時遇暴疾,驗方雲,須灰可以療之,太宗乃自翦須,為其和藥。勣頓首見血,泣以懇謝,帝曰:“吾為社稷計耳,不煩深謝。”李勣是唐太宗手下名將,一次李勣突然得重病,藥方上講治此病需鬍鬚灰做藥引。唐太宗聽說後,自剪鬍鬚,為李勣和藥。儒家禮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會輕易損傷,何況九五天子,親剪“龍鬚”為臣子做藥引,誠為千古美談。李勣病癒後叩首見血,哭著誠懇感謝,感動得一塌糊塗。太宗說:“吾為國家大計,不用深謝。”一方面,說明唐太宗為了大業,很會收買人心,感動的這些功臣都叩頭流血,但另一方面也說明李勣是國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君王為國家利益,為你表示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被迫割鬍鬚是曹操,《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馬超為父親報仇,在潼關大敗曹操,馬超等直入軍中來捉曹操:“操在亂軍中,只聽得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操就馬上急脫下紅袍。又聽得大叫:‘長髯者是曹操!’操驚慌,掣所佩刀斷其髯。”驚慌失措的曹操還算反應快,為了逃命他連忙脫去長跑,割斷自己的長須,才得以混在人馬中逃出性命,留下“割須棄袍”的笑話。

男人如此愛惜鬍鬚,可也有一些無意損傷鬍鬚的,唐朝盧延讓的《苦吟》:“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古人都是留鬍鬚的,捻須也是一些人思考問題時的習慣動作;自己作詩時為選好一個字要思索很久,甚至無意中捻斷好幾根鬍鬚,作詩鍊句之苦由此可見一斑。賈島“推敲”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他在《題詩後》“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秋。”表現了詩人藝術勞動的艱辛、刻苦,這都說明好詩佳句得來不易。其實既然“不賞”,也就不是知音,何必歸臥!但過分“賞”的是唐朝詩人宋之問,見其外甥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頗有妙處,便想占為己有,劉希夷不從,宋之問後來用裝土的袋子將劉希夷壓死,被稱作“因詩殺人”。可見這些痴迷的文人,為了一句詩詞,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中國人都是黑眼睛、黑頭髮,年紀大了頭髮就有點發黃,陶淵明在《桃花源記》里有一句:“黃髮垂髫”,垂髫是兒童,這“黃髮”就指老年人。還有的小姑娘被稱為“黃毛丫頭”,頭髮發黃這是常見現象,人老了最後都變成白髮,這是恆古不變的人生規律,我們黃種人頭髮一般不會有其他顏色。可是古時文人騷客,在詩詞文章里,偏偏把頭髮說成綠色;《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宋江看那女童時,但見:朱顏綠髮,皓齒明眸。”這么漂亮的小姑娘,可惜頭髮是綠色,有點另類!蒲松齡也說頭髮是綠色,《聊齋·姊妹易嫁》里:“夫人發亦尋長,雲鬟委綠,倍增嫵媚。”元朝有首詞:“綠髮朱顏易改,青春白晝難留。”杜牧在《阿房宮賦》描寫宮女嬪妃:“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在文中,杜牧也是把美女們的頭髮說是綠雲。用“綠”形容頭髮的詞句還有很多,辛棄疾有:“綠鬢都無白髮侵”。

這么多名著、名句說頭髮是綠色,讓人實在疑惑這頭髮到底是什麼顏色,真不知古人是怎么把頭髮看成綠色的?這大約用“綠”形容頭髮,比用烏、黑、墨等字眼讀起來更具美感,更令人遐想。“深綠”有時也稱“墨綠”,墨就是黑,這綠的太深就黑了,黑公雞的羽毛陽光下泛著綠色,大約也是這個道理;民間有句俗話:“綠隨黑走”,綠色的翡翠等玉石往往帶黑色瑕疵,黑和綠是相通的,這是自然現象。我們明明是黑頭髮,卻稱之“青絲”,青絲也是從古到今人們對頭髮的稱謂,青和黑也是相通的。這樣看來我們的頭髮顏色從黑、黃、綠、青到最後白,真可謂五彩斑斕。

據說唱旦角的男演員,都是用鑷子拔掉鬍鬚;男人刮鬍子,下巴都刮的發青,這怎么去演楊貴妃?!這是職業的需要。我年輕時也跟著幾個臭美的同伴學,把長得不是很多的鬍鬚用鑷子拔掉,我不是很有耐心,而且沒完沒了,不想受拔鬚之苦,也就不去隨大流了。我們無論男人、女人大約都經歷過出現白頭髮就拔掉的經歷,但這也僅是在剛出現幾根白髮時;隨著年齡增長,白髮越來越多,也就無可奈何了,你總不能把頭髮全部拔光!所以唐代詩人韋莊寫詩吟曰:“白髮太無情,朝朝鑷又生。始因絲一縷,漸至雪千莖。不避佳人笑,惟漸稚子驚。新年過半白,猶嘆未休兵。”這是被白髮徹底打敗,但又不甘心的樣子;可有的人就能樂觀對待“白髮新添數百莖,幾番拔盡白還生。不如不拔由它白,哪得功夫與白爭。”

《增廣賢文》里有很多頭髮的警句:“人見白頭嗔,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頭死。”、“黑髮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這些警句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很教育人的。白頭髮一般都是有年齡、閱歷深的象徵;年紀不大的人少許有點白頭髮,可能與血分和遺傳有關,對身體健康無關緊要。但年紀輕輕就滿頭白髮,很可能身體健康有問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才二十九歲,頭髮就全白了,大約三十多歲就早死了,孔子哭得很悲傷。

頭髮也被稱為“煩惱絲”,“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除了年齡原因外,白髮與憂愁有著不解之緣,這三千丈的白髮,都是因為“愁”的原因,這個“愁”也像頭髮這樣長。故事“伍子胥過韶關”,伍子胥受到楚王追殺,一路逃亡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懸掛伍子胥畫像,對照畫像一一盤查。過不了關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髮也愁白了,這反而成了好事,不用化妝矇混過了關,逃到吳國。

杜牧有這樣的詩句:“無媒徑路草蕭蕭,自古雲林遠市朝。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按照唯物辯證法,世間一切事情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杜牧這首詩卻道出了“公道世間唯白髮”,世間只有白髮最公道,人人都逃不過時間留下的滿頭白髮,時間能證明一切;長白髮無親無疏,無貴無賤,不偏不倚,一視同仁;即使是達官貴人的頭上也照長不誤,決不饒過。不受財富擺布,不向權貴拜倒,不阿諛,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這就是人間的公道。無論像秦始皇幻想一世,二世,萬萬世的傳下去,還是帝王們萬歲,萬歲,萬萬歲的活下去,都是不可能的,都是違背客觀規律的。

只有這白髮,才是永恆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