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畢業班作文教學應對症下藥並定向訓練

作文就是用書面語言反映客觀事物、表達主題思想感情。它是學生思想認識、生活經驗、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水平的綜合體現。《新課標》對作文教學作出明確建議:“為學生的自主協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因此,課改以來,“不設審題障礙,不作文體限制”成了中考作文命題的一條不變的依據。11月8、9日在福州教育學院召開的初三語文學科會議,林科順老師再次強調了這一命題規則。課改使作文教學掙脫了種種束縛,走出了一片艷陽天。它是一把開啟柴扉的鑰匙,讓人欣賞到的不僅僅是那一枝紅杏,而是滿園春色。

( 整理)

在課改的大形式下,畢業班的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該做哪些工作呢?下面我就目前學生作文中存在問題和圈定範圍明確方向兩方面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挖出病灶、對症下藥

課改,儘管它的整體是正確的,它的總方向是對的,但作為新生事物,它不可避免的要在教學中顯露它的負面作用。我這裡就將課改在作文教學中帶來的問題和和作文教學中的老問題,籠統的稱為目前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

1、舍長取短

大部分學生放棄寫了八、九年的已有較厚實功底的記敘文,卻喜歡寫剛學幾天的尚未成形的議論文。這就好比,關公要耍花劍,女俠想使大刀。

16歲的孩子已經能獨立思考問題,對周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他們的年齡特徵,而話題作文“不限文體”的規定剛好為他們釋放情緒、發表看法提供了議論空間。

這種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文本天性,因此宜順性為文。有人感性思維,對生活留心觀察,有著感性體驗,適合寫散文小說等記敘文體;有人理性思維,邏輯性強,思路嚴密,理性材料積累較多,適合寫議論文體。總而言之,選擇話題作文的文體,首先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性情專長,素材積累的表達優勢,做到從實際出發;其次,在自己熟悉的文體的基礎上綜合比較,權衡優劣,選定最佳的寫作文體。不過,對中考作文來說,考生應儘量選寫記敘文(包括小小說、散文),因為寫記敘文,便於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便於編制曲折的故事情節,也便於描繪逼真的畫面,抒發真摯的感情。通過議論文發表觀點,極可能產生認識偏差,觀點不成熟的問題;而通過一個故事來表達觀點,則意味無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許閱卷老師的理解比學生本意還要深刻多。

2、以假亂真

《新課標》要求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真情實感”,並在命題上考慮各個層面的學生。如05年中考寧德卷的作文題是:走出______________(煩惱、愚昧、風雨、課堂、陰影、網咖、幼稚、“毒品”、紅土地……),這次半期考我們學校採用了這道題。一部分思想空虛的學生就寫了“走出網咖”“走出早戀”,他們在生活中接觸最多、體驗最深的就是這些,前半篇寫網咖、寫早戀倒是真情實感,而“走出網咖”“走出早戀”並非出自他們的本意,因此後半部分就直接搬用老師平時對他們批評教育的說教,毫無真情可言。另一個學生這樣寫道:“開學後,我就不去網咖了,你不要以為我真的學好了,那是因為老師管得嚴,我實在沒時間去。”寫的倒是真情實感,但我們又嫌他境界不高。看來以目前部分學生的思想水平,作文不虛假還不行。這又是為什麼?是我們平時只重“授業”忽視“傳道”嗎?是我們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工作做不到位嗎?

作為肩負“傳道、授業、解惑”三大重任的語文老師,應經常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正確的情感體驗。如,讓學生回去對媽媽說聲“我愛你!”,給辛勞了一天的爸爸端上一杯熱茶。通過這種打破平淡生活的方式,開啟情感話匣,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感收穫。並引導學生參加有意義的活動、閱讀欣賞健康的文藝作品。指引學生成熟思想、端正認識。

3、遠視與近視

多數學生寫作文,給他大題他就大做,給他小題他就不會做。

如“煩惱”“愛”等話題,大而泛,有個學生就大口一張“煩惱可分為來自外界的干擾和來自內心的憂慮兩大類”,似乎要從哲學的高度對“煩惱”的內涵和外延作一番深入的探究。結果可想而知,空洞無物。不會大題小做,這就是所謂的“遠視”,只看整體,不見瑣細的構成。再如“手”“書包”等話題,三言兩語後就無話可說了,不會從“手”中讀出“勤快”“勞動”的內涵,不會因“手”生出親情、友情來,不會小題大做,這就是所謂的“近視”,只看表面,不能領會深意。

會出現這種情況的多是議論文,教師應指導學生用一則故事或一個人物來表現主題。對於善於寫議論文的學生,教師應指導他,遇到大的話題,就自我發問:為什麼這樣、它怎樣、有它會有什麼結果、沒有它又會有什麼結果、人們應該怎樣對待它等等,然後挑一個認識深刻的來寫;遇到小的話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話題的深遠內涵。

4、不得要領

主題把握不準,抓不住“題眼”,如“走出煩惱”,一些學生花大篇目寫煩惱如何滋生、如何惱人,儼然成了“說煩惱”。而“走出”僅在篇末一筆帶過。

當中心有兩層意思組成時,學生無法將它們統一在一個主題之下,往往寫偏寫散,就好比一塊脫膠的三合板。如一個學生圍繞“父親老了,我長大了。”這樣一個中心來寫,從標題來看,是寫“父親老了”,從結尾來看是寫“我長大了”。但從整篇文章來看,我知道他想寫的是“我長大了,但父親老了。”他不懂將兩層意思統一在“因長大發現父親老,而產生感恩敬愛之情”這層意思之下。

這種情況平時應加強提取中心句、關鍵字的訓練。會提取中心,自然就會意識到寫作的失誤,就會懂得修改作文。

5、辭彙貧乏

裁剪時裝需要好的布料。同樣,在語文教學中,再精妙的思想,也要有恰當的詞語來表達。有的同學掌握的辭彙很少,一提起筆來就覺得沒詞兒,腹中空空,肚子裡什麼貨都沒有,有的即使勉強寫出來了,也是空洞洞、乾巴巴的。初三學生辭彙貧乏存在以下幾種情況:1、整篇文章中找不到有課外辭彙積累的跡象,文章的品位沒有得到應有的升格;2、國中課文中學到的優美詞語沒有派上用場,國小辭彙能用的,就決不用中學辭彙;3、在中心語前不會加上必要的修飾語,只有光禿禿的句乾;4、近義詞湊合著用。如,一個學生這樣寫,“這煩惱一直悶在心裡,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顯然這裡是用“透露”來湊合“流露”。

針對辭彙貧乏的現象,我原先是要求學生作文時,限量用上好詞並在文中標示出來,迫使學生積累並運用優美的詞語。現在是要求學生將這項工作放在修改作文中完成。

6、擬題不當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內容和讀者情感心理之間的第一個接觸點,是讓人一見鍾情的因子,也是提供給讀者窺視文章內容的獨特視角。話題作文往往要求學生自擬標題。許多學生不會擬題,要么標題平淡如戴一頂解放帽;要么標題過大,頭小帽大如扣簸箕;要么文題不對如戴歪了帽子。比如,一篇學生習作,從全文看是寫“走出偏見”“走出誤會”,卻將題目擬作“走出陰影”。

引導學生用文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時間、地點、物品等為題,並儘量帶上感情色彩;議論文的標題最好用一個形象的情境或動作等來詮釋論點,如“穿著襪子上路”就很形象生動地詮釋了“敬業精神引領人們走向成功”的論點。

7、缺乏個性、千人一面

考場作文是與他人競爭之作,超越他人是關鍵,而要勝人一籌,在選材上非新非奇非巧非深是難以奏效的。庸俗、陳舊、平淡是考場作文之大忌。有的同學一寫老師,就是每天備課到深夜,病了還堅持為學生上課。再不就是有同學病了,老師背著上醫院。掛號、取藥都花老師的錢,還安慰學生要安心養病。又過了些時日,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老師又來到學生家,給病癒的學生補課……一寫媽媽,不是送雨傘,就是送我去醫院,哪有這么多的雨天,這么多的病號啊?諸如此類,千篇一律。寫親人寫自己,這怕老師看了會批評我笑話我,那怕同學知道了會取笑我看不起我。東刪西減,把最有個性的素材全刪了,剩下的大同小異。

讓學生敢於直面社會、直面人生、直面自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樣寫就怎樣寫。從崇尚自由、張揚個性出發,習慣於清純、真誠的情感抒發。一個人物的塑造,允許瑕瑜互見、優缺點共存,這樣人物形象才會真實、豐滿。

8、記敘不當

詳略安排不當,細節描寫全無,少波瀾缺生動。不讓人物充分展示自我,作者喜歡指手畫腳,動不動就要跳出來說話,給文中人物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