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作文指導:敘事作文立意謀篇

敘事最簡單的意思,即是對於故事的描述,但在文學、符號學等領域成為重要的概念,有其特定的意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敘事作文立意謀篇,歡迎大家參考!

【敘事作文立意謀篇】

作者:林承雄

教學內容:質疑與思辨:表明態度,闡述看法——任務驅動型敘事類材料作文寫作指導

課型定位:寫作指導課

授課教師:林承雄

開課時間: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五上午)

授課班級:借班上課

授課地點:霞浦宏翔高級中學(高三13班理科實驗班)

開課級別:市級公開課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任務驅動型敘事體材料作文的材料特點。

2.培養針對事件當事人及相關方的行為表現進行質疑,進而選擇角度,表明態度的能力。

3.培養針對事件的具體事實,針對事件當事人及相關方進行思辨,具體深入闡述看法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對事件進行質疑與思辨,通過具體、深入的分析,表明自己的態度,闡述自己的看法。

2通過作文提綱編擬環節的技法指導(“起承轉合”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等思維工具,條分縷析地闡述自己的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質疑、思辨與立意、謀篇的訓練,培養學生理性消費、友愛相處、自強自尊等意識。

2.培養學生理性說理的態度:(1)有針對的說理:順應任務指令,切近事實要害,深入挖掘,入情入理;(2)有原則的說理:表達己見,關注異說;質疑思辨,澄明觀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對當事人“小李”行為表現的質疑,引導學生學會複雜性分析,避免一元化單向認知與思維淺表化。

2.通過對當事人“小李”及“小李舍友”、“小李同學”、“學校”三個相關方行為表現的質疑,引導學生正確表明態度,闡述看法。

教學難點:如何從基於貼近事實(現象)的態度與看法的表達上升為有一定概括度和抽象性的論旨(中心論點),並能斟酌語言形式(句式、辭格、用詞)等以最佳化中心論點及標題的書面表達?

課前準備:

1.準備導學案(依據相關操作環節,設計表格,提供示例,供學生課前自學自練)

2.製作課堂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通過簡介20xx年高考語文全國課標乙卷的作文題,引出關於“任務驅動型敘事類材料作文題型”的簡要解說)

高考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韋。(60分)(20xx高考全國乙卷)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於無奈,更出於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後,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並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讚,也引發一些質疑,經媒體報導後,激起了更大範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試題簡析](略)

(該班之前已試寫過這道作文試題,採用的是議論文體式來寫,原題乾中要求的書信體未照用。課堂教學中以該題為例,帶出對任務驅動型敘事類材料作文題型特點的概說。)

二、任務驅動型敘事類材料作文題型的特點(以20xx年高考國家課標乙卷為參照)

1.試題材料特點

(1)試題往往給考生提供一個具體的生活化、社會化的真實情境。(2)試題材料為敘事性材料,材料本身有一個動態變化(內含因果鏈)的過程。(3)事件本身往往蘊含對立性問題(矛盾)。(4)從材料中人與事的關係看,有主要當事方和相關參與方;有核心事件,有派生事件。(5)事件引發多元聲音。

2.提示語與要求語特點

(1)材料後附的提示語往往帶有“你怎么看?”或“你認為哪一種更怎么樣”的設問句,指引考生“就事論事”(這是討論的第一層次),並上升到“就事論理”(這是討論的第二層次),從而達成“析事明理”的目標:或澄明是非,或解剖弊害,或分析原因,或提出對策。闡述過程中,“論事”“論理”都要基於材料中的基本事實。

(2)材料後附的提示語往往帶有“請你就某一方(或針對、選擇某一個角度)表明態度、闡述看法”或“作出權衡、選擇或判斷”等的寫作任務驅動指令,有的還有文體驅動指令,如20xx國家課標乙卷的提示語中限定了寫作的文體——書信。

命題者讓考生依據設定的真實情境,通過規定任務指令的寫作,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這與以往的闡釋性話題寫作更強調錶達的對象性,寫作者心中要有交流意識與讀者意識,要針對真實的情境、具體的問題,而不可自說自話。這樣的命題導向朝著公共說理或說公民說理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命題者在寫作試題中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也是為了杜絕宿構與套作,增強測試的效度與信度。同時,這種題型能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抓住問題要害,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比較與思辨中展開較為充分的說理論證,並經由這種指向公共交流與溝通的書面表達,達成立德樹人的目的。

這種作文題型,對於考生生活觀察力與感受力,對於考生文化積澱與高階思維(如批判性思維)提出更高的要求。按命題者所言:“這個作文的材料源於生活,又對生活理念提出挑戰,考生在寫作中,一方面可以通過對生活感悟的聯想或調動,促使寫作入情入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這個對事理進行思辨和判斷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豐富自己的品德內涵。”

三、任務驅動型敘事類材料作文的“立意”與“謀篇”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任務驅動型敘事類材料作文如何針對其中一方,完成“表明態度,闡述看法”這一寫作任務指令,和同學們一起來探討應對任務驅動型敘事類材料作文題型的策略。

關於本節課題中的幾個關鍵字的解釋:

態度:?人的舉止神情。?對事物的看法和採取的行動。

看法:對人或事物的認識或所持的見解;有時特指否定的意見。

表明:明白清楚地表示。

闡述:論述。

(《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一)呈現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小李是某大學三年級學生,他來自貧困農村家庭,每年都獲得特困生補助。小李積極向上,助人為樂,努力學習,多次獲得學校獎學金。小李的五個舍友,都使用五六千元的蘋果手機。從大一開始,他們就沒少取笑小李的“磚頭”——諾基亞手機。正好使用多年的“諾基亞”徹底壞了,小李就用自己做家教攢下的錢買了一部四千多元的蘋果手機。此事被同學報告學校,學校取消了小李的特困生補助。

此事在校園傳開,引發一些質疑,經媒體報導後,激起了更大範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於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你就小李、小李的舍友、學校、打報告的同學的表現,選擇其中一方,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完成寫作任務。

(二)“立意謀篇”指導:

1.理清事實來龍去脈

(1)材料中涉及的人物(相關方法):

小李、小李的舍友、打報告的同學、學校。

(2)材料中講述的事件或人物的行為表現:

理清材料中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區分當事人與相關方,這是為選擇角度,確定立意作鋪墊,避免立意游離事件的當事人及相關方,游離事件的基本事實,而只是浮光掠影膚淺、空泛的議論。

(提示:審讀材料時,可以按事件發展的因果邏輯或人物出現的先後次序,結合段落內部的句間關係,用//線標畫層次。)

梳理事件的層次,要注意由表及里,體察各方行為表現出的“思想品質”或“價值觀念”。

(提示:審讀材料時,可以用筆圈點句中的關鍵字,或加簡要的關鍵字批註,或者把對人物的行為表現提出疑問標註在段落旁邊,以助益思維的明晰。)

示例:

①小李來自貧困的農村家庭。(家境貧寒)

②小李積極向上,助人為樂,努力學習,多次獲得學校獎學金。(向上、助人、努力、成績優秀)

③小李的“土豪”舍友,取笑小李的“諾基亞”手機落伍。(嫌貧愛富、貪圖享受、注重物質)

④小李使用多年的“諾基亞”壞了,用自己做家教攢下的錢買了一部四千多元的蘋果手機。(節儉、自強、有改善物質生活的願望)

⑤小李的同學向學校報告了小李買蘋果手機的事(報告學校出於什麼動機,有無向學校報告的必要);

⑥學校取消了小李特困生補助。(取消為了什麼?取消合不合理?)

(3)綜合材料,形成問題(見下列質疑表)

2.分向就事審視質疑

(引導學生就材料所述事件當事人及相關方的行為表現進行審視、質疑,設計表格供學生填寫,目的是為了助其打開思維空間,並將質疑的問題書面化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