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複習要領

汪茂吾 眾所周知,無論是中考還是聯考,作文都至關重要。這裡主要談談如何進行中考作文複習。 一、 搞清各種文體知識點,明確文體要素。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同學對各種文體的知識點不甚了了。如寫記敘文,竟然不知道寫作的順序有順敘、倒敘和插敘,不能完整地說出記敘的六要素;寫議論文竟然不知道什麼是論點,什麼是論據和論證,更不清楚論證的方法;寫說明文,不知道要抓住事物的特徵,不能正確地使用各種說明方法,等等。可想而知,這些同學寫出來的作文會是什麼樣子。還有些同學在中考時,因為文體不限,就想別出心裁,出奇制勝,以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如有的把體裁寫成小說,有的寫成劇本,還有的寫成詩歌,可因為不得要領——不知道小說的三要素,不了解劇本的結構形式,不清楚詩歌要有意境和節奏語言上的特點,結果弄巧成拙。種種血的教訓應引起廣大考生的高度重視。所以,中考作文複習,首先要踏踏實實地徹底搞清各種文體的知識點,明確各種文體的寫作要求和常規寫法,而不能抱有任何僥倖心理。這些文體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小說,戲劇、詩歌和童話。這樣做不僅有利於寫好中考作文,還有助於做好各種文體的閱讀理解題。 二、 嘗試各種文體,尤其是一些獨特的文體,做到心中有底。 有的同學只喜歡寫某一種文體,而對其他文體不感興趣。就國中生來說,平時寫得最多的無疑是記敘文,有的同學無論什麼題材的作文都把它寫成記敘文。因為熟練,所以寫起來比較順手,但中考作文變幻莫測,不是所有的題材都適合寫成記敘文。如果勉強寫成記敘文,就會顯得不倫不類。要是萬一指定某種你很少寫的文體,豈不全盤皆輸?況且,能夠比較熟練地駕馭各種文體,也是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體現。因此,同學們在中考作文複習時,應加強各種文體的寫作訓練,尤其對自己怕寫的文體更要多寫多練。筆者就發現不少同學不喜歡寫議論文,認為它枯燥乏味,還需要提煉論點,尋找合適的論據,這些都費時費力,所以,平時練習得很少,即使寫過幾篇,也因為不滿意而信心不足。事實並非如此,議論文照樣能夠寫得生動有味,只要同學們平時善於觀察,注意積累素材和論據,就一定能寫好。國中語文教材里就有許多這樣的範文,如:呂叔湘先生的《論“基本屬實”》,吳晗的《談骨氣》,魯迅先生的《“友邦驚詫”論》,富蘭克林的《哨子》,馬鐵丁的《儉以養德》和馬南邨的《從三到萬》,等等。 近幾年的中考作文,還出現了詩歌、戲劇這樣的佳作。有的同學看了別人的這類考場佳作後也想在中考中加以嘗試。這種創新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如果平時沒有打好基礎,缺乏訓練,就很難在時間緊迫的考場上出新。請同學們記住:實踐出真知。 三、 緊跟時代步伐,力求寫出新意。 所謂“緊跟時代步伐”,就是要關注社會人生,關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自己身邊的人、物和事;所謂“寫出新意”,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知灼見,不要人云亦云,老生常談。雖然中考作文題材,同學們一般都不會陌生,但要寫出新意,決非易事。如2004年江蘇省無錫市中考作文,要求以“珍惜”為話題,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如果我們總是以《珍惜時間》、《珍惜生命》或《珍惜友誼》為題就很難寫出新意。而一位考生以《懂得珍惜》為題就令人耳目一新,這篇佳作的開頭是這樣的:“我珍惜陽光,因為它給我溫暖;珍惜晚風,因為它給我涼爽;珍惜綠葉,因為它給我生機;珍惜星空,因為它給我遐想。”接下來聰明的小作者巧妙地運用排比段展開。第二段:“我更珍惜時間,因為它寶貴……”第三段:“我更珍惜親情,因為它是陽光下的真愛……”第四段:“珍惜友誼,因為它難得……”最後歸結照應:“常常感動,因為懂得珍惜。懂得珍惜,陽光將灑遍心靈;懂得珍惜,晚風將拂過心靈,讓我們的心靈那么溫暖,那么安寧。珍惜吧,珍惜所擁有的以及還沒有擁有的,心靈的土壤不斷被珍惜,被呵護,即使心靈的土壤長不出參天大樹,但我們可以擁有對藍天的嚮往。”就體裁來說,這篇考場佳作當是一篇充滿真情的散文,它避開了一般考生僅僅局限於珍惜某一內容的寫法,放得開,收得攏,令閱卷老師眼睛為之一亮。 四、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寫作也是一樣,只有看得多,經常揣摩別人的題材、語言和寫法,才能博採眾長,為我所用。就像大詩人杜甫說的那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當然在讀的過程中,還得有所選擇,選擇那些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報刊,像《國中生優秀作文選》、《作文與考試》(國中版)和《考試報》(國中版)、《中國中學生報》等都適契約學們仔細品讀。再有,要多看一些往年的中考佳作,這些中考佳作貼近中考實際,一般都有評點,對同學們寫好中考作文大有裨益。最好試著寫幾篇不同題材的往年的中考作文,寫好後,再對照一下別人寫的佳作,或與同學切磋,或給語文老師批閱,看看哪些地方得到同學或老師的肯定,哪些地方還有不足,以利改正,做到以讀促寫,以寫帶讀,這樣收穫就更大了。 做到了以上這些,同學們就一定能在中考中打個漂亮的作文翻身仗。 《語文學習報》國中教師版2005年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