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文句有意蘊

沈祥龍在《論詞隨筆》中說過:“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劉知畿在《史通·敘事》中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言近而意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夫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文章飽含感情,言此意彼,將意蘊蘊含在言辭的深處或所寫的形象里,讓讀者經過思考,透過字面的意義去了解其中的底蘊;能讓讀者閱讀是被深深的吸引,閱讀後能掩卷沉思,有咀嚼回味的餘地。這就是文句有意蘊。如何使文句有意蘊呢?一、形象描繪——“千樹萬樹梨花開”把抽象的概念用具體的畫面和形象加以表達,使語言具有畫面感、立體感,從而增強文章的語言表現力和意蘊。首先讓我們來比較下面幾組句子:(1) A、二十世紀快要過去了,處於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B、二十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並未如煙的往事……(2)A、大海從很遠的地方向堤岸衝來。B、大海從很遠的地方就開始擺好姿勢,弓起脊背,像一頭西班牙鬥牛拚死向堤岸衝來。(3) A、中年是一個繁雜豐富的人生階段。它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平庸的一面。我現在是身兼多職,既要照顧年邁的母親,又要關心淘氣的兒子。學校里的事要忙,家務事也不能不管,自己還得學習進修,生活就是這樣有苦有樂地進行著。有時候頗為感慨:生命就這么不知不覺地流逝了!B.中年是一塊色彩斑駁的畫布,亮麗的色調和平庸的線條在這裡交織。中年的行囊里裝著一生最多的面具:我現在既要扮演孝順兒子,又要扮演慈祥父親;既要爭當模範丈夫,又要爭當優秀教師。中年的目光不能遺漏生活的任何一個角落:我既要關心妻子的血壓是高還是低,兒子的考分是兩位數還是三位數,又要關心文壇最近有什麼新名詞,教育界近來有什麼新花樣。生活就是這樣在人民幣和粉筆灰之間,在教師節的賀卡和小廚房的抹布之間,雜然展開。有時候難免感慨:生命就隨著這日子,在一根根多起來的白髮和一張張少下去的日曆中,悄然流逝了……(4)A、繁忙的工作之後,女孩也開始有些想家了。B、繁忙的工作之後,女孩喜歡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看夕陽。以上幾組句子,很明顯下一句要比上一句更具體更形象,或使用修辭,或精心地錘鍊了動詞、形容詞,使語言具有描摹美。比如,第四組兩句雖然都表達了“女孩想家了”的主題,但上句只是交代,“想家”是抽象的,模糊的。而下句通過“一個人爬上頂樓,面對家的方向,去讀雁陣、看夕陽”的意象,蘊蓄了思念縈懷、感傷別離的孤獨感、淒涼感,很容易使人想起“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等詩句,所以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 下面我們以一篇寫“春天”(節選)的聯考作文來具體說明:作家告訴我,春天必然曾經是這樣的:一把雪再也撐不住了,“撲哧”一聲,將冷臉笑成花臉,一首清新的歌便從雲端唱到山麓,唱入低低的荒村,唱入籬落,唱入一隻小鴨的黃蹼,唱入新謝的春泥,一聲春雷可以無端地惹哭漫天的白雲。語文老師對我說,關於春的名字必然曾經是這樣的:在昆蟲噬草時猛然感到的多汁,一個孩子在放風箏的時候,猛然感到的飛騰,一雙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紗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脈……當他們驚訝地奔走相告的時候,他們決定將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狀,用親切的耳語為這季節命名——春。一位飽經戰火的老將軍對我說,春呀,是這樣的:滿塘葉黯花殘的枯梗抵死守著一老根,北地千宅萬戶受盡風欺雪擾,猶自溫柔地抱著一團空虛的燕巢,然後,忽然有一天,桃花將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樹占領了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春有如旌旗鮮明的王師,因人們長期虔誠的祝禱而美麗起來。孩子告訴我:春天到了,鳥兒又可以開始丈量天空了。有的丈量天的藍度,有的負責用那雙翼丈量天的廣度和深度。可是所有鳥兒的數學肯定不及格,要不,它們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為什麼不宣布最後的結果﹖我問一位老農民,春天是什麼﹖他什麼也沒有說,蹲在田埂上,看著眼前剛翻的新泥,“嘿嘿”地笑了。本文借作家、語文老師、老將軍、孩子以及老農民等不同人之口,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春天的畫圖。文章是怎樣用語言構成畫面的呢﹖分析之後可以看出,其基本手法是:創設一個具體場景,再分頭描述這個場景里的“個體”形象或感受,進行繪聲繪色繪態地描寫。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繪聲,就要善於使用富有表現力的擬聲詞。文段中的雪有“撲哧”聲,鳥有“吱吱喳喳”聲,農民有“嘿嘿”的笑聲。繪色,就要遣色彩於筆端。在作者筆下,雪成了花臉,小鴨的黃蹼,江畔浣紗的素手,構成了色彩斑斕的畫面,繪出了生機勃勃的春景。繪態,就要抓住景物或人物具有特徵的“動作”神態。在作者筆下,雪在笑,樹會吟,春雪在“無端地惹哭”白雲,桃花“攻陷”了山村水郭,柳樹“占領”了皇室的御溝和民間的江頭。鳥兒用雙翼“丈量”天空……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各種不同的物象,姿態萬千。可見,加強繪聲繪色繪態的訓練,可使語言具有畫面感、立體感,從而增強文章的語言表現力。再如,一篇題為《百年回眸》的作文中有這樣的文段:一百年前,屈辱的晚清統治者常常要用算盤算算“賠款”帳,而今天,中國人則用大型電子螢屏來顯示澳門回歸的倒計時。一百年前,洋火,洋布,洋釘,洋油充斥中國的市場,而今天,“中國製造”的產品已遍布全世界。一百年前,中國婦女要用小腳邁進20世紀的門檻,今天,英姿颯爽的中國女足隊員踢出了一個世界亞軍,揚威四海。本來,這樣的文章是很容易寫空的老話題,作者卻用“算盤”“螢屏”“洋釘”“洋油”的細節,把關於政治經濟的抽象議論的話題轉化為具體的形象,表現歷史的巨變;用女性不同時代的“腳步”形象反映時代的滄桑;用洋貨與“中國製造”的對比,表達揚眉吐氣的歡暢。這樣,通過聯想和想像化抽象為具象的文字,顯得生動而引人入勝。這裡的啟示還在於:作者抓住具有時代特徵的某“一對具象”進行對比性描摹,既起“以一當十”的說理作用,又能夠喻抽象於具象之中。有時形象的描繪中加上豐富的密集的材料優勢,對加強文句的意蘊也有很好的作用。比如: 你可以在梅雨潭邊感受朱自清描述的綠色的陶醉;你也可以在西湖邊聆聽柳浪與黃鶯的對答;你可以小橋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風瘦馬;你可以手持長劍,獨立朔漠,感受“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你也可以手握畫筆,船頭簪花寫韻,領略一下“斜風細雨不須歸”的閒適。從西域到東海,從朔北到江南,綺麗的風光給世界增添一絲耀眼的亮色。所以,我說,自然因多彩而精彩。文段聚合了富有文學意蘊的意象,使語言含蓄,富有意蘊,而且文采飛揚。優秀文學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以及寓言故事、成語典故、歷史傳說等,都表現了人們對某些社會現象的概括和總結,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或哲理,具有永久的魅力。在寫作時,恰當地借用、化用都能增強作文的意蘊。如某考生寫聽《梁祝》的感受:亂花淺草,清風鳴蟬,楓葉荻花,銀裝素裹,四季裊裊繞指柔;高山流水,百鳥爭鳴,千里嬋娟,萬里無雲,只在僅僅幾弦間。有哪一壺陳年佳釀比這箏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種情愫比這鏇律更感人呢?當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馬青衫濕,如今箏音款款,一首引得眾賓淚沾襟。文中化用多個文學意象,厚重積澱令讀者拍案!再比如2001年聯考作文《選擇誠信,選擇中華魂》一文:作文開頭,作者就以“一份誠信,一腔熱血,一片拿雲心事;一曲誠信,一闋高歌,一劍笑看風雲”這樣兩行頗具新潮色彩的鏗鏘句式進行造勢;又以“誠信是一條流了五千年的河,流出了黃面孔,流出了黃土地;誠信是一隻神奇的筆,龜背上長出了漢字,漢字上長出了華夏”這樣雋永飄逸而又象徵意味十足的描寫加以鋪墊。然後就推出了這樣三段文字:有這樣一朵誠信的花,它誠信於愛情。這朵花里,充盈著孟姜女的眼淚,雷峰塔下的呻吟,遙遙天河間的無盡思念,草長鶯飛中梁祝的蝶雙雙。這朵愛的誠信花,凝聚了李清照的“尋尋覓覓”,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陸游的“幾年離索”,王維的“紅豆生南國”。這朵誠信的花啊,悽美、哀婉。有這樣一棵誠信的樹,它誠信於友情。這棵樹里,長滿了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元稹、白居易的共看夕陽,歐陽修、范仲淹的互勉互助。這棵誠信的樹里,深藏著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韋應物的“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棵誠信的樹啊,濃郁、雋秀。有這樣一方誠信的土,它誠信於人民。這方土裡,洗禮出岳飛的精忠報國,戚繼光的橫掃倭寇,林則徐的虎門銷煙;這一方土裡,培養出周恩來的鞠躬盡瘁,焦裕祿的不辭勞苦,孔繁森的一心為民。這一方誠信的土啊,深厚、凝重。這三段文字,可謂旁徵博引,擷英掇花:從孟姜女的相思淚,到梁祝的化蝶雙飛;從王維的“紅豆生南國”,到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從岳飛的精忠報國,到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從周恩來的鞠躬盡瘁,到孔繁森的一心為民。其視野之廣闊、材料之豐贍、信息之密集、語言之凝練之精美確實令人讚嘆。但是這一切,卻基本上沒有超越中學生的閱讀範圍。這位考生能在分秒必爭的考場上,迅速調出自己的所學所知,加以整合分類,以“花、樹、土”三項來歸類就緒,煥然生輝。最後,又用“選擇誠信,選擇中華魂”一語點睛,照應題目,從而體現出一種韻致非凡的美感和氤氳清麗的哲思,使語言臻於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