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的牽掛

家是港灣,幼年的時候是父母的呵護,長大了是鄉愁的牽掛,年老的時候是頤養的寄託。人一次次地離家,家總把一根線拴在你的身上。 第一次離家是在四十年前的高中畢業,正值上山下鄉的年代,十七歲的年齡,來到離家二百里地外的一個林場,當了一名知青。年少的你,對家的概念還很模糊,送行的隊伍敲鑼打鼓,母親望著你在流淚,你絲毫沒有感到那份沉重,猶如脫離羈絆的鳥,渴望新的天地。林場的生活很艱苦,每天很早起床,到十幾里地外的苗圃採集小樹苗,背到高高的山上,開墾種樹,直到傍晚天黑才能回到宿舍。每天做著重複的事,雖然單調,可年青人聚在一起充滿著生活樂趣。那時有的是力氣,每天往返二三十里地,從不覺得累。也有的是飯量,一頓可吃上一斤米飯,沒有菜,泡上一碗紫菜湯就能下飯。為了節省兩塊錢的路費,幾乎半年才會回一趟家住上兩三天。臨走的時候,父母會把家中不多的“好吃”的東西放到你的行李中。在那四五年的時光中,青春伴隨著年輪的增長而逝去。

第二次離家是在三十多年前,揣著一份大學錄取通知書,獨自一人帶著重重的行李來到京城。要遠行了,父母既高興又擔憂。畢竟在那個年代,能到京城讀大學是一件讓人羨慕的事,父母的臉上掛著喜悅。可是當那座大學遠在兩千公里之外,父母又怎能毫無牽掛呢。你不懂,還是年輕,雖然讀書依然單調,但你感受著自我的快樂,沒有憂愁。你會把遇到的困難不加粉飾地寫在一封封家信里,卻不體諒親人的擔憂。母親擔心北方天冷,不知有暖氣,讓你帶上兩床厚厚的棉被,又擔心你吃不慣麵食,把節省的全國糧票給你寄來,讓你去換點米票。快到放假了,就是父母的期盼,早早把回家路費郵來,囑託你路上注意安全。

第三次離家是在二十年前,你有了自己的小家,原來的家變成了“老家”。你不能像過去那樣勤地回家了,可你長大了,心中有了牽掛。面對新的生活,有對妻兒的照顧,也有對父母的思念。儘管父母說什麼也不缺,但你還是會給父母寄去錢和需要的東西,你會在電視裡關心那裡的天氣,囑咐他們,天冷了要加衣服,天暖了可以出來走走。有一天,有了電話,有了手機,到了休息日和節假日,你一定會送去溫馨的祝福。臨近春節,你開始惦記著買回家的車票,你會哄著妻兒跟你回家,你會隨著回家的大軍一路向前,無論路途多遠,無論多么辛苦,當你踏進家門,迎接你的總是父母的笑容。

第四次離家是在八年前,因為工作調動,在一個沒有準備的日子,帶著茫然,你離開了已經熟悉三十多年的地方,步入一個新的“家”。忽然間,你感受到曾經生活過的地方是那樣值得留戀,那裡有你一起學習的同學,有一起共事的同事,有很多很多的朋友。新“家”的人對你很好,讓你減少了生疏,慢慢地融入其中,於是又有了新的朋友。你努力工作,傾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家”人給了你又一次人生轉折的溫暖,你與他們一起商議工作,一起舉辦活動,一起出國交流,一起分享成功的樂趣,一起共擔面對的煩惱。你沒有再想到離家,因為這裡就是你的家。

第五次離家……人過不惑之年,你已經有了惰性,有了深深的牽掛,可是你或許還要離開你不想離開的家。你又一次想起了余光中先生的詩,“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人一生中總是在離家,有的是為生活和學業,有的是不得不,心中的鄉愁家情,何時能永遠駐留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