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心與教育》之隨感

雷小榮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是讀大學期間的《中學語文教學法》老師介紹給我們看的。因為那時我很喜歡這位老師的課,也非常喜歡這位老師,所以他介紹的這本書我沒管三七二十一就在網上訂購了。隨後我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投入,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這樣,我陶醉著、感嘆著進入了一種會意忘文的閱讀境界,帶著自己的心去讀,帶著自己的夢去讀,帶著自己的實踐去讀,帶著自己的思考去讀。斷斷續續的讀完,有很多感觸,在李鎮西老師那細緻如絲的筆觸當中,我感動地流下了太多的淚水。其中,漫溢書中的那濃濃的 “愛心”,讓我回味和反思。後來的後來,我一直記得李老師送給他的一位學生的生日禮物(那個學生的名字我突然給忘記了)——《也許》這首詩:

名字也許太普通,人格永遠不會平凡;

生活也許較清貧,事業永遠不會黯淡;

歌聲也許會暫停,鏇律永遠不會中斷;

理想也許還遙遠,追求永遠不會遺憾。

這首小詩也是李老師自身的寫照。他認為有兩類人是不能辦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勢必追求短期效果,無視教育規律;商人重利輕義,把教育作為賺錢工具。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象李鎮西那樣愛學生,或者學到他一半,那我們的教育或許會發達得多。

對於一個還沒有真正進入課堂教學的我來說,看這種書很難聯繫實際,我只是不斷地猜想,不斷地構想,不斷地為自己想像一個教育環境,想像著那批學生是我的,我該怎么去對待那些學生。總之,我是那么喜歡李老師的書(他的其他教育教學著作我也很喜歡看,他的言語裡充滿了無盡的“真情”)。

當我真正走上工作崗位之後,我發現那群國小生真的很可愛,但有時真的又很煩人。我是又氣又恨,恨不得想罵我的學生。當重新拾起李老師的這本書之後,我的心又開始平和起來了。這本書成了我的枕頭伴侶了。

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這些屢屢教不改學生,來對待這此學生身上的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么一問,羞愧無比!李老師對告待後進生是很朋人情味的。當然,後進生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難以過著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啊!

常常有人問我:“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

我總是不假思索地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這當然早已不是什麼“新潮觀點”:從孔子的“愛之,能勿勞乎?忠之,能勿誨呼?”到夏丐尊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羅素“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發展”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愛的教育”。

我也很愛學生,尤其愛那些眼睛清純透亮的學生,那些心地善良、積極向上、有獨立思考能力、善於溝通合作的學生。可我對學生的愛還沒有達到李老師那樣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向學生“還債”的程度。

有人說:成功的愛的教育,不僅是老師愛學生,更應是“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養成一種愛的素養,將“小愛”發展成“大愛”,將“獨愛”發展成“眾愛”,在這些愛中,當然也包括“愛的回報”!

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蹟!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要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愛學生就要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愛好和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徵,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的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裡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說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這篇文章給我最以為然的結論!所以,在愛心的背後,就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而李老師廣博的知識,深厚的學養,更使得李老師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師,而進入到了對教育本質,特別是德育本質的思考。

已有不少有識之士指出,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於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不過,按我的理解,這“高素質”的第一條應該是樂於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

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這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有些教師總喜歡在學生面前表現出“高深莫測”、“凜然不可侵犯”的“派頭”,從中體驗著自己的“尊嚴”。其實,這不是尊嚴,只是威嚴。真正的尊嚴是敬重而非敬畏。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這種愛的表達既是無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課時,面對學生的問候,我們不是禮節性地點點頭而是充滿真誠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氣溫驟降,我們感到寒冷時,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學生“多穿一件衣服”;學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張賀卡;節假日,我們邀約學生(或被學生邀約)去遠足郊遊、去登山探險;在課餘,與學生一起評論甚至爭論一下北約東擴的影響、中東和平的前景或馬拉多納或郝海東……當我們把愛心自然而然地獻給學生時,學生會不只把我們當作老師。這時我們獲得的尊嚴,就不僅僅是教師的尊嚴,更有朋友的尊嚴、同志的尊嚴、兄長的尊嚴、父親的尊嚴。教師真正的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我們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學生對我們的道德肯定、知識折服和感情依戀。當我們故作尊嚴,甚至以犧牲學生的尊嚴來換取自已的尊嚴時,學生根本不會買我們的帳,只會向我們投來冷漠的眼光;當我們“無視”自己的尊嚴,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誠的感情,並隨時注意維護、尊重學生的尊嚴時,學生會把他們全部的愛心和敬意奉獻給我們。這樣,我們便把自己尊嚴的豐碑建在了學生的心中!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心與教育》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嘆,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老師啊,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在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的教育事業湧出了一批像李老師這樣具有愛心的教育者。這也與我國經濟、政漢策略是分不開的。

每次看李老師的書,我都會深深地感動,他的書充滿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