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樹的貓

從炎炎的夏日裡走進涼爽的家中,覺得全身一下子都放鬆開來。下班得早,晚飯還要等一會,把自己蜷縮在涼悠悠的麻將蓆上,拿起一本雜誌漫無目的地翻,腦袋裡一片空白,慢慢地把村上春樹的《名叫彼得的貓》看過之後,腦袋裡還是一片空白。淡淡地微笑了一下,再次把這篇短短的文章看了一遍,覺得有種東西從不慢不緊地在心中蔓延開來。

學生時代的村上春樹撿了一隻流浪的貓,結婚的時候把貓帶到老丈人家去了,開始老丈人不喜歡,後來喜歡了,但是來自鄉村的貓老喜歡鑽人家廚房,害的老丈人常給人家低頭認錯,無奈之下,他將貓送給了鄉下的老朋友。

看了第一遍,覺得這文章平淡無奇,沒有絢麗文采,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打動心弦的情感,一切的一切,就像一杯白開水。我把這文章給老婆看,給兒子看,他們也看不出個什麼,都在納悶,看不出這個作者喜不喜歡這個貓,也看不出這個作者對貓有多深的感情。但是,村上春樹是日本的著名作家,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什麼他的文章就這么平淡了,以至於我看了第一遍,都啞然的笑了。

但是村上春樹在給我們講述一個經歷,在給我們講述一個時代,就像一位老家的長輩對我做的一樣。老家的院子裡,有一位雙目失明的長者,六婆。當冬日黃黃的陽光鋪滿階沿的時候,她就給我們故事。講當年紅四方面軍的種種行為,講我爺爺的大老婆如何被折磨至死,講爺爺的五弟如何爬上院落里的核桃樹上,如何摔下來嚎叫而死。講紅軍和白軍如何輪流管制著這片貧瘠的土地,如何輪番的清洗,許多家庭如何徹底地消失。講的時候,她很平靜,好像這些事情發生的非常的遙遠,與她毫不相干,好像這些事情都是她聽說的。其實這些事都是她經歷過得,都是她親眼見過的。每個平靜的故事背後,都是一次生死的經歷,都是一次情感的折磨。

第二次看《貓》的時候,我覺得村上春樹就像這個老者一樣,給我們講述著故事。我試著以村上的時代去理解村上的貓,結果自己被感動了。村上春樹讀書的時候,是二戰後六十年代,那時候日本的經濟還很貧困,整個社會都是貧窮的,以至於一隻鄉下的貓找不到吃的,跟著村上就跑。那時他食不果腹,養一隻貓就更艱難了。為了貓,他放下了尊嚴,向同學們借錢買東西給貓吃。一個瘦人,一隻餓貓,就是村上多年的生存狀態。岳父是明確反對養貓的,因為他是賣被褥的,布沾上了貓毛是不好賣的。搬去岳父家去前,村上把寶貴的魚乾給彼得吃,算是一種訣別吧,多年患難之交的朋友就要分開,它將再次成為一隻流浪的貓。當妻子下定決心領它走的時候,村上折身回去發現彼得還若無其事的望著盛魚乾的盤子發獃,還覺得不盡興,絲毫沒有覺得剛剛經歷了一生中的一次重大的轉折。帶著貓,村上高高興興地嫁到了老婆家,但是岳父開始對貓不接納,用腳踢他,慢慢地也就接納了,就像接納女婿一樣。鄉村來的貓畢竟有野性,到了城市的彼得常出入鄰家的廚房偷吃東西,打翻瓢盆。弄得岳父常低頭給鄰居陪不是,無論村上怎么隱忍,它的確無法在和他生活下去了,於是,他不捨的把它送給了鄉下的朋友,事後還打聽它還過得好嗎?

整篇文章沒有一個字來表達村上有多喜歡這個貓,沒有一句話直白的說他與這貓之間有多深厚的感情。自始至終,村上用平靜得近乎殘酷的語調,娓娓德將著彼得的故事,在平靜的下面,涌動的是激烈的情感,一個患難與共的朋友,在自己生活境地轉好的時候卻拋棄它,第一次沒有拋棄成功,第二次卻把它送人了。在這個故事的背後,也反映出戰後老百姓生活的貧困,也反映出倒插門的女婿生活的尷尬與無奈。為了照顧岳父的情緒,他還是拋棄了它。

人與動物的這種強烈的感情,我是經歷過的。小的時候我養過一條小狗。我吃飯的時候,嘴巴總要掉一些東西,它就喜歡圍著我轉。在石坡邊,我鑽了一個小洞,彎曲而錐形的,然後把一些飯菜放在洞的盡頭,想訓練它鑽洞。開始它進退自如,慢慢地它長大了些,鑽進去後很難退出來,於是在裡面嗷嗷大叫,我拉著它的後腿用力的才把它拔出來。我常在田間奔跑,它汪汪地叫著跟在我的屁股後面,成了不折不扣的跟屁蟲。我在山林里隨地拉尿的時候,它也翹起小腿腿,拉上幾滴。但是它三個月的時候,在我的眼皮底下,被人用板凳砸死,我眼睜睜地看著它的血流了一地,看著它來不及呻吟就閉上的小眼睛。

我永遠記得這條狗,就像村上懷念他的貓一樣。村上對貓是愛、懷念和內疚的集合。我對狗是愛、懷念和痛惜。村上說,“我的小說想要訴說的,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簡單概括一下。那就是:任何人一生當中都在尋找一個寶貴的東西,但能夠找到的人並不多。即使幸運地找到了,實際上找到的東西在很多時候也已受到致命的損毀。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繼續尋找不止。”我想,村上在這篇文章中想找的,就是一種愛,一種殘缺的愛,引起我共鳴的,也是這種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