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和”辛苦為“和”甜

《孟子》里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們早已熟誦,《史記》中的“將相和”故事我們也是耳熟能詳。知道“和為貴”的道理,我們又是真的知道怎么去做嗎?是不是只要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到最後“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就行了?聽說喝咖啡時所加入的咖啡伴侶其顏色為鮮白,可是一旦倒入咖啡之中攪拌充分,就只見咖啡不見伴侶了。然而,這咖啡的味道卻改變了,不會像之前那么苦澀,卻多了一絲香甜與潤滑。

正如咖啡伴侶一樣,為了與咖啡的相融,它甘願捨棄自己原本鮮明的顏色。為了我們心中所嚮往的和諧,我們有時也需要作出改變。

在那個著名的“將相和”故事中,如果沒有藺相如的寬大忍讓,沒有廉頗甘願以大將軍之身負荊請罪,就不會有日後的將相同心、各展所長的千古美談。同樣是共是一國,古往今來,從宋朝的秦檜陷害忠良到近代國民革命時期的“府院之爭”,多少人為了名利打拚個你死我活,面對外敵入侵和人民百姓的水深火熱毫不動容,不懂相讓不懂“和”,影響的又何止一事一人。

又想起一個遊戲,有一株白菜,一隻吃菜的羊,一隻吃羊的狼,一個人和一條只能乘載一人加一物的船,怎樣把東西全部帶到對岸,答案挺費心思,但其實說穿了,也就是只要這個人辛苦一點,多跑幾趟就行了。有時,我們要求得“和諧”是很難的,因為人與人身上都有稜角,不免磕磕碰碰。但只要我們有為“和”辛苦的思想,相互理解,將心比心,彼此忍讓寬容,和諧的局面就會到來。

有人說,兩個人之間的相處合作不是“1+1=2”,而是“0.5+0.5=1”。在和諧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相互合作事半功倍,我們可以相互支持共渡難關,只是需要將自己減去一點,為甜辛苦。

【點評】

(1)在“和諧”的眾多關係中,作者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切入,並用咖啡伴侶的例子說明要為和諧辛苦,為了和諧,我們“需要將自己減去一點”的觀點。作者所選取的實例很有生活味,實在而又恰到好處,這種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化大為小的寫法,使文章顯得具體而又不空泛。生動貼切的引用,給文章增色不少。

(2)作者抓住“辛苦”與“甜”(和諧)的關係來做文章,在行文中,並不平均使用力氣,而是有所側重,著重談為“和”辛苦,較好的遵循了關係型話題作文的寫作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