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話題作文導寫

“感恩”話題作文導寫 

閱讀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某報同時發表了兩篇報導:一篇是說24年前被上海一位建築工人獻血挽救了生命的外地嬰兒,不僅改名改生日以示紀念,在長大成人的今天依然知恩圖報,通過媒體尋找當年的恩人;另一篇是說某區十幾年中有3000多名孤兒和貧困孩子,由於好心人牽線搭橋而受到社會資助,如今他們當中許多人已經大學畢業,但卻很少有人對幫助過他們的好心人道一聲謝謝。 

這兩篇正反不同的的報導,涉及了一個當今社會人們十分關注的話題,請你圍繞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題目自擬,體裁不限,不少於800字。 

( 整理)

【寫作引導】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每一個人的成長、進步都離不開他人的呵護、影響、教育和幫助。因此,要常懷感恩之心,常存圖報之情,這是為人處世最起碼的道德準則。知恩不報的人歷來被人詬病﹐而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人更為人不齒。現實生活中,面對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面對老師無私無悔的奉獻,面對他人真誠熱情的幫助,我們不少人麻木不仁,沒有一點感恩之心,有的反而以怨報德,其行為實在令人心寒。這種傳統道德的缺失應引起我們的警醒和深思。 

本題沒有提出具體話題,但從命題者的意圖和所選取的材料看,“學會感恩”是個隱性卻又十分明確的話題。 

寫作本文可直接對原材料事例進行評價議論,通過正反對比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感受。也可正面切入,採取分論點式結構,從不同角度論述知恩圖報是做人的起碼良知。當然也可從反面現象入手,列舉與原材料(反面)類似的事例,再剖析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進而規勸誘導(縱式結構)。 

【寫作素材】 

1.生命因感動而精彩,心靈因感恩而美麗。由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郵政廳發起,4—9月份在全省中國小生開展的“我讓父母感動的一封信”活動,旨在引導中國小生以書信形式加深與父母的情感溝通,增強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 

2.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座右銘是他母親教導他的一句話﹕“別人向你借的錢﹐你可以忘記﹔你向別人借的錢﹐一定不能忘記。” 

3.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時曾一連幾天粒米未沾,是一位農婦給他吃了一頓飽飯。對此,他總是感念於心,以至在當了皇帝以後還專程去看望這位農婦,謂之“一飯之恩不忘”。 

4.我國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教授在蜚聲中外以後,仍每年都去拜見他過去的老師。他在獲得全國科技特等獎後,真誠地坦言:成績和榮譽歸功於黨和軍隊,歸功於教誨自己的老師。 

5.據《揚子晚報》報導﹐鎮江“精華書社”老闆巫某﹐為幫助貧困學子﹐二○○五年九月自掏三萬元一次性資助一百名即將跨入大學校門的寒門學子。春節之前﹐許多客戶紛紛給他發賀卡或簡訊以示祝福。然而﹐在所有收到的賀卡和簡訊中竟然沒有一張一條是他曾經幫助過的大學生的。 

6.《中國婦女報》報導了一件“女嫌母醜”的事﹕母親田麗(化名)有一天到學校參加家長會﹐回家的路上﹐女兒劉亭(化名)突然對她說﹕“老師都說你沒我長得漂亮﹐你以後不要來學校了。”田女士傷心極了﹐下決心上北京整容。 

7.深圳歌星叢飛傾自己所有資助數百名山區的貧困孩子上學﹐直到身患癌症仍不改初衷。許多孩子深情地稱他“爸爸”﹐他也把那些孩子視為自己的子女。但也有個別孩子的行為讓他心寒。有個由他資助的在校大學生向他要錢買mp3,說學習上要用,叢飛馬上寄去幾百塊錢,但這個學生卻埋怨他錢寄得不夠,其他同學用的都是二千多元的進口貨。還有個受助的學生在廣州求學,同學們都勸他去看望患病的叢飛,他無動於衷,反而公開說“叢飛不怎么疼他”。 

【範文示例一】 

知恩圖報是做人的起碼良知 

汪長緯 

哲學給人的定義是: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如此說來,人是社會的人。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在別人的呵護、影響、教育、培養、提攜、關照、批評和幫助下生活著、成長著,任何人都離不開他人而孤立地存在著。每一個人的成就和進步,都融入了別人的心血、真情和智慧。因此,要常懷感恩之心,要常有圖報之情,這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和良知。 

對父母的養育要知恩圖報。十月懷胎的艱辛,從小到大的操勞,這是兒女們永遠報答不了的父母恩情。正因為如此,“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便千古詠唱。烏鴉反哺,羔羊跪乳,動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所以,人們對那些不孝敬、不贍養老人之徒,與老人爭房子、搶財產,甚至於把老人掃地出門的不孝子孫,總是從心裡罵一聲:真不是人! 

對組織、師長的培養、教誨、提攜要知恩圖報。毛澤東在當了黨的領袖之後,依然對自己的老師徐特立尊敬有加,早已成為傳世佳話。那是在徐老先生六十大壽時,毛澤東這樣向他敬酒:你過去是我的老師,現在是我的老師,將來還是我的老師!我國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教授在蜚聲中外以後,仍每年都去拜見他過去的老師。他在獲得全國科技特等獎後,真誠地坦言:成績和榮譽歸功於黨和軍隊,歸功於教誨自己的老師。還有這樣一位將軍,他利用休假的時間執意跑到當年的老連長的家鄉,對老連長恭恭敬敬行了一個軍禮,深情地向老連長道謝:當年是你提拔我當了班長,我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這就是感恩圖報。但是,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些人,把自己的進步、提升和取得的成績只看作是自己能幹,而把培養、提攜自己的組織和領導早已拋到九霄雲外,甚至還有因為個人私利沒有得到滿足而反目為仇、恩將仇報的。人們歷來把這種人視之為小人,不屑與之為伍。 

對自己身處困境或遭遇不幸時別人給予的特別關照要知恩圖報。古人早有聖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年朱元璋率兵打仗被困時曾一連幾天粒米未沾,是一位農婦給他吃了一頓飽飯。對此,他總是感念於心,以至在當了皇帝以後還專程去看望這位農婦,謂之“一飯之恩不忘”。對那些過河拆橋,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人,人們都會鄙夷地譴責:沒有良心! 

對同事、朋友的幫助要知恩圖報。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根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是說任何人都需要別人的支持和輔助。更況且沒有誰總是一帆風順,總會碰到一些溝溝坎坎,別人的理解、支持和友誼比什麼都珍貴。這些都應當銘記於心而永懷謝意的。 

知恩圖報是我們民族質樸的傳統,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和良知,是立身處世的基礎,更是構築和諧人際關係必不可少的條件。知道並身體力行知恩圖報的人,才有資格在天地間堂堂正正地做人。 

(原載2006年4月4日“東方網”) 

【範文示例二】 

“成熟的富人”與“成熟的窮人” 

武立峰 

記得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的座右銘是他母親教導他的一句話﹕“別人向你借的錢﹐你可以忘記﹔你向別人借的錢﹐一定不能忘記。”“別人向你借的錢﹐你可以忘記”不難理解﹐那么﹐“你向別人借的錢”﹐為什麼“一定不能忘記”呢﹖我想﹐一是按時還人家的錢﹐是誠信社會對人們的基本要求﹔二是要記住人家借錢給自己的恩典﹐知恩圖報。中日文化同源﹐由此可見一斑。 

知恩圖報應是為人處世最起碼的道德準則。知恩不報的人歷來被人詬病﹐而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的人更為人不齒。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靠辛勤勞動率先富裕起來﹐一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還處於貧困狀態。有的富人解囊幫助窮人﹐使他們度過難關﹐受到社會的肯定和讚揚。然而﹐有的受助對象的表現卻讓人寒心。 

據《揚子晚報》報導﹐鎮江“精華書社”老闆巫某﹐為幫助貧困學子﹐二○○五年九月自掏三萬元一次性資助一百名即將跨入大學校門的寒門學子。春節之前﹐許多客戶紛紛給他發賀卡或簡訊以示祝福。然而﹐在所有收到的賀卡和簡訊中竟然沒有一張一條是他曾經幫助過的大學生的。 

巫老闆特彆強調﹐他資助這些大學生“並不是想得到什麼回報”。那么﹐巫老闆想得到一張賀卡或一條簡訊(或一個電話﹑一封信)是不是過分之求呢﹖我看不是。據筆者觀察﹐那些資助貧困學子的人因為資助這條紅線相牽﹐覺得自己和資助對象“親”了許多。 

深圳歌星叢飛傾自己所有資助數百名山區的貧困孩子上學﹐直到身患癌症仍不改初衷。許多孩子深情地稱他“爸爸”﹐他也把那些孩子視為自己的子女。巫老闆和他資助的一百名大學生之間的感情也許沒有叢飛和他的“子女”們那樣深﹐但他掛牽著這一百名大學生是無疑的﹐尤其是春節前想到他們﹐更讓人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覺。基於這一點﹐該過年了﹐他想得到他資助過學生的一張賀卡﹑一條簡訊或一個電話﹑一封“家書”﹐應在情理之中。然而﹐他什麼也沒得到。 

( 整理)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中國婦女報》報導的“女嫌母醜”的事﹕母親田麗(化名)有一天到學校參加家長會﹐回家的路上﹐女兒劉亭(化名)突然對她說﹕“老師都說你沒我長得漂亮﹐你以後不要來學校了。”田女士傷心極了﹐下決心上北京整容。為什麼會出現這些令人寒心﹑傷心的現象呢﹖在鎮江市政協會上﹐一些民營企業主說﹐現在學校忽視了傳統的道德教育。一些孩子變得不怎么懂事了。一些大學生不僅不懂得理解父母﹐且對別人的幫助也顯得有些麻木。這些議論也許是以偏概全﹐即使如此﹐也足以振聾發聵﹕等到道德淪喪到人們見怪不怪﹑麻木不仁時﹐恐怕災難就要臨頭了。 

最近﹐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南京作報告說﹐我們雖然還不是很富﹐但也要開始學做成熟的富人。龍永圖舉例說﹕香港富豪李嘉誠請客人午餐時都是每人一盤熱騰騰的飯菜﹐十分鐘就用餐完畢﹐一點也不浪費﹐毫無疑問﹐李嘉誠是成熟的富人。他的成熟不僅表現在他日常生活的節儉上﹐更表現在他自己的大部分財富用在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上。他曾說﹐一個人富而有博愛之心﹐才是真富貴﹐否則就是富而不貴。“博愛之心”四字足可以寫一部大書﹐但核心恐怕就是一個“德”字。無德的富人難免為富不仁。 

我很欣賞龍永圖“學做成熟的富人”的高瞻遠矚之見﹐欣賞之餘﹐不揣冒昧﹐還想補充一句﹕窮人也應該做成熟的窮人。窮人怎樣才算成熟﹖我想核心的內容也應是一個“德”字。人窮是暫時的﹐而擁有良好的“德性”是永存的。古人云﹐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套用這句話﹐我們可以說﹐不怕暫時不富﹐卻怕窮而失德。窮而失德﹐後患無窮。青年洪戰輝感動中國﹐就因為他人窮志不短﹐人窮不忘應盡的社會責任。 

對於那一百名巫老闆資助過的貧窮大學生來說﹐“成熟”的道路也許還長﹐那就不妨從“知恩圖報”開始﹐這裡﹐筆者並非要他們馬上對恩人“湧泉相報”﹐他們能給巫老闆發個簡訊﹐打個電話或寫封信報個平安﹐也就夠了──巫老闆原本“並不想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