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書

她這樣讀書:她是一個極普通的女孩兒,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只因遇到了書,卻在塵埃里開出了花。她就是——八3班的許智芸。

薰陶不凡氣質的上品佳構,提升人生品味的經典篇章

——讀《唐詩素描》

這是本靈性書籍,散文式的風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全新的唐詩意境。懵懂的我嘗試著讀透它,而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領悟,新的驚嘆!

典雅的詩風被一個一個靈動的漢字重塑,神韻意境使人對之充滿了敬畏。唯美。

我用手指小心翼翼地點讀著,生怕一個不留神,作者的精妙便被遺漏。於是我學會了一個有用且耐用的方法:進去。進入書中去,浸入書中去,那低吟淺唱的人兒不就是我嗎?一會兒沉思,一會兒豁達,一會兒憂愁,一會兒歡暢。書中的主角便是我。這就是我讀書的方法。虔誠地讀書,進去讀書。

學會讀書,學會品書,學會知書,所謂的“知書達理”也許就是這個意思吧!

我與書

從小,父母外出工作,大大的房子裡只有我一人,那時小小的我不知害怕是什麼,但總覺得冷冷清清的屋子裡只有一個喘息的聲音,那么蒼涼。於是,開始記事的我喜歡看電視,也喜歡讀書,因為只有在電視上和書上才有人味,有生氣!開始時總喜歡窩在小床上,後來習慣了冰冷的氣候,沒有開暖氣的房子裡也能坐得住。

上學,就像噩夢一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我突然被放進了一個個陌生的人群中,幼稚地介紹自己,看著台下激動、迷茫的神情,突然會問自己:“我怎么不合群?我是不是表現得太老成了?”年幼的我時常會自問自答,都是些怪得不得了的問題。

上課,說實話,那些知識好像見過,從書上冒出來的。可老師問的問題好像與我無緣,不,是有緣無分。只有在讀書的時候我才感覺到幸福,那些可愛的文字總能被巧妙地組合起來,串成一串又一串美妙的、夢幻的、無與倫比的音符。書中的人兒好像更真實,更自然。

我愛讀書嗎?其實不然。我不覺得自己愛讀書,只能說是借書來寄託自己無處可寄的情感,寄託一些不敢表達,也不想表達的情感。在書的面前,不敢偽裝了,虔誠地對待它。

“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朱熹說的這句話,還真是有用。我愛讀書,愛思考,卻不愛去表達,朱熹若知道,會不會遺憾呢?憾,又似乎漏了些什麼。世上偏偏出了我這么一個怪人。我一直是以怪人自居的。

古人那些啼叫的文字,那么奔放,那么堅毅,我卻不能。孜孜不倦的看書,看到了許許多多的人生,聚也罷,散也罷,年年歲歲,歲月自然被襯托得無限蕭瑟。我,倒是在這些無味無聲的歷史中有些不甘了。那些著名的詩人詞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如璀璨的星星,永遠閃耀出才華的光芒,而他們的愁緒、怨訴、悲涼、感慨,誰人又能明白?

華麗精湛的詞句加上妙不可言的意境,書,自然會讓人沉醉了。

春光四溢,夏花宿期年,汝為秋葉,殘冬沒雪,滿室書香,盈滿心房。

書與我

因為害怕失去,所以從一開始就不要得到。我一直害怕一些朋友離棄我,背叛我。我不敢交朋友,不敢和誰交心,只有在看書的時候,我才能有真實的感情流露出來,自己都不能發覺。其實,我真的很脆弱,害怕好多好多的東西,於是,我拼了命的看書,涉及好多,中國的,外國的,歷史的,現代的,親情的,愛情的,敵戰的,溫馨的……從這些書中,才能得到充實,不會害怕,不去膽怯,不再瞎想,那才是真實的我,不想包裝自己,不想用冰來封存一顆本來熾熱的心。

我並沒有看書的方法,我不知道怎樣去讀書,我只知道用心去讀就夠了。有時,我喜歡一目十行,我不喜歡浪費時間,但有時我卻會願意用一天或幾天,去看一本書,甚至只是一行字。我愛書,曾試過一天看了8本,那是怎樣的速度!學校老師們不提倡這樣的讀法,但是我卻樂此不疲。因為,我愛揣測,愛在看書時思考作者接下去會寫些什麼,在看每個字時,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下一個字,也許,這就是看到了某一種程度,與作者便有了心靈感應。

那些名人大家的思維是不容我們去妄加揣測的,我說過每看一本書就會有一種情感,那些複雜的情感夾雜著,揉合起來,便有了矛盾的心理,小小的身軀真的承載不起。

郭沫若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我至今記得:“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殊不知,我是哪種人,我又該讀哪種書。也許,我不該這樣說,我怎能不知自己讀哪類的書呢?

“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書,可真的影響了我,我珍惜與書之間的那份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