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獎勵,可取否?

物質獎勵,可取否?針對這一問題,孔子的兩名弟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子貢清高,助人之後拒收官府贖金;子路不拘小節,笑納被救者的酬謝。清高的品質,為人欽佩,可救人取償也無可厚非。

當今社會,甘於無償奉獻社會的人已寥寥可數。我們不能苛刻地要求每個人都是“活雷鋒”,一心一意為社會主義建設傾其所有,也不可強迫人人成為郭明義,義務服務,甘貧樂道。

奉獻與索取是統一的。對要求回報的奉獻者,我們不可過分指摘。想鼓勵大家踴躍做好事,使助人為樂蔚然成風,物質獎勵必不可少。所以社會應當建立獎勵機制,激勵那些好人好事的推行。而社會上的“子貢”們應該接受政府的“美意”:一來可獲得繼續奉獻更多愛心的物質基礎,二來又可為他人做出表率,從而推動助人有償機制的構建,何樂而不為呢?

精神動力雖為發展的根本動力,但缺乏物質土壤的滋潤,精神之花又如何紮根生長,含苞欲放呢?

物質獎勵是必要的。但歸根結底,物質獎勵的背後是對社會道德缺失的無奈,在市場經濟下趨利主義已為主流,所以物質獎勵則會有號召力。治標治本之策,應為物質獎勵與道德建設雙管齊下,不可一味地偏向一方,有失偏頗,而應使兩者相輔相成,讓物質獎勵成為建設的催化劑。只有人們的思想層次提升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社會才會指日可待。

讓物質為精神提供成長的土壤,使精神之花得以燦爛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