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後感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採而佩,於蘭何傷?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夢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於冬,君子之守,子孫之昌。

——《幽蘭操》

孔子,你的德行如同美玉,清高而至潔;你的操守如同幽蘭,奕奕而清芳。

生活在公元前的大思想家,尚處在奴隸社會的夫子,你的遠見超越了你的時代。在禮樂隨諸侯而出的春秋末期,在奴隸制度開始土崩瓦解、封建制度尚處萌芽的歷史關頭,征戰成為必然,殺戮成為必然,而你卻提出了一條“仁義禮信”的治國大道。

沒有人採用你的方案,不是因為你的方案行不通,恰恰是因為它的偉大而使人難以瞻仰。以仁治國,是通向大同社會的途徑;修復禮制,是改變“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狀況;標榜誠信,是教育人民要成為君子。

歷史的距離總會產生隔膜,但孔子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輝。君主制已經從中國消失,孔子思想中的“君”皆可換成“人民”。在通向“小康社會”的階段目標和“共產社會”(也許會吧)的終極目標中,“以仁治國”、培養君子、以禮服人、以德服人的那套儒家理論依然是那么行之有用。

仁前提是人,沒有人就沒有仁,對於“殺身成仁”的說法,我一直不認同。我承認“仁”的重要,也承認為了仁可以捨棄生命,但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只是被迫的舉動,“人仁”兩全需要戰術上的妥協。

用仁政來治理君子,國家便不需要法律,每個人安分守紀,聽從教化,不去做有損他人利益的事情,百姓安居樂業,國家便會昌盛——但這是很難做到的。人首先是生物,是生物就必須遵循自然,克服自己的本性,以後天的道理約束先天不好的本能是困難的。英文字幕上將漢語“君子”翻譯成英語“紳士”其實不是十分恰當。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成為紳士,但成為“君子”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孔子的思想需要變通的執行,去掉那些“遙不可及和虛無縹緲”的部分是有必要的。“君子食無求飽”等理論顯然是將精神凌駕於物質之上。馬克思認識到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所以要在“社會主義”的前面加上“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當然這個思想也有局限性,他沒想到還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東西)。

我們可以不是“君子”,但不可以不向著那個方向努力。在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孔子的哲學必將被世界發現,並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