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考高分記敘文

記敘文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歷和事物發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它有五種表達:1、敘述:是表述時間過程的藝術。2、描寫:是展示空間狀貌的藝術。3、議論:是談看法的說理藝術。4、抒情:是抒發·傾吐的流露宣洩藝術。5、說明:是科學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告知藝術。五種表達需要背誦,是寫好作文的基本功。

篇一:

一本厚厚的,有些破舊的筆記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她,總與它形影不離。上課的時刻她帶著它;吃飯時她總會翻一下它;晚自習時,她會在上面增添許多內容;睡覺前呢?一定會捧著它吧。

這本筆記上究竟寫著些什麼呢?好奇心催促著我去了解。

一個課間,她離開了教室,走得匆匆忙忙的,它就平躺在講台上,靜靜地。去看看吧,好奇心驅使我走上講台。偷看別人的隱私不是君子所為,我心中又有了猶豫。它紋絲不動地躺在那,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字。

我側目看了看同學們,他們似乎有著同樣的好奇心,但都沒有付諸行動。畢竟它是老師的東西。

既然走上講台了,沒理由空手而回吧,我暗自對自己說。“嘿,你看看,上面寫什麼!”一位同學兩眼放著光,小心翼翼地提醒我。我的意志更加堅定了。“你,去幫我把風。”我囑咐那位同學。“好的,放心吧。”說著他衝出教室,站在走廊上東張西望,眼珠骨碌碌地轉悠。我放心地邁開大步,走上講台,微眯起雙眼,瞄著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

“,心絲細膩,不夠堅強,要注意不能過於責備她。”

“ (我的名字),有小聰明,卻不踏實,要善意引導,不可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翻過一頁,“今天同學考試作弊,我責備了他,我的心揪成一團,該怎樣才能使他理解我的心呢?”

又翻過一頁,“今天孩子不舒服,可學校太忙,記得提醒孩子外婆來家照看他。”

“過不久,我的孩子們要高考了,我該怎樣鼓勵他們呢?”

我不再往下翻,這是老師的日記本啊,我居然偷看了老師的“秘密”!我的眼眶不知不覺濕潤了。

她多少個日夜為我們操勞,有多少個難眠之夜?她怎忍心舍小家為大家,連孩子病了她都無暇顧及?她又是何等地堅強,用她嚴厲的外表來掩藏她熾熱的心?她的身軀為何日漸消瘦,她的雙鬢為何日漸斑白?此時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老師,她用真誠磨鍊我們這一顆顆沙礫,使我們成為光彩熠熠的珍珠。

我用好奇心換得了對老師的理解與尊重,謝謝您,我敬愛的老師!

[簡評]

“偷看”父母、老師、同學日記和私藏的文章不少,但大多平平,有些“做”。此文雖短小,但情節完整曲折,生活氛圍真實可感;“我”的猶豫心理,同學的目光鼓動,“把風”的神神秘秘,均寫得鮮活、靈動,故能在同類作文中勝他人一籌。

篇二:

為什麼?

兩個人都長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麼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聾,還能眯著眼在屋裡做針線。大她三歲的爺爺便不行了,不願走動,總是坐在藤椅上曬太陽。

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

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於是孩子般地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這樣的事天天發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悶嗎?沒有人說話?那她為什麼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

喊爺爺做什麼呢?還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見爺爺好好的,滿意離去的背影。陽光總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鋪在奶奶身上,每每這樣的畫面閃爍著溫暖的光輝。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應便好呢?我好奇地繼續想。

那好。再有這種事發生時,我便捂住嘴,學爺爺的聲音遲緩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以求聲音的逼真。“細丫頭在這兒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備。微微笑。

奶奶依舊。

我的好奇心不減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這么喊來喊去做什麼呢?也不嫌煩。”

奶奶看我,寬容地笑:“丫頭,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濕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連日以來如同小蟲一樣不斷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你在,就心安的。這是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粗茶淡飯有什麼要緊?年華老去有什麼要緊?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謂愛,便是如此。就是我所愛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我手夠得到的地方,我能夠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著。

我慶幸我擁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曉奶奶一輩的關心,溫情與愛。我知道了,那聲聲呼喚是在說,有你在,整個世界,都在。

[簡評]

奶奶的言行,的確讓孫女好奇。於是,調皮的“丫頭”對奶奶進行了一番“偵察”,結果“偵察”到了“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濡濕了人們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敘寫日常生活的規範的記敘文,能在“尺水”中“興波”,能用鮮活的細節描寫展示澎湃的內心波瀾,讀來意味無窮。這是20xx年高考記敘文的拔尖之作,相當難得。今年的記敘文特別少,這種冷落“記敘”的動向,值得下一屆高三師生警覺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