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敘事作文:站在老屋的門口

站在老屋的門口

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頂披著一層灰色的瓦,時光侵蝕了老屋的門。而我徘徊在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

先前是爺爺守著老屋。他喜歡坐在門口,一口又一口優哉游哉地抽著自卷的旱菸。而當每次嗆得滿臉通紅時,便急急地招我給他捶背。那場景重複了幾年。而我印象中染紅老屋門口的那一抹殘陽,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經意中,爺爺便沒了。老屋的那扇門吱呀吱呀地在風中搖曳,擔搖出的只是一陣又一陣淒涼的心痛,終究,沒了坐在老屋門口的人了。

後來遷了新居,奶奶卻執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裡。她也不解釋,只是如爺爺一樣沉默地坐著,大家違拗不了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這老屋的門,承載了太多太多。放學回家,我喜歡伏在老屋門口的小板凳上寫作業,一來那兒安靜,二來也可與奶奶做伴。奶奶喜歡嘮叨,嘮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爾也有三三兩兩的老婆婆們聚在老屋的門口,談著那些誰會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樣。但我偶爾也會聽到奶奶一個人埋怨,埋怨那個糟老頭子去得太早。那時候不知是奶奶倚著門,還是門倚著奶奶。孤零零地,我噙著淚,聽著她嗚咽,卻哭不出聲。

時間久了,老屋也成了搖搖欲墜的危房。村裡的人勸爸爸把屋拆了,我沒肯,當然,爸爸也執意沒有答應。記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掛鎖的門口,聽他喃喃地說:“等我老了,還住在這屋裡。”我想我是懂的:爺爺奶奶都在這裡去了,爸料想是在這門口看到了他們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歸宿。那時候,我天真地應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這屋裡。”爸沒吱聲,摸了摸那扇小木門,轉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願在老屋的門口哭,怕爺爺奶奶瞧見了傷心。

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門口,不願去推開它,因為怕觸及那些塵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門,經歷了太多太多,卻依舊沉默無語。我不敢撩擾這一份歲月的無聲與滄桑,但我想,今天與明天之間,也許也只隔著一扇門,我們都站在歲月的門口徘徊,追憶著那些過往的事與過往的人。

我站在老屋門口,想著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門,被歲月鎖著。

站在歷史的門口

我來到這裡

來到這歷史的靜寂中

沉思

像一株生長的樹

把清晰的剪影呈現給太陽

——題記

歷史的長河奔流不息,潮起潮落,中華民族這葉扁舟在風雨中搖曳,卻始終順流而下,未曾因風雨的阻擋停歇了前進的腳步。太多的傷,讓人難忘;太多的恨,徒留悲愴。站在歷史的門口,沉思五千年來的血與淚,我激昂地吶喊我們的民族必將越磨礪越光芒。

1840年外國入侵者用他們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粉碎了滿清王朝“閉關鎖國”的自尊,摧毀了中國人“天朝上國”的美夢,威逼腐朽的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至此中國經歷了長達一個世紀風雨飄搖的旅程。《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二十一條》這些遠不止是割地賠款,它們字字是血,句句是淚,它們目擊了一個巨人的轟然倒下。站在歷史的門口,我們為苦難的中華民族嗟嘆、悔恨、痛心。

是蒼鷹就必然會翱翔於天際,是雄獅就必定會馳騁於大地。中國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血雨腥風后,終於站起來了,用八年的艱苦抗戰擊敗日本法西斯,向世界宣告中國的崛起之路就此展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們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畫”,我們進行對外開放、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我們成功舉辦奧運會讓世界為之鼓掌。

站在歷史的門口,回望過去,中華民族的歷史有屈辱、有振興,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革命先輩用鮮血乃至生命鑄就民族的崛起,而我們身上肩負的理應是民族騰飛的重任。苦難的過去,辛酸的歷史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前輩們的勇往直前,拋頭顱,灑熱血是我們不竭的精神源泉。我們要用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迎接歷史賜予的使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讓我們每個人都奉獻出自己的力量,當若干年後我們站在歷史的門口再次回望,發現自己用汗水和智慧書寫的畫卷如此絢爛,我們可以自豪地說:“報告祖國,使命圓滿完成!”

站在歷史的門口,“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站在她的門口

我想我一定是夢遊了,不然怎能這樣明目張胆地站在她庭院的門口——那個讓我景仰崇拜、才華絕代、楚楚動人的奇女子的門口。“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庭院門口,我一眼就望見並認出了她。她仍是一個天真稚嫩的少女,正坐在鞦韆上,賣力地搖著,汗水浸濕了她薄薄的輕衣。驀地,她驚覺客來,迅速從鞦韆上跳下,朝裡屋跑去,連金釵掉落、鞋襪及地也未在意。然而當她忽然含羞回首,卻只是踮起腳,嗅了嗅牆角初開的青梅。“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景物流轉,我又站在了她梅花院落的門口。寒梅已盛放,她獨處院中,手持酒樽,欣賞著她酷愛的梅花。不知是因著紅梅相映,抑或酒醉微醺,她雙頰泛起桃紅的顏色,香臉半開,嬌羞旖旎。借著酒興,她寫下了那首著名的詠梅詞。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後世納蘭容若在詞中如此言及李趙二人。站在她飄著淡淡茶香的院落門口,我看到她正與新婚丈夫行著她發明的“茶令”。因為博聞強記,所以她常常能令自以為說出了生僻典故的丈夫瞠目結舌,她甚至能將答案精確至行數。她端起二人共煮之茶,卻因笑得前仰後合而將一整杯茶都潑在身上,散發出淡淡馨香。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站在她落英繽紛的院落門口,我看到她正為丈夫送別。丈夫即將同幕僚開始泰山之行,她不能陪同前往。想到二人不能共處的痛苦相思,她秀眉輕蹙,吟出那篇感人至深的詞,丈夫聽聞,竟直言再也無甚去意。“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蕭條的庭院內,梧桐落葉,黃昏細雨,她提起筆,將一腔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而生的悽苦哀怨訴諸筆端,成就了她那篇驚世也是絕世之作。於是我明白,這或許是我最後一次見她。此時我似乎看見紙上的墨跡一下浸開,挽出一朵絕代驚艷的墨梅花……

我始終安靜地站在她庭院的門口,看完她傳奇的一生,不曾踏入半步。我知道,我終究只是在做夢,只是個夢境的看客。但,是她入了我的夢,抑或我入了她的夢?這從古到今就是一個謎題,我不願去想。真實還是夢境,原就不必分清的。於是我決然轉身,輕吟一句並非她作品的詞:“淡淡輕煙,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站在母親的門口

世界上很多情感是假的,短暫的,唯有母愛才是真的,永恆的。

——題記

雖然在城市裡讀書生活了很多年,但我依然會常常想起老家,想起家鄉的老屋,也常常會在夢裡隨著思念的清風回到老屋。

那是一間陳舊的房子,依偎在小山之邊,透過叢叢樹木,隱約顯出那魂牽夢縈的房子:一排排烏黑的瓦片斜斜地向前延伸著,下面是磚紅色的半舊牆面,搭配著墨藍色的半舊矮窗和一扇木色早已發白的老木門——木門外依稀有一個站立的影子,一個彎彎的熟悉的影子站在老屋的門口,靜靜地等待著什麼——那一定是姥姥,我認得,我認得那彎彎的脊背,認得那蒼老而慈祥的面容,最認得的,是她站在老屋門口那永遠不變的姿勢和淡然的神情。無論寒來暑往,颳風下雨,只要她有空,便會站在老屋的門口,只是靜靜地站著……

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姥姥不總是那樣的。

那時候老屋裡小孩兒多,大人們也常在,姥姥喜歡坐在老屋的門口,以同樣的方式——靜靜地看著我們玩耍,臉上時常會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當我們小孩子間鬧矛盾、吵打時,她總會裝出一副唬我們的表情,然後親切地把我們拉到一塊兒,讓我們和好如初。當我們其中有誰不小心摔著、傷著了,她臉上細細的皺紋便會糾結成焦急和心疼,平常不太利索的雙手也會迅速將她心愛的寶貝摟入懷中安慰起來。她常常說,兒女們不常在身邊讓她疼愛,她便更要照顧好我們這些孫兒們,不讓兒女擔心。

但是,像這樣坐在老屋門口的那段幸福的日子卻並沒長久。

那是冬日裡最冷的一天,姥姥一大早起來便發現三姨不見了。三姨是不久前帶著未滿一歲的兒子回娘家來住的,姥姥原本很開心,可沒想到,那天她竟獨自離開了,便再也沒有回來。三姨是姥姥最疼的女兒,因為她從小神志上就有些不清,常常無故地亂發脾氣,而姥姥總會在她發完脾氣後默默地將她砸亂的一切都重新收拾好。後來,終於三姨也成家了,姥姥便安心了。誰知,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姥姥傷心欲絕,病倒在床。很久,姥姥病好後,就有了站在老屋門口的習慣。我知道,她是在期盼女兒的歸來,可是一年,兩年,三年……三姨始終毫無音信,所有人都放棄尋她了,但姥姥卻依然相信她會回來,依然天天站在老屋的門口,以同樣的姿勢等待著。

日子一天天過去,小孩子們也很快長大,要去城裡上學了,大人們在外奔波,在家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老屋也一天天冷清起來。姥姥依舊堅持住在老屋裡,經常站在老屋門口,以同樣的姿勢,靜靜地等待著……

我知道,她的心裡有希望,有期盼,更有對遠方兒女的祈禱。而她站在老屋的門口,支撐她的——是那無盡的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