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月考優秀作文9篇:總是故園情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周國平在《家的品味》一文中這樣寫到:“家太平凡了,再溫馨的家也充滿瑣碎的重複,所以,家庭生活是難以入詩的。相反,羈旅卻富有詩意。可是,偏偏在羈旅詩里,家成了一個中心意象。”

請你依據對這段話的理解,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和人生感悟,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低於800字的作文,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總是故園情

高三8班 李超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衰鬢明朝又一年”。

有哪位離鄉的遊子不會思念家鄉,又有哪位詩人不曾寫下思鄉的詞句?家,是哪個瑣碎平凡到無法描繪的地方。但當你離開家鄉時,心中卻會浮起層層思念。那個回不去的地方,人們稱之為故園。

故園,溫暖著每個遊子的心,牽動每個離人的情。它是難覓的淨土,包容流浪的靈魂。

柴米油鹽醬醋茶,瑣碎卻溫馨。

家庭生活是一日三餐的煩瑣,是開門七件事的辛勞,是親人嘮嘮叨叨的細碎聲響。而納蘭容若道:“被灑莫驚春睡遲,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對納蘭而言,揮不去的那份溫馨,永生難忘。家不僅是那棟房子,更承載著家人的愛,在每天的瑣碎的生活中,多少溫馨感動。莫等無處歸時,方知故園情。

思故園,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舉一動,一念一行之間,無不牽動遊子思鄉之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故鄉日月勝過天下景致。

故鄉草木,無人入詩。故園是那個走多遠都不曾忘記的地方,惦念窗前寒梅是否含苞欲放,簾外明月是否溫暖如初?

故園,遙遠而難歸,牽動每個遊子的心。

聽濤山上藏歸人,滿懷心事赴故鄉。

沈從文離鄉日久,他走遍祖國山河,遊子經繁華與落寞,卻無處安放顆純淨的心,於是他毅然歸鄉,鳳凰的山水蘊育出《邊城》質樸情懷。

錢學森離鄉學習,學成之後,力排千難萬險,終於回到故鄉,用盡畢生學識,為故鄉的繁盛嘔心瀝血。

故園是難覓的淨土,它包容每一顆流浪的靈魂,安放純淨的心靈。遊子念故園,歸鄉是遊子不變的誓言。

離去後方覺故園溫暖,於是思念入詩。

遠去後方知無依,於是心念故園。

無論身在家鄉,思念故園或是回歸故鄉。家的溫暖牽動每個人的心靈,珍惜這份瑣碎牽掛此方淨土。

總是,故園情。

人生路杳杳,初心在舊鄉

高三13班 魏玉霜

黃土漫捲的鄉路上,孤雁長鳴,女人等在村口,像一隻守巢的老鳥,眼裡滿是渴望,臉上,刻滿風霜。她,叫母親。

春潮漫漲的北國山下,西風肆虐的古道上,孤舟難定的客舍邊。總有一個人在默默啜泣,他,叫做遊子。

當年一朝富貴夢,而今卻留鬢斑白。家裡忙亂,家庭瑣碎,家人無趣,可是只有家,才會是你日日夜夜魂牽夢縈的渴望。

當那一罐一罐骨灰渡過海峽重回故土時,它們相互碰撞的悲痛聲音敘說著一個支離破碎的故事;當他揮著骨灰滿目滄桑地出現在大陸上時,老淚縱橫了他的臉。高秉涵,當你哽咽地說出“沒有深夜痛哭過的人,不足以談人生”時,我好像讀到了那些年的淒風苦雨,羈旅連連。少小離家老大回,於你是多么的無奈與歡欣。所幸你回來了,在幾千個日日夜夜含淚思鄉獨咽寂寥後你終於踏上了回家的旅途。是啊,不知經歷過幾多春秋幾多融榮辱你你終於實實在在地踏在了故鄉的土地上,你將那些鄉親們的骨灰安葬。安葬在這個久違的黃土地上。你沒有違背誓言違背初心,帶他們回家了,帶自己回家了。墓冢旁,柏樹森森,將過往的點滴粉飾清晰透亮。

落葉歸根,恐怕只有遊子才會深諳這個道理。

春節、中秋、國慶、清明,打開電視報導,總會看到車站裡擁擠的人群,車站渴慕的眼神。猶記得春節一次報導中一個小伙兒搭公車回了家,幾個日夜他睡大巴睡橋洞擠時間擠金錢,硬是回到了每夜夢中出現的地方。那裡雖小卻不失溫馨,那裡看不到高樓卻總有月光照亮,那裡山青水秀,那裡鳥語花香,更重要的是,那裡有父母期盼的目光。對呵,心再大殖民地遠,也總會有一根風箏線緊緊將你牽掛。

羽翼未豐時,我們總認為生命是春潮帶雨,是海上明月,沿著鐵軌一路向前是我們的夢想。可輾轉反側顛沛流離之後呢?歲月又留給我們什麼?答案只有家吧。願環珮叮鐺紅塵閱盡之後,遊子騎上瘦馬,上孤舟,於黃沙漫捲中,擁抱那個痴痴等待的母親。

父母在,不遠遊

高三9班 劉玉渺

古人曾經說過:“父母在,益遠遊。”他們強調,在家人健在時出遠門,心中便會多一份牽掛。而我卻認為:“父母在,不遠遊。”不遠遊是因為有了父母的健在,我們才更應該花些時間陪陪他們。遠方的路上心中有著這份牽掛,固然是好的,但永遠不及在家人的身邊來的實際一些。

世界戲劇大師華格納一生放蕩不羈,年輕有為。三十四歲便已經陪伴在德國國王路德維希六世身邊為其寫劇。他一生走遍歐洲十幾個國家,但從未有一個願意陪在他身邊的眷屬。因為他的不安定,使他及其他的母親從未享受過團聚的歡樂。直到母親病重,華格納才在丹麥匆匆趕回家鄉,等其到了家,卻只被告知母親已經去世一星期了。他痛哭流涕,後悔自己的作為,封門三月,寫下了歌劇《悲愴》。我不禁想問,親情對於他來說到底是流在血液中的溫度,還是只是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源泉?用親情換一種所謂的藝術靈感,未免太過於冷酷,太過於無情了。

《陳情表》讓無數人感動落淚,並讓人們為其作者李密的大孝大愛感到尊敬。“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字字句句,都飽含著其對祖母的深重親情。為了照顧祖母,李密冒著受刑之險向皇上上表,他不圖宦達,不圖財富,只為能夠享受這餘下不多的親情,只為能夠讓心裡能夠多些安慰。而這更是比那些不顧家事的所謂愛國之舉令人感動的多,這才是最真實的人性的表露。這正是對“父母在,益遠遊”的觀點的一種批判,而堅固了“父母在,不遠遊”的親情之理。

“每逢佳節倍思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佳節之際,明月好景,遠在他鄉的遊子總會產生對家的思念,從而產生一種詩意。而這些詞人騷客們為何不能將這種思念化為對親人的愧疚,將愧疚轉變成回報的真實行動呢?而身在親人懷抱中的我們,更應該珍惜陪在父母身邊的每一天,好好照顧他們,感激他們,不為以後留下遺憾。

“父母在,不遠遊”多的是一份溫暖,一份親情,一份感動。少些詩意又何防呢?

散發鄉愁的幽蘭

高三14班 薛瑋

羈旅是一株幽蘭,滿滿的清香中嗅著鄉愁的味道,縱使一路欣賞她清絕的身姿,也難免會被幽香所困,被家鄉所吸引,被回家的欲望支配。畢竟,飄泊再遠的船也有相信彼岸的一天。

寂靜的夜,綿綿的雨,彼此浸潤,釀成一杯綿長而濃烈的老酒,讓人沉醉,隱約中看見了他。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立於長亭,低聲吟唱,聽著淒切的蟬鳴,他滿身愁緒,羈旅之中,嗅著蘭香,嗅著鄉愁。與酒為伴,美人懷中,難解心的失意,飄泊他鄉,風餐露宿,不想無處可歸。滿身惆悵,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無處可歸,卻被迫上路,不被理想之地所容,只能飄泊,心中無限鄉愁,卻不忍回望。家,在這時成為了身心之聖地,讓人神往留連。詩意的羈旅終究不抵溫暖彼岸,可卻回不了頭,終嗅著幽香,客死他鄉,可悲,可嘆。

一朵白蓮,純潔如玉,潔白如月,滿身風華,傾倒風流才子,亦傾倒相伴如他。於落魄中不倒,在窮困中發芽,是她。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她是徐志摩留戀一生的康橋戀人,是梁思成一生相守的人,是一代才女。文革時,她與丈夫被迫南下,苦難,貧困,潦倒接踵而至。但她不被世俗困擾,讚美著家“是愛,是暖,是梁間燕的呢喃,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滿身風華怎會被塵事遮蓋,她堅持寫作和對建築的熱愛,身染重病卻只注意到春之美,建築之美,羈旅之中,淡淡幽香,淡淡鄉愁,她嗅到了,心在遠方,身在他鄉。她何嘗不夢到美麗的故宮與天壇。家,不只是一個稱呼,他是遊子心中的殿堂,是溫暖的彼岸。終於她回去了,白蓮依舊,縱滿身傷痕,也難掩滿身芳華,羈旅之蘭,芳華自賞,幽蘭香中也嗅出了一絲不尋常的喜悅。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鄉愁是枚小小的郵票”……古今多少遊子,多少鄉愁,都在這幽蘭香中飄散,深嗅一口,淚盈滿眶,羈旅是一朵散發的鄉愁的幽蘭,萬種丰姿也難抵家中一杯清香的熱茶。

遙望燈火心自牽

高三5班  王士香

靜謐的夜,風拂過草葉,也拂過離人的心頭。點點燈火,照亮了家鄉的思念,牽動了柔軟的歸線。家的味道,是永遠溫暖輕柔的吧。

總也以為,那個燈火常亮的地方是束縛是拘謹吧。鐘聲滴答,陪伴自己的是滿桌的書本,密麻的教案和一杯冒氣的熱茶。心中是渴望自由玩樂的,每當充滿期待的目光碰觸到嚴肅、深遠的鑑定,總是垂頭喪氣下來。父母的嘮叨總是迴蕩在耳邊,意味深長的目光總是縈繞在眼前。家裡的燈光,是意味著不叫父母失望吧。

季節輪轉,高飛的鳥兒歡快地叫著,是擁抱藍天,離開巢穴的欣喜吧。帶著滿眼的閃耀,激動地心緒,終於離開了那個燈火常亮的地方,也離開了那些束縛的繩索。可,微涼的夜晚,獨自漫步,心中卻不時湧上一絲酸楚。月影斑駁,投射的是承載千年、吟誦至今的思念嗎?空曠的夜空,安靜的心緒,不禁思念起那個燈火常亮的地方。

“寒宮自是投影來,欲舞難起獨徘徊。”離家的心總是沉重的吧。回想起夜夜重蓋棉被的溫暖,回想起飯桌上久久不散的歡樂,回想起深夜長伴的熱茶,回想起輕柔的一句句叮嚀,回想起堅定而又安慰的一個個目光……家的味道,是溫暖的啊,常亮的燈光仿佛是盞盞爐火,明亮且又溫暖。自以為的束縛,是被習以為常掩蓋的溫馨吧。“樂此于歸夢南中,常伴書卷猶望空。”或許是離開之後,才感得到的不捨與眷戀,或許是遠些觀望,才悟得透的沁入心田與長久伴隨。離家求學的自己,站在微涼風中,望月獨賞,心中也產生了同古人一樣的愁緒與嚮往,思念與渴望。“月照空腹悵,難抒己愁腸,”詩意的家思,卻也溫暖明亮些許。

抬頭望漫路,叮嚀繞耳旁。眼前仿佛看見了那點點燈火,邂逅的心又仿佛有了力量。家是永遠的根,是永遠的港灣,不管遭受怎樣的風吹雨打,總也會這樣屬於自己的地方供你停歇,溫暖是永遠的主調,習慣並不代表厭倦,父母那殷切的眼光又怎是什麼束縛,是家裡用愛編織的希望呀!寒夜長長,離家的自己只能自己為自己蓋好被子,桌邊書本依舊,卻也少了那杯冒氣的熱茶。只是心中也感悟了來自家裡牽掛。

不離怎知家溫暖,遙望燈火心自牽。

遊子.家

高三8班  榮冰

周國平曾說過:“家太平凡了,再溫馨的家也充滿瑣碎的重複。”

可是,遊子對於家的情感,卻別具一番滋味。

遊子思家,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希冀;遊子思家,是對“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渴望和嚮往。

家,對於遊子來說,是溫馨的港灣,是在飽閱過蒼涼炎世後的歸宿,是永恆不變的話題。

《瓦爾登湖》中這樣說道:“我願將雙足深深的伸入家的泥土中,直至變成一棵樹,吸盡泥土中幸福的骨髓。”

一旦離開家,遊子的靈魂便漂泊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又是何等的悲涼與無奈。千盼迴轉,只願回家時有一聲問候,可事與願違,只剩下屋前懷抱粗的柳樹,和幾隻休憩的鳥雀。其中滋味誰能解,獨倚欄桿話悲傷。

家,遊子的歸宿。縱然你在閃光燈下再耀眼,再怎樣受矚目,當拋下光環時,家是讓你感到安全的地方。台灣國民黨老兵執意要回大陸,每天都收拾好行李,孫女怕其年齡大經不起折騰,他竟像小孩般嗚嗚的哭了起來。最終回到大陸,兩行濁淚沾襟,徑直走到田地抓泥土吃了起來,大聲道:“這是家的味道。”

小屋之間天地闊,老來有家是忙人。在老人行將就木之時,想到的不是功成名就,兒孫滿堂行天倫之樂,而時刻縈繞他的是回家的欲望。遊子認為家才是最圓滿的。

“願天地下永遠有家。”這是俄羅斯孤兒院小姑娘瑪克里特說的。她在地上畫了間房子,躺在裡面安穩的睡著了。可是在生活中我們卻忽視了家的存在,想要飛得更高,請走慢點。跟著家幸福的節奏。

是什麼既瑣碎而又讓遊子魂牽夢繞,當談及她時漫天色彩為其飛舞,傾城梵歌為其吟唱,遊子道:“那就是家,我的港灣,讓我思念的地方!”

我要回家

高三13班  陳亞楠

擁擠的人群,嘈雜的機場,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用他那顆赤子之心期待著回家。

台灣與大陸,遙海相望,想家的心一刻也沒有停止,當飛機停在大陸,他衝出機場,一邊小跑一邊喊著:請讓一下,我要回家。當推開家門的那一刻,他幸福極了,淚水噴涌而出虔誠的對著母親的遺相說了一句:媽,我回來了。

看完這則公益廣告,我哭了,哭得不知所以,哭得也愈加清晰。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我接觸的起一個家的詩句,在此時卻覺得它是那么的雋永。家,在文人的眼裡就是那一輪明月,那一張船票,那一抔黃土,那一片清煙,在我心中卻凝成了一句媽。

當蘇武在狂風怒吼,沙塵滿天的北海羈扣時,我想他一定是在日日夜夜的痛苦中艱難熬過,沒媽的孩子像棵草,而蘇武這棵仙人掌卻如同貝殼中的沙粒一般,懷著對家的嚮往,對內心的堅守讓自己在磨難前一次次站起,終於在風和日麗的一天露出水面,以光鮮的姿態走進了媽的懷抱。家,在蘇武的夢裡猶如一顆明星,雖經狂風暴雨之後變得極其微弱,但那始終是一塊生命的磁石呀,只有在那裡,生命才能有所歸宿。

敘利亞的戰火再一次急劇燃燒,駐敘利亞大使的人員淚眼再一次婆娑,“祖國母親,我想回家。”是他們心裡千呼萬喚的聲音,然而因為自己使命重大,他們只能將內心的歸家之情隱藏,將昨日的回憶向著家的方向一遍遍品讀,一次次,淚水流了千行。終有一天,歸家時期到來,他們激動壞了,大聲喊叫“媽,我要回家了。”在他們心中,家就是祖國的那一片沃土,那一張張笑臉,那一聲聲問候,那親愛的媽媽!

我很幸福,我被母親呵護;我很快樂,我在家中成長;我很驕傲,我的家給予我的自尊、自信和自強。

媽,我回家了。我不再羨慕羈旅與流浪,我不再渴望飛向一個自由的地方去享受陽光,我只願靜待在你的懷裡,靜享你得安詳。

家——心靈的港灣

高三14班  李晨晨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停靠的岸。 題記

再多的風景也從不依靠,只一心尋找那份心中的歸宿。家,那個承載著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地方,總是能引起我們的無限遐想,勾起我們的過往,只因它是我們心靈的寄託,是心靈的港灣。

夕陽餘暉,手捧一卷古書,品味一杯茗香,觀遍古人來時路,淺聲吟唱,他們仿佛和我們一樣,將心靈寄託於家,停靠在那溫馨的港灣。

心之所求甚少,一抹月光足以慰藉半世滄桑,“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與明月相伴,他觸景感傷,勾引起他無限的感傷。他是李白。他揮筆寫下豪邁詩篇,篇篇經典,也只是求得一份心中所安,安夢於家,築起夢之居所。他豪邁不羈,他孤傲瀟灑。他雖面對人生憤憤不平,卻依然用浪漫的詩篇勾勒出家的模樣,秉承那份真實的信念,對家的嚮往,對理想的堅持,他積攢滿海岸的花為自己鋪就了一條華美的歸家之路。那個家,他將心靈安放於此。從此駕著一葉扁舟,吟著那份平安於閒逸,歸去,回到它那顆心靈的港灣。

他是一個台灣老兵,手捧著當初的信念,秉承著那份執著,捧回的是數百個台灣同胞對家鄉的熱忱於愛國的赤子之心,他用心為一個個已故的台灣同胞安家於國,一個個骨灰盒,一個個對國忠誠的精忠之魂。他全部心血傾注在這份承諾上,不可泯滅,面對當世不少人的質疑,他從不放棄,也從不動搖,只因那份心中滿滿的鄉愁,那是一個個對國家的渴望之人都想完成德夢想,他做到了,他用行動證明了戰士對國家的忠誠,一份份鄉愁,那是兩灣海峽同胞的愛國之心,他用行動為一個個愛國之士築起歸家之夢,他無悔,也無憾,家國本是一脈相承,他築起的歸家之路,也閃著迷人的光芒。大陸與海灣的人民歸於一心,那個家,那個心靈的港灣,無比崇高。

歸家於夢,築夢之居所,心靈的港灣,從此令人神往,那是人生之岸。

家的意義

高三9班姜明

雛鷹幼年在父母悉心照料下長大,最終能飛翔於藍天之上;烏鵲反哺,回歸舊林。家,教會了我們許多,同時家也是支撐我們不斷前行的支柱。

家有被人忽視的地方,卻是當你陷入困境時最強有力的支柱。

XX年中國達人秀開播,各地能人異士匯集於上海,爭取“中國達人”這一稱號,最終中國達人劉偉產生,他用腳彈奏出美妙的音樂,他用超出同齡人的成熟告訴了人們“堅強”二字。劉偉兒時因殘疾被人歧視,但母親仍然用最大的努力完成他的音樂夢想,並不富裕的家裡擺著母親為他買的白色鋼琴。如今劉偉早已功成名就而母親告訴他:“不要為家裡的事操心,我能在電視上看到你,我就很滿足。”

因為家給劉偉溫暖,給劉偉奔向夢想的動力,所以我們才有這位第一個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音樂王子。

一個用腳創作美妙的音符,一個用筆書寫奇蹟,著名作家史鐵生雖在二十歲時便於輪椅為伴,但卻從未阻止他成功的步伐。

二十歲時,史鐵生開始了長達三十年之久的輪椅生活,母親不想看他意志日益消沉,便用一切可以激發他興趣的東西。母親陪他逛公園、賞菊花,庭下的那棵合歡樹或許也見證了母親與他的回憶。史鐵生拿起了筆,開始投入文學創作,母親也多次鼓勵這個曾頹廢意志消沉的兒子,史鐵生出版了《我與地壇》等一系列文章,可以說在史鐵生成功之路上,母親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兩個人與眾不同,一個在音樂殿堂中大放異彩,一個在文學之路上開創了文學之風,看似兩人的成就方式不同,但究其根本是一樣的。若沒有家給的溫暖、家給他們在未成名時的支持與幫助,何來這一個個奇蹟的發生。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李密的一篇《陳情表》讓人涕零,感動的正是那份“拳拳之情”,正是對祖母劉氏的牽掛之意,能讓李密棄名利回歸家鄉,恐怕也只有“家”才有如此魅力吧。

家的平凡,讓我們常常忽視其中的美好,也只有家,才會在失意時溫暖自己、給予最大的幫助,這便是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