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記憶中的年味

春節是人們最隆重的節日。臨近年關,遠在異鄉打工和上學的鄉里人經歷“春運“的重重考驗,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共慶新年。

快要過年了,人們緊鑼密鼓地籌辦年貨。大年三十晚上,各家各戶桌上都擺滿了香噴噴的年夜飯。飯桌上,家人有說有笑,嘮嘮家常,合計合計來年的打算,一起看看春晚,節日的氣氛變得更濃了。飯後,老人、大人和孩子一起守歲,祈求新年更加美好。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張貼春聯、放鞭炮,歡渡春節。人們見面個個面帶笑容、互說吉祥話。小孩到本家近房(同一家族的人)去拜年,想多攢些壓歲錢。整個鄉村處在熱烈的喜慶之中。

特別在大年前後,小鎮上的集會便成了名副其實的“相親會”。平時在外忙於打工的青年男女,恰好利用春節回家的這次機會解決了婚姻大事,也好滿足家裡老人的心愿。媒人約好地點,邀來男女雙方見面。媒人幫著搭橋牽線,忙著撮合。雙方的家人也都幫著仔細地打量。街上熱鬧的相親場面,成了鄉村過年風味獨特的景象。

然而,在人們的印象中,“年味”似乎淡了許多。尤其是與近幾年相比,人們更加懷念過去的春節。雖然過去的物質生活比不上現在,但是“過大年”遠不是吃吃喝喝那么簡單。吃喝只是物質匱乏年代給人們留過的心理暗示,本身並不是過年的重要內容。主要原因應該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缺失。大多數春聯由原先的家人手寫變為了街市上的印刷,人們已不能體會到裁紅紙、寫毛筆字、讀春聯的快樂了。人們過去之間的走親訪友也變為了呆在家中看電視或上網······於是人與人之間似乎多了層隔閡。

風俗正在簡化,人情也日漸淡薄。原因就在與人們在追求更高物質生活時,卻忘記了生育我們的“傳統的文化”,令人擔憂的是,無論鄉村還是城市,這種趨勢還在上升。難道以後人們只能在記憶中追尋那種“年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