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溺愛的高中議論文作文

【篇一】

可能由於生活在農村吧,小時候父母的關愛也還算平常,所以以前每次閱讀有關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父母過分溺愛之類的批判文章,也總覺得那離我太遠,而且竟也覺得沒什麼。

後來讀高中了,寄宿在離學校不遠的一處人家,那家人還算敦厚熱情,其中有個約六、七歲的小女兒,全家人幾乎視其為掌中寶,然而其中的苦楚也是道不盡的,至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我是這么認為的。

記得我六七歲的時候,怎么說也能幫父母掃掃地,洗洗碗,偶爾還喂喂豬。而我們這個小公主呢?連盛飯這類小事也得奶奶擔著,甚至還要讓奶奶給一口一口地餵。有時奶奶一點不順她的意,她便大吵大鬧,而且還污言穢語,可那老人家呢?什麼都依著她,偶爾的打罵也是不疼不癢。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決不會相信現實中還有如此滑稽的一幕。全家人都圍著小公主轉,要吃麵包,爺爺便表現出身先士卒的大氣,我去買,說著便衝出去,那身子骨還真一點也不服老!要吃蘋果,奶奶立馬給撥,後來又改要吃炒飯,母親二話沒說,便奔向廚房。等等這一切,我都看在眼裡,笑在心裡。

但是這一幕幕情景不得不讓我深思,咀嚼。小小年紀便污言穢語,而且對象還是疼愛自己的奶奶,實在令人憤怒!然而退一步想,小公主如此另類的言行難道是憑空而來的嗎!家長在這方面還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小公主的未來實在令人擔憂,我不知道家長的溺愛最終將把她引向一條什麼樣的路。當然,畢竟人事無常,世事難料,我對小公主的未來也不敢妄加任何悲觀的批判。但是家長的溺愛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確確實實是不容忽視的。現如今,隨著計畫生育的推廣,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多,家長過分的溺愛也幾乎成了中國家庭的一種通病;其顯現出來的一系列的問題也越來越為社會所關注。

我畢竟還是個學生,所以對很多家長的心態表示不解,難道處處依著孩子,順著孩子,實行一切包辦制就是所謂的關愛嗎?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真正靜下心來思考過這個問題。現代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已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究其緣由,除了如今物質生活提高了,孩子苦難的際遇也少了外,很大程度上還是來自於父母的過分溺愛。試問,成天浸泡在蜜糖里,像躲在窩裡的小鳥,經受不到半點風雨的洗禮,又怎么能練硬自己的翅膀,去迎接更大的挑戰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並不意味著一味地給予,一味地放縱。我覺得作為父母都應該有一點的自省,與其庸俗於溺愛自己的孩子,倒不如想想如何為孩子創造一絲鍛鍊自我的機會。

【篇二】

我不知道光是中國這樣,還是有的國家也這樣,至少我知道有沒有這樣的國家,那當然不是中國,但我相信那國家一定是很強大的。中國不是完美的國家,我相信大大有教育的問題。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切和深情的,爺婆對孫兒的愛一定比父母的愛更濃厚。

我不喜歡中國的教育,相反我反對這樣的教育,因為中國的教育會讓一代一代的更加的沒用。

父母爺婆的愛已遠遠超過的“溺愛”一詞,這樣的愛更可怕。可怕到讓你無法接觸社會;可怕到讓你煮不熟米麵;可怕到讓你乘不來火車……

不讓孩子洗衣物,怕冷壞了學習的雙手;不讓孩子到河壩,怕下河洗澡時發生意外;不讓孩子單獨到城外,怕孩兒們迷了路;不讓孩子煮米麵,怕煮不熟吃壞了肚子……

我真搞不懂你們為什麼會這樣。你們對我的愛我們心領了,我知道你們的好意,想快快讓我長大,快快樂樂的發展,過上幸福的人生,童年就格外的保護我,或許我還未說完更多的好意。但這樣的愛早已過時了,現在社會競爭如此殘酷,想得不是那么的輕鬆,你們或許認為我說的很離譜,很無道理,但我從小就生活在現在這個年代裡,看到的畢竟都是很現實的東西,幸好你們,我的父母爺婆們,你們多多少少看到過一些美麗的世界。

不是我拿話氣你們,而你們不會永遠的保護我,早晚會離開我的,之後會怎么樣呢?我會面對社會,我會成立家庭,為了不碰過多的壁就只有多做事,多面對社會,多看看紅塵世俗。

沒有試驗就沒有成功,沒有忍受痛苦就沒有進步,沒有驚訝就沒有發現……

就因為周杰倫的媽媽在他小時候守著他彈鋼琴才有了他輝煌的人生;就因為阿拉斯?莫傑布亞德的父親天天逼他學法語、俄語、日語等才有了的翻譯家……

每個人都有責任,但責任各有不同。父母30%的責任就是讓我有一個生活的地方和關於衣食的問題,我70%的責任就是不斷地了解社會,努力追求更好、更完美的明天,努力學習和儘快適應社會。

我的不是珍珠,不是黃金,不需要怎樣的保護。我是人,如果父母要保護就給我一個自我發展的天空吧,現在做錯了可以改正,如果當你們離我們而去了就再也沒有改正的機會了。

希望你們支持,因為我們擔負著70%的責任。

我們都有夢想,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

溺愛高中議論文作文五:溺愛不等於愛

愛與溺愛的區別就在於理智與盲目的分別!

——題記

“啊!我要吃朱古力,朱古力!”我聞聲望去,一個2歲的小男孩正在座位上哭著要吃朱古力。“好,好,好!等會兒下車給你買!”一個婦女撫著男孩的頭說。可男孩的哭聲越來越大,撫得車上人人蹙眉,可那婦人卻絲毫煤油意識到這一點,臉上沒有一絲尷尬之意。

這不就是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的真實寫照嗎?只要孩子想要什麼,家長們就會給他們買什麼!盲目,不加思考,不顧及他人。現在的兒童、少年、青年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家裡的每個人都圍著他們轉,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噁心。就像那個小男孩,僅才2歲而已,他想要朱古力,那位阿姨就馬上答應了他,就算他大哭大叫,阿姨也會容忍,並不會覺得影響他人。難道男孩今天要朱古力,你能給;明天要玩具,你也能給;以後,他要金屋,你還能給他嗎?盲目的愛真的是那神聖的愛嗎?不!也許,它只是愛的一種吧——溺愛。

那真正的母愛,父愛是什麼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

走在雨中,眼前出現了兩個身影——大身影左手撐著一把紅傘,小身影站在她左邊背著粉紅色的書包,小女孩鄒著眉,歪著小腦袋問爸爸:“爸爸,傘拿歪了!”“沒有啊。”叔叔不安地隨意回答。又走了一陣子,女孩發現爸爸右手臂的衣服濕了,就又提醒道:“爸爸,傘真的歪了,你是不是撐累了,我來撐吧!”“不用,不用,寶貝長大了再幫爸爸撐傘吧!”叔叔和藹地笑著,臉上洋溢著幸福。可走在他們身後的我卻分明看見,那鮮眼的紅傘的確是歪向了小女孩的那邊。

原來,有一種愛,叫做呵護。

6、7歲的那時候,一次我發燒了,我本希望媽媽能抽出一點時間陪我去輸液,可得來的答案卻是:媽媽要上晚自習。她絲毫沒有為我生病作出任何改變,我想不通,弄不明白,難道我生病還沒有上晚自習重要嗎?我拿著錢,一個人來到社區醫院,獨自躺在床上輸液,看著其他病人都有家屬陪伴,心裡很不是滋味。回家後,媽媽菜告訴我:“我是想鍛鍊你獨自生活的能力,你以為媽媽真的捨得嗎?”

原來,有一種愛,叫做捨得。

真正的愛有千種萬種,可許多父母卻過度疼愛兒女,把理智的愛變成了盲目的溺愛。只有在兒女們小時候就捨得讓他們受點小苦,長大了才不會誤入歧途,這樣他們才會懂事,才會懂得做人。父母們:放開你們的手吧,我們總會長大!

【篇三】

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兒子正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你們猜?兒子的母親此時此刻在乾什麼?睡覺?不是。看電視?不是。織毛衣?也不是。她現在坐在兒子腳下給兒子搓腳。這是一副多么發人深省的漫畫呀!母親望子成龍,只讓孩子學習,不讓孩子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不讓孩子學習生活的技能。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可取!!!

父母都想給孩子的幸福。因此,常常把孩子整個地保護起來,滿足他的每一個要求,替他做每一件事情。但是,被寵壞的孩子並不就是個快樂的孩子。溺愛如同漩渦,讓孩子和父母都越陷越深。趕快從中擺脫出來吧!

作為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僅存的一顆碩果,自然人人疼愛,“放出門去怕丟了,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口裡怕化了”,溺愛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溺愛的目的,自然是想讓兒子成龍,女兒成鳳,這樣家庭環境造就出來的孩子,一般來說,有其共同的性格弱點:在家裡唯我獨尊,自以為是,以我為核心;自私自利,不懂得關心和體貼別人;追求享受,不能吃苦。在外面不會謙虛忍讓,不善交際;碰到困難,遇到挫折,束手無策;適應環境的能力差,獨立生活的技能低。而作為一個承受了太多厚望的後繼者,他自小就喪失了太多的友誼、童趣、天真,被各種包裹著愛的壓力弄得少年老成,身心疲憊。

過去人們總愛把溺愛的根源全部歸究於資源稀少,其實家長的心態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自己不能實現的願望,又豈是一副稚嫩的肩膀就能挑起的?現代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條條大路通羅馬,成才的路多得是,為什麼就要硬逼著孩子往自己願望的道上擠?

對孩子的溺愛往往以剝奪孩子的天真和童趣為代價,對孩子的溺愛往往弱化了孩子未來處世和做人的能力。我記得有一文章,說的就是列寧學走路的時候摔到在地,無論他怎么哭,家裡人就沒人理他,一定要讓他哭累了,自己爬起來。在我們今天的家長看起來,簡直就是不可思議!但正是這種不牽、不抱、不哄,使列寧成為了一個不屈不撓,性格剛強的一代偉人。

聰明的家長們,請你們趕快把孩子從蜜罐里撈出來,從溫室里放出來,從卵翼下趕出來。給他一塊天空,給他一片陽光,他必定能在生活的磨鍊和摔打中,為你驕傲地成長!

【篇四】

一個孩子,不忍看到蝴蝶在蛹中痛苦掙扎,便剪開蛹殼。不想,這隻蝴蝶身軀臃腫,雙翅乾癟,根本飛不起來,不久便死去。

蝴蝶必須在痛苦中掙扎,直至雙翅強壯,方可破蛹高飛。人類不適當的愛,反成埋葬它的墳墓。蝴蝶如此,青少年又何嘗不是這樣?家長的溺愛,也恰似一把殘酷的剪刀,只扼殺孩子,使他們永遠無法騰飛。正如的詩人汪國真所言:“怕只怕,愛也是一種傷害。”溺愛成傷,歷不乏先例。仲永5歲能詩,聰穎超群,卻在父母及眾人的讚揚和寵愛之下,最終“泯然眾人矣”;趙武靈王對兒子放縱嬌慣,最終被不孝之子活活餓死;晉武帝縱寵兒子奢侈享受,其子繼位後治國無方,西晉王朝走向亡。無論是仲永之“傷”,還是趙武靈王的“悲”或西晉王朝的“衰”,都是寵愛的惡果。“寵”,是寶蓋下面的一條龍,這龍是無法騰飛的龍啊!

相反,對孩子嚴格要求,不但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還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王羲之年幼時,他的父親便教他習字,要求甚嚴,結果王羲之終成百代書驛;曾國藩嚴整家規,教子有方,曾氏家族赫赫名揚;巴頓的父親要求他每早苦讀,造就了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須知這些家長並非不愛孩子,只因他們清楚,寵溺不是正確的愛,縱寵只會帶來傷害。

可悲的是,當今的某些父母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孩子矯揉造作,說這是天真可愛;孩子揮霍浪費,說他將來準掙大錢;孩子口出狂言,說胸有大志;孩子要摘月亮,這些父母就可以去找梯子。殊不知,這樣做只會使孩子獨毒驕嬌,自由放任,不懂長幼尊卑,缺乏集體觀念。如此愛出來的“小皇帝”,將來只怕是誤已、誤家、誤國的“昏君”!

家長愛孩子本無可非議。但這愛,不應是牢籠,不應是蜜罐,不應是保險箱,只應是孩子放縱時家長嚴厲的目光,孩子懶惰時家長頻頻的叮囑,孩子犯錯時家長諄諄的教誨。……因為只有這樣,蛹中的蝴蝶才能飛起,稚氣的少年才能成長;只這樣,愛才不是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