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不自由的議論文【三篇】

自由與不自由【篇一】

走在沙漠中,如何穿越沙漠是你的自由,但不得不穿過沙漠便是你的不自由,這廣袤的沙漠就像漫漫的人生路,我們必須走完這條路,但我們可以選擇走完的方式,來讓這長路更加繽紛多彩。我們都是出生在這蒼茫大地上的沙漠蜥蜴,注定一生要向著沙漠的彼岸奔走。有的人一直低頭向前,疲於奔命,一心只為達到那彼岸而行走。而有的人卻仍記得在命運途中抬頭,欣賞這死亡聖地的美麗風景。海倫凱勒,一個聾盲女作家,孤獨地來到了她的黑色沙漠,她並沒有像其他聾盲人一樣,安於命運度過一生或是在黑暗中碌碌無為,她看不見光,卻用鼻子呼吸陽光,她聽不見雨聲,卻用手指去捕捉輕風,她用心去感受著這世上的一切,黑暗對她來說只是美景的點綴罷了。

我們被束縛在這沙漠中,下一秒遇到的是險是運,我們無從預測。被厄運纏身,有人選擇放棄掙扎,隨風飄蕩,有人選擇依賴他人,像鮒魚般苟且生活。但有的人,面驚雷而不驚,臨狂風仍前行,即使遍體鱗傷,依然不放棄。天才物理學家霍金,年輕時患了運動神經元疾病,全身除了三個手指外都不能運動,但他身殘志堅,僅僅憑他三根手指和堅強的意志,完成了時間簡史這樣的偉大著作,看到了別人所看不到的風景。沙漠的險惡束縛不了他對人生道路自由的選擇,他用自己的選擇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在沙漠旅行,時常會遇到沙暴、海市蜃樓等險阻,很容易會迷失自己前行的方向。與其在風沙中四處亂竄,不如抬頭仰望天際,找到那一顆耀眼指路的北極星,循著星路回到自己的軌跡。科學家錢學森在美國攻讀完博士之後,本可以留在美國享受高薪工作和舒適待遇,但他為了正在建設中的新中國,毅然選擇了回國,為中國的科學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最終,兩彈一星的成功就是錢學森在天空的勳章。迷失方向並不恐怖,恐怖的是迷失自我,錢學森能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信仰,走出自己輝煌的人生路,難能可貴,在沙漠中所迷失的人們也正是缺少了這種信仰。

我們是不幸運和不自由的,因為我們生而在這沙漠中,一生受其束縛,注定背負著走出這片沙漠的使命。我們又是幸運和自由的,沙漠的路千萬種,我們擁有選擇的權力,當困難來臨,當迷失方向,我們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來迎接不同的人生。

自由與不自由的議論文【篇二】

不知不覺中,《西遊記》已經讀完了。在這部書中,我認識了頑皮機智的孫悟空、功利憨厚的豬八戒、忠心耿耿的沙僧、嚴格執著的唐僧,還有陰險狡詐的白骨精、法力無邊的如來佛等。在這一個個特色鮮明的人物中,大家最熟悉,也最喜歡的莫過於是孫悟空了,因為他既是自由的化身,又是正義的化身。

先說自由。孫悟空乃天產石猴,似人相,不入人名;似蠃蟲,不居國界;似走獸,不伏麒麟管;似飛禽,不受鳳凰轄。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洲,自由自在,享無量之福,卻暗中有閻王老子管著。為此,他下山尋聖,一心訪問佛仙神聖之道,尋覓長生不老之方,終遇菩提祖師,學有所成,大鬧地府,勾除猴屬,以保長生不老,這是孫悟空追尋自由的第一點。但是太自由了也不是件好事,這就造成了孫悟空後來大鬧天宮,擾亂蟠桃會,戲弄諸神,終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後,雖被唐三藏救起,拜其為師,歸依佛教,但仍是自由過頭,頑性不改,這與現實生活是嚴重不符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於是,孫悟空頭上便多上了一個“金箍”兒,再不聽話,就“緊箍”兒,這就讓孫悟空明白:自己不再擁有自由了,也讓他明白了擁有過多的自由並不完全是好事,要想追尋自由,必須在專心向佛,修成正果之後,還必須合理地運用自由。

但限制孫悟空自由的這個“金箍”兒,本意只是管教悟空,而到了唐僧手裡,就變得有些“過分”,比如在“三打白骨精”這一回,孫悟空三次*白骨精,但唐僧肉眼凡胎,以為打死三個好人,便念“緊箍咒”兒“教訓”悟空,這也暗示了當今社會那些貪官污吏濫施刑罰,使《西遊記》更加大眾化。還好,最後孫悟空修成正果,做了鬥戰勝佛,“金箍”兒也就自動脫落下來了,而這時,擁有自由的孫悟空法力更加強大,卻沒有再大鬧天宮。為什麼?是怕了嗎?當然不是,因為這時他已經知道如何利用自由,限制自己的個性。

再說正義。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正義的理解,而孫悟空便是正義的化身。剛開始的孫悟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妖精,還結識了牛魔王、蛟魔王、鵬魔王、獅駝王、彌猴王、猖絨王,連自己合稱為七兄弟。整日走斝傳觴,弦歌吃舞,朝去暮回,無般兒不樂。而在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後,喜受觀音點化,歸依佛教。隨唐僧西天取經,成為唐三藏的第一個徒弟。一路上,劫豺狼,殺虎豹,保唐僧西天取經,終修成正果,成為廣大讀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在書中,最能體現孫悟空正義感的,莫過於“三打白骨精”了。雖然唐僧本著慈悲為懷的心態,時刻阻止悟空“殺生”,孫悟空卻對師父忠心耿耿,為不了讓白骨精傷害師父,忍著頭痛,終把白骨精打死,唐僧卻以為他連傷三條人命,念了一通“緊箍咒”兒,把孫悟空逐走。孫悟空無可奈何,對師父拜了三拜,然後離去。在這裡,充分說明了孫悟空的正義。有些人以為孫悟空因忠心而正義,而我卻認為孫悟空因正義而忠心。在這裡,也不能怪唐僧,誰讓他是凡人,看不懂妖魔鬼怪呢?“三打白骨精”也反映了現實社會中一些堅持正義的人往往沒有好下場。但是,那些邪惡的人永遠沒有好下場的!

《西遊記》有著不朽的藝術魅力和永恆的生命力,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作者吳承恩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成功地刻畫了孫悟空這個生動形象的人物,並把自由和正義賦予了它,使其成為他們的化身,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那么一些人,為了得到金錢或官職,不惜利用非法的手段,甚至受到法律的制止後。仍然不思悔改,入獄後,還採用逃獄等方法逃避責任。這樣不僅違背了正義的原則,也大大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我們在生活中要學習孫悟空的精神——追尋自由,但要學會限制個性,利用自由;堅持正義,面對邪惡臨危不屈,大義凜然,做新時代的中國人!

自由與不自由的議論文【篇三】

在很久以前,狼和狗是同宗同族的兄弟。但是,後來由於性格不同,狗受不了大自然惡劣的生存環境,願意接受人類的訓導;狼卻非常有傲骨,為了保持自己吃肉的尊嚴,寧願在惡劣的環境裡生存,也不願像狗那樣放棄自由,跟人類過雜食生活。於是,動物界出現了兩個長相類似,性格迥異的動物群類——狼和狗。狼和狗是本家,但由於志趣不同,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並且各屬於敵對的陣營。

一天,一隻餓得就剩皮包骨頭的狼在森林裡遇到了一隻強壯的迷了路的大狗。這隻狼想到狗的“背叛行為”,想起飢腸轆轆的肚皮,就想衝上去襲擊狗,把狗撕碎,但是此時自己正有氣無力,貿然進攻,不但沒有勝算,說不定還要搭上自己的性命。於是,狼裝出一幅很溫和的樣子,上前跟狗打招呼說:“狗兄弟,幾天不見,你發福了。”

狗看著狼瘦骨嶙峋、低聲下氣的樣子,也放鬆了警惕,開始和狼聊了起來:“是嗎?兄弟,看來你這一段時間打獵經常放空槍呀!要不……”

狼很自然地點點頭說:“是啊。我哪裡能和兄弟您的高官厚祿相比呀!最近運氣是差一點!……”

狗說:“你也真是不可救藥,為什麼非要迷戀打獵呢?作為同族兄弟,我願意幫你到人類那裡謀一份差事,保你跟我一樣的待遇,每天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狼說:“我怕不習慣吧!再說人類跟我有過節。”

狗說:“這個你放心。我在人類那裡可受寵了!他們疼我都來不及,只要我出面向他們提,他們一定會給面子的,再怎么說,我也是他們的守門大將呀。只要你願意離開森林荒原,我保證讓人類好好待你。你看看,就是你們那一股不識時務的骨氣,跟人類斗,結果只能像流氓乞丐一樣,躲在森林荒原里過著窮極寒酸的日子。你們不是用鮮血換來一餐‘夾生飯’,就是忍飢挨餓。聽說,每年還有不少兄弟餓死。哎,你們也太可憐了,跟我一起去棄暗投明吧!保證你的命運將從此改變!“

狼說:“我除了打獵外,什麼都不會幹,我到人類那裡能做些什麼呢?”

狗說:“看,看,你們打獵的時候,自信得敢打老虎,現在怎么這么自卑了?你到了人類那裡,就會相我一樣,什麼都不用乾,只要見了拿棍子的人和乞丐就拚命地趕他走,見了主人就搖頭擺尾,用人類的話說,就是去拍主人的馬屁,討主人歡心。你每天的工作就是這些,不用櫛風沐雨,風餐露宿,忍飢挨餓,得到的酬報還肯定比你們打獵得到的要豐富的多。各式各樣的殘羹剩飯,豬肉骨頭雞肉骨頭有的是,而且都是煮熟了的,既有營養,又保健身體,還可以延年益壽。主人高興的時候,還會把你抱起來千般愛撫……”

沒有等狗說完,狼就感動得流淚了。雖然兄弟之間平時有一些隔閡,但是畢竟患難見真情,狗兄弟真心實意地為自己指了一條走向光明幸福的道路。狼趕緊說了幾聲“謝謝”,就請求狗帶它到人類那裡去“接受重用”。

正當狗準備帶狼去晉見新主人時,狼發現了狗頸上有“受傷”的痕跡。狼意識到去人類那裡生活可能不像狗說的那樣美好,要不,狗頸上怎么會有傷呢?於是,狼忍不住好奇地問狗:“您脖子上怎么有一道傷痕?”

狗說:“這哪裡是傷痕,這只是掉了一點毛而已!”

狼說:“不會吧?我看就像繩索勒傷。”

狗哈哈大笑:“你真多疑,這哪裡是什麼傷痕,這是戴項圈留下的一點痕跡而已。”

狼說:“您經常在脖子上戴一個項圈嗎?”

狗說:“不是經常,只是在家的時候,是主人要求戴的。”

狼說:“是不是戴了項圈,就不能到處自由自在地跑?”

狗說:“不總是這樣。但吃了人類的飯,就要受人類管,這點小委屈又有什麼關係?”

狼說:“我認為這大有關係,您那各式各樣的飯菜我一概不稀罕,即使是珍寶,花這樣的代價我也寧可不要。”狼說著拔腿就跑,一溜煙地跑進了大森林的深處。

這就是有傲骨的狼!它寧願在大自然裡面忍飢挨餓、欲血奮戰,也不願意犧牲自由,為了“嗟來之食”而不顧尊嚴地向主人搖頭擺尾。

狼是如此的熱愛自由,人類也是如此。尤其是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他們對自由更是充滿了渴望。但是,在生活中,我們的許多孩子並不自由。

在應試教育環境裡。一切以考試為中心,許多父母幾乎從孩子生下來的那一天起,就為孩子設計好了將來的人生道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能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不能有“非分”之想。

然而,孩子是天生熱愛自由的,他們對自由的渴望不亞於對自己生命的尊重。有位詩人說的好:“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後,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會努力地為自己爭取自由,對父母給他們設計的人生道路開始抵制。當然,這樣的行動會導致父母的不滿,並進一步處處限制他們。一場自由與反自由的鬥爭由此拉開序幕。

對此,的教育工作者孫雲曉說:“中國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醞釀著孩子的悲劇命運,爭分奪秒地製造著孩子的成長苦難。實際上,我們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戰,用自己的奮鬥來擊毀自己的目標。”父母限制孩子的自由,實際上是在製造孩子的自己的距離,在某些時候會導致“控制”和“反控制”的鬥爭愈演愈烈。

某15歲的初三女還對父母一直把她當小孩子,限制她的自由感到特別煩惱。她說,父母就像看勞改犯一樣管著她,有時比看管勞改犯還要緊。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給她安排的。她感覺到自己像一個玩具,毫無自由可言,連每天吃什麼、穿什麼、看多長時間書、做多長時間功課、練多長時間古箏、看多長時間電視、幾點上床、幾點起床,甚至連她日記中寫的什麼內容,父母都要干預……尤其讓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學校就在家的對門,父母還要堅持每天接送她,這讓她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感覺自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囚徒……

這個女孩的遭遇讓我們想起了不慎被人捕捉,被關在籠子裡面的狼。狼在籠子裡雙目低垂,視遊人而不見,狼不發威,不倦怠,不虛張聲勢地吼叫,不肯安於現狀地昏睡,更不屑於低三下四地向人們乞討食物。儘管身陷籠中,它那富有彈性的腳步和充滿活力的肌肉總是給人一種向前的節奏和衝動;它在籠子裡迅速走動,撞到鐵欄扭頭再走,讓人感覺它時刻都在準備著破籠而出,不返山林誓不罷休。它們雖然很安全,不用努力就能夠吃得很好,但是“池魚思故淵”,它們很嚮往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

孩子處在年少好動的階段,渴望自由是他們的天性使然,當父母的無論把他們看管得多緊,他們呢,還是會想方設法去衝破種種管束,就像籠子裡的狼,不管你給它什麼好吃的,它們永遠都處於不安分的狀態。只有自由的天地才是強者生存的土壤,為了自由,狼寧願去搏殺,在險象環生的處境中生活,也不願享受“被限制了自由的富貴”。因為狼是強者,敢於自由自在地挑戰一切。我們的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生活的強者,就應該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