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三作文訓練:以“放大美的瞬間”為標題

XX高中名師作文講稿:放大美的瞬間

導寫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物、美的藝術,我們總會心馳神往、夢繞魂牽——我們總渴望美的瞬間能夠永駐心間,我們總感慨世間美的事物彌足珍貴,我們總希望“美”能夠充滿人間。那么,“美”到底在何方?我們如何“放大美的瞬間”?

一、我們確信美是無處不在的,我們當以開放、愉悅的心態感受這形態各異、美妙無比的世界

美在自然。自然之美,有不同的形態。一種是經過勞動加工的自然美。比如沙漠林帶、千裏海堤、高峽平湖、阡陌縱橫的田野、人工培植的花木等等。它們像一塊磁石,凝聚著人類扭轉乾坤的意志和才能;也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創造新生活的本質力量。還有一種是未經加工的自然美。比如清風明月、花香鳥語、崇山峻岭、大漠長風、電閃雷鳴等等。前一種自然美直接顯示了人類的本質力量,所以和社會美十分接近。後一種自然美的社會內容比較隱秘,它們主要以自身的自然形式取悅於人。

自然景物之所以美,往往是因為它的某些自然特徵引起了人們的聯想、想像,成為人們生活的暗示和象徵。例如在三五之夜,一輪明月懸掛在蔚藍色的天空,皎潔的色澤、溫和的光亮、恬靜的氣氛,這些形式因素便足以引起我們的美感。朦朧的月色、美妙的神話傳說,又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遐想。正因為如此,它才成為歷代詩人吟詠的對象:“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當然,自然美的這兩種形態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往往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同一自然景物,可以同時具有這兩種形態的美。

美在社會,美在人。從歷史上看,人類對人體美的追求由來已久。從原始民族崇尚圖騰,到古希臘的人體雕塑,從唐代敦煌的飛天仙女,到杭州飛來峰上的元代少女像,到處都留下了人類追求人體美的足跡。其實人體美只是人的美的一方面的內容,而人的美也只是社會美的一方面的內容。社會美,包括人的美,還包括實踐活動的美和實踐成果的美。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為保家衛國而進行的浴血奮戰,農民翻土播種、揮鐮收割,高爐邊鋼花飛濺、鐵水奔流,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琳琅滿目的商場,同事間的深情厚意,情侶間的深切愛戀……可以說,現實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之外,都屬於社會美。社會美的最大特點是與社會實踐有著直接的聯繫。人類不僅能欣賞社會美,而且也能參與社會美的創造。社會美的第二個特點是以內容取勝,與社會功利有著比較密切的聯繫。比如人的美,就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的內容從根本上說都屬於“善”的範疇,不同之處是,“美”必須以具體形象將“善”與“真”統一的內容顯現出來。如外在美當中的相貌、體態等形式美的因素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先天條件,語言、儀表、風度等則不僅與先天條件有關,而且與內在美有著密切關係。生活中有些人儘管在相貌、體態方面有所不足,卻仍能給人以風度翩翩之感;相反,有些人儘管五官端正,舉手投足卻使人感到猥瑣、鄙俗,其道理就在於此。古代哲人曾經說過的“里仁為美”“充實之為美”“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都是強調內在美亦即所謂“善”在社會美中的地位。

人的“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之美。廣義的人格,包括人的傾向性,例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等方面;同時還包括人的心理特徵,例如氣質、智慧型、性格等方面。這是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格”。

我們所說的人格之美稱頌的就是“健康人格”,是心理素質各個方面都優秀的“理想人格”。狹義的人格只是指道德品質優秀,夠得上“做人”的高等級資格。儒家的“聖人”、道家的真人、佛家的“菩薩”,都是指達到各家道德修養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價值觀念的人群,都會有自己的“健康人格”“理想人格”。

美在科學。科學中的美存在於三個方面。一是科研對象的美。天文學家眼裡的星系、宇宙,物理學家眼裡的粒子運動軌跡等等,這些對象如果僅僅從人們欣賞自然美的角度來看,可能並無特別的美感,但是科學家卻能感受到它們吸引人的美的特質。二是科學實驗的美。從事科學研究需要多種才能,其中最基本的是實驗。美國著名實驗家邁克遜運用他設計的干涉儀,把光柵的分析能力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他和莫雷一起進行了“以太漂移實驗”,並使之成為了狹義相對論思想的基礎實驗之一。愛因斯坦說:“我總認為邁克遜是科學中的藝術家。他的最大樂趣似乎來自實驗本身的優美和所使用方法的精湛。”三是科學的理論美、公式美。科學理論具有“真”的品質和“善”的功能,這是科學美、公式美存在的基礎。愛因斯坦稱讚波爾的電子殼層模型及其定律是“思維領域最高的音樂神韻”,“給人以壯麗的感覺”,而他的廣義相對論則被譽為“現代物理理論中美的統一”,“像一件被人遠遠觀賞的藝術品”。科學的理論美、公式美,歸結為一點,就在於它是多樣化的統一。美在藝術。鄭板橋說:“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這裡所謂的“眼中之竹”是指現實中竹的形象和畫家的思想感情相結合而形成的意象,而“手中之竹”則是經過畫家的筆墨技巧、創造性勞動所表現出來的形象。藝術美主要就在於藝術形象中所反映的客觀現實美與所表現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之美的統一,就在於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美在文學。文學鑑賞的一般過程是經由對語言的感知、理解,把握作品的形象,從而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並在這過程中領略作品的語言美、形象美和思想感情美。事實上文學作品中,語言、形象、思想感情是一個辯證統一體,對語言美、形象美和思想感情美的欣賞活動,也是相互滲透、相互循環的。文學作品可分作兩大類。一類是側重於再現生活的敘事性作品,如小說、敘事散文、敘事詩等;一類是側重於表現作家主觀感情的抒情作品,如抒情詩、抒情散文等,它們在語言、形象、思想感情的表現等方面各有不同的審美特點。我們把審美時的印象、感悟、思考、聯想、想像,以美的文字凝固下來,我們就留住了美的瞬間;把這些瞬間供自己回味,與朋友分享,就是“放大”了“美的瞬間”!

二、我們要在審美實踐中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感受美的方式方法。以自然美為例,自然美保持著它自身的自然形態,具有分散、流動、易逝、多角度、多側面的特徵。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兩點:一要學會在欣賞中對自然景物進行重新組合,把分散的、互不聯繫的自然景物放在一定的視角框架之內,置於一定的氛圍之中,從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如桂林的象鼻山,如果從東向西觀看,那不過是一座毫無特色的石山,只有從北向南觀看,才能“發現”它是大自然造化出來的藝術品。陳從周先生在談欣賞園林藝術時指出,要領略借景、對景之妙,關鍵在於選擇一個恰當的觀察角度。二要了解有關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說,介紹有關的藝術作品,如山水畫、詠物詩、遊記、交響曲等,這既可以為觀賞自然美助興,又可以幫助我們從中總結出觀察、欣賞自然美的方法。

感受美必須懂得美的“語言”。在藝術美中,各種類型的藝術都有各自的藝術語言。繪畫的藝術語言主要是線條、色彩和構圖。例如線條,不僅標出了形體的空間界線,同時也凝聚著畫家的感情。線條的硬軟堅柔、輕重緩急、光輝滯澀、清晰含混等品格,線條的長短、粗細、疏密、乾濕、曲直、快慢等節奏變化,都可以表現出無限豐富的感情層次。雕塑的藝術語言是形體。欣賞雕塑美,要注意形體的組合變化,體會其中表現的感情。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一腳挺立,一腳上抬,形成一個大面,整個身子劇烈扭轉,形成另一個大面,通過這兩個面的強烈對比,給人以強有力的感受,突出了奴隸的掙扎。

感受美需要展開聯想、想像。

無論在哪一種藝術樣式中,生活現象的某些方面都是直接表現的,而另一些方面則可能是間接表現的。某種可視可聽的感性材料所構成的藝術現象,通過欣賞者的想像、聯想,就可以過渡到對形象的間接性的感受,使他們獲得更為豐富的認識和情感體驗。

造型藝術具有較多再現的因素,但是靜態的空間形象,難以反映事物發展的動態過程。藝術家們為了克服這一局限,在創作中往往選取生活流動過程中關鍵的一瞬間加以表現,這一瞬間既包含著過去,又暗示著未來,留給欣賞者以馳騁想像的廣闊空間。列賓的油畫《歸來》描繪的是一個革命者從監獄中出來剛剛跨入家門的一瞬間情景。革命者的從容,家人的驚喜,表現得很突出。從這凝固的一剎那間,我們不是完全可以想像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嗎?

感受美需要領略美的不同風格。例如自然景物中,人們熟知的便有所謂“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峨眉之秀,青城之幽,黃山之奇”等等。但是從總體上看又可分作兩種風格:一為壯美,一為優美。一般說來,壯美的景物著重顯示自然界的雄偉、險峻、壯闊,它作用於人,往往使人產生崇高、敬畏之感。優美則著重顯示自然界的幽靜、秀麗,它作用於人,使人產生精神愉悅之感。其他領域的美,也都有各不相同、繽紛多彩的風格。我們欣賞不同風格的美,不僅僅需要提升審美能力,同時需要包容性與審美個性相互統一的健康的審美情趣。

三、我們需要在審美中構建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

美,在我們心裡。“世間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發現美的眼睛。”這句話的含義是,欣賞美需要有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在審美活動中,人的感知、想像、理解、情感,以及個性、趣味等多種心理要素協同作用,形成審美判斷和審美領悟,產生審美快感,完成一個完整的審美過程。在整個過程中,感知、想像、理解、情感等,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可以說,感知是美感的出發點,也是其歸宿;想像是美感的樞紐和載體,情感是美感的中介和動力,理解是美感的指導和規範。在審美活動中,一旦這四種心理活動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便使人獲得越來越豐富的審美體驗。因此,“放大美的瞬間”關鍵是要讓自己具有“發現美的眼睛”! 四、我們在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要參與美的創造

美在創造。有了健全的審美心理結構,人就不僅能夠發現美、欣賞美,還能創造美。上面所說的美的景物、美的社會、美的藝術、美的科學,最終還是由具有審美創造意識、審美創造能力的“人”創造出來的。這樣的人,他本身就是無與倫比的藝術精品;他的日常生活,就是“詩意的生存”“藝術化的生存”。中國古代的儒家和道家,對如何生活,都曾提出過自己的主張。儒家的審美觀有濃厚的功利色彩,他們認為,人應當有所作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家則認為,人應當活得瀟灑,大可“逍遙遊”,不要斤斤計較功利得失。可見人生態度和審美觀念、哲學觀念都是一脈相通的,有什麼樣的審美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反之亦然。

優秀的藝術作品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審美態度,是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幽默感和敏感的一個合適的比例。充分享有生活不僅意味著物質上的占有,而且意味著從精神、情感的方面同自己的生活進行交往,超越動物的本能生活,超越本能生活所劃定的狹隘範圍,開拓一片廣闊的精神空間,獲得只有人才有的,不僅能生活而且能觀照的自由。只有這樣,才能把我們的胸襟像一朵花似的展開。

五、我們要將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和結果,以美的形式再現出來,使之成為人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對象

這就要求我們以符合美的規律的方式、形式進行審美創造。大千世界林林總總美不勝收,想要抓住讀者,必須有強烈的衝擊力,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肯定不行,我們應該選擇最能吸引人眼球的切入口:某種形態的美——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某種風格的美——優美、壯美,喜劇、悲劇……選取最為激動人心的情境、最為動人心弦的瞬間,凝神定氣反躬自問:是什麼讓我熱淚盈眶?是什麼令我終生難忘?是什麼激發了我創作的衝動?是什麼讓我感悟到我的人生追求、審美理想?抓住這一點直覺,這令你一見鍾情的“第一印象”,或者浮想聯翩,或者深入反思,再融入你的思路、你的靈感、你的感悟發現……最後,你最想說的一句話就可以提煉出來了!這將是你文章的新的起點:還有哪些材料可以凸顯這箇中心?應該用哪些方式方法凸顯這箇中心?

選材、表現手法越豐富越好,但是多種多樣的材料、方法,都必須圍繞你的“中心”,凸顯你的第一印象!

競賽作文與聯考作文的不同之處在於,不必強調“穩中求新”,可以提倡“孤注一擲”“刻意創新”。選擇別人可能沒有辦法占有的材料、沒有辦法體驗的感受,或者從別人熟知的材料中提煉出令別人瞠目結舌的立意,以別人想像不到的形式作文,大至文章的體裁、表現方法,小到擬訂題目,大可以推陳出新、出奇制勝!

但是,千萬別忘了,無論如何創新,哪怕寫的是似乎荒謬絕倫的夢境幻境,必須是你真實的體驗、真實的感情,必須亮出你的拿手好戲!這就是所謂的“萬變不離其宗”!

當然,如果寫議論文,必須作理性思考。“開口小”“力求創新”的起點是一樣的。例如關於“健康人格”這個話題,可以談論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我們可以將話題儘量限制在比較小的範圍之中,這樣比較容易掌控。如僅僅談“健康人格”中的氣質、認知、智慧型、情感情緒、意志品質等。這些方面都可以進一步展開為“是什麼”“為什麼”“怎么樣”,它們都可以成為單獨的話題。又如表現形式,論辯、演說、書信等體裁,都有利於設定特定情境,從而激發我們的寫作激情,並且讓議論有明確的針對性。

經 典

一 美的風格

周憲

“芙蓉出水”和“錯彩鏤金”

宗白華先生認為,在中國美學中存在著“芙蓉出水”和“錯彩鏤金”的不同美,它們構成了中國美學的獨特面貌。

……

按宗白華的看法,兩種美感或美的理想在中國美學史上有一個發展變化的歷程。在先秦時期,從三代銅器那種嚴肅整齊、雕工細密的圖形花紋中,我們可以得知,那時“錯彩鏤金”的美很是流行。這種美學風格的極端代表作也許是阿房宮和秦陵。前者是“鹹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後者是“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採金石,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漢書·賈山傳》)這種追求“錯彩鏤金”之美的風氣,一方面與春秋戰國時期物質生產力的提高有極大關係,另一方面又與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有關。

……

值得關注的是,宗白華發現,一方面,這兩種美感或美學的理想在中國歷史上一直貫穿下來,從古至今;另一方面,他又特別指出,魏晉六朝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時期,這時中國人的美感走上了一個新的方向,表現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亦即逐漸形成了認為“初發芙蓉”之美高於“錯彩鏤金”之美的共識。為什麼到了魏晉時期中國美學出現了這樣深刻的轉變?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一般認為,這一時期興起了玄學,老莊哲學和佛教的流行改變了文化的面貌,“越名教而任自然”成為普遍追求。看看當時人們追崇什麼樣的人物性格,便可窺一斑。《世說新語》中記載了許多關於人物品藻的文字,足見當時為人們讚譽的人物已與春秋時期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大相逕庭,當時人們關心的不再是人格的完善,而是人物的風采神韻。 ……

魏晉時期所開創的這種追尋“初發芙蓉”之美的風氣,深刻地塑造了中國文化美學和藝術的面貌。到了唐代,這種“初發芙蓉”之美已成為中國美學和藝術的主導傾向。鍾嶸在其詩評中將謝詩列為上品,而將顏詩列為中品,就是一個明證。

雖然“初發芙蓉”之美成為中國美學精神的主流,但是有兩點應加以注意。其一,這種美學觀念嚴格地說主要體現在文人化的藝術之中,亦即在諸如詩歌、繪畫、書法等相當文人化的藝術門類中,“初發芙蓉”之美成為普遍的追求,它塑造了中國藝術和美學的基本面貌。其二,在官方正統文化和民間文化中,相當程度上仍保存了“錯彩鏤金”之美的傳統。比如,在皇家建築、服飾、器具和禮儀中,這種強調華美、規範、裝飾和外在人為功夫的傳統依然延續著。而在民間文化中,則以另一種形態留存著“錯彩鏤金”之美,比如艷麗的民間年畫和服飾,民間性的戲曲、節慶,以及相當多的民間工藝品。不過,這種民間性的“錯彩鏤金”與官方貴族文化的“錯彩鏤金”又有一些形態上的差別,它不那么講求規整、權威和外在儀式性,而是帶有民間文化自身的質樸、淳厚的風格。

在西方美學中,優美和崇高是兩個經常被對舉的範疇。率先對這一組範疇作討論的也許是英國哲學家伯克。他認為,美的對象是引起愛或類似情感的對象,它對人具有顯而易見的吸引力,所產生的是一種愉悅的體驗。它通常有如下性質:小的,柔和的,明亮的,嬌弱的,秀美的,輕盈的,圓潤的等等,比如女性的美之類。相反,崇高的對象則是引起恐懼,它帶有痛感性質,常常是面臨危險卻又並不緊迫。崇高對象的性質往往帶有體積巨大、晦暗、力量、空無、壯麗、無限、突然性等等。比如高山大海、神廟猛獸等事物。

……

在了解到優美與崇高的差異之後,細心的讀者可以發揮自己的聯想,去體會你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的真切感受,有時你感悟的是優美的表現,有時你被崇高的風格所打動。如果你去聆聽莫扎特和孟德爾頌的音樂,多有如行雲流水優美動人之感,洋溢著一種歡快愉悅的情緒,典型地體現出優美的意味;反之,如果沉浸在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或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中,卻感受到另一種撼人心魄的悲劇性力量,它超越了我們的個體局限,將思緒引向深刻的人類命運衝突,進而喚起一種升華了的崇高體驗。在詩歌中,我們流連於濟慈《希臘古瓮頌》那優美詩句和聯想之中,被美所感染;但進入雪萊《西風頌》的世界,一定會被詩人那豪邁奔放的激情所震撼,“如果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遙遠嗎?”再比較一下西方建築,羅可可式的建築和貴族的私家花園,大都遵循美的原則,強調小巧、柔和、平衡、對稱、和諧等形式美;但英國的巨石陣、雅典的帕台農神廟,羅馬的鬥獸場和萬神殿,則充溢著恢弘壯闊的崇高氣勢。

美學家李斯托威爾用優美的筆調描寫了普遍存在的美:從菲狄亞斯雕刻的男女諸神完美的體型中,從提香和魯本斯所畫的艷麗的裸體中,閃射出健康的金色光芒,我們瞥見了完美的人物。活躍在索福克勒斯悲劇中高尚的人物,歌德筆下純潔無瑕的伊非格尼亞,乃是人類品質的理想。在浪漫主義詩人的抒情詩那田園般的極樂境界裡,洋溢著寧靜、幸福而和諧的氛圍。特別是在莫扎特、舒伯特音樂那種像是漂浮在夏日無雲的長空那樣靜穆而狂歡的喜悅中,綻放出感情的鮮花。崇高則也在向我們展現出它的神采:阿爾卑斯山峰高聳入雲,尼亞加拉大瀑布飛流懸湍,具有崇高的莊嚴感。普羅米修斯或安提戈涅的英雄主義,浮士德神聖的追求,哈姆雷特高尚而又痛苦的靈魂,都轉變為我們的崇高感受。聆聽貝多芬雄壯的交響曲、巴赫偉大的彌撒音樂,凝視米開朗琪羅的西斯廷奇蹟,注視聖彼得大教堂那令人震撼的廣闊,或完全忘失在平靜的波浪起伏的無邊大海中,或沉溺於群星燦爛的廣袤宇宙里,震驚的崇高之情油然而生。

……

[借鑑]

以上文章選自著名美學家周憲的通俗讀物《美學是什麼》,闡述了美學風格之間的區別: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優美與壯美。作者的講述深入淺出,並聯繫對藝術精品的賞析,可謂理實交融。理解了這些基本概念,再參與具體實踐,感受那些美的形象,你的審美興趣、審美能力就會有所長進。

二 “慢慢走,欣賞啊!”(節選)

——人生的藝術化

朱光潛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過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詩本來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後人把“見”字誤印為“望”字,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這種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全人格相衝突。不肯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便失其為陶淵明。下獄不肯脫逃,臨刑時還叮嚀囑咐還鄰人一隻雞的債,是蘇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否則他便失其為蘇格拉底。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作一幅圖畫去驚讚,它就是一種藝術的傑作。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於中然後形於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情趣本來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景物變動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個性,物也有物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地變遷而生長發展。每人在某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每種景物在某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斷不容與另一人在另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釐不差,微妙所在。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露於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於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濫,生命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顰眉的姿態,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於生命的乾枯,也就是虛偽的表現。“虛偽的表現”就是“醜”,克羅齊已經說過。“風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在什麼樣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的情趣,便現出怎樣的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

……

[借鑑]

這篇文章選自美學界元老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書簡》,談的是“人生的藝術化”。作者將人生比作文章,說明藝術化的人生首先應該是真、善統一的,其後又將人生與藝術作比,說明藝術化的人生是充滿情趣的,換一種說法,是具有某種超功利性的。想想我們現在許多人只知道追求功名利祿,而忘記了人生到底為何,提倡“人生的藝術化”可謂是切中肯綮。當然,提倡人生藝術化,並非無所事事悠哉游哉,作者在《演戲與看戲》等文章中對此都有闡述,同學們可以參看。

習作

一 黃·綠·黑

大漠的空闊、遼遠、一望無際的黃,使多少畫家、藝術家為之傾倒,為之流連忘返。

杭州西湖、桂林山水的那份綠,令無數遊客為之駐足,為之讚嘆不已。

北大荒那方黑土地,又曾令幾多北大荒的遊子魂牽夢縈。

那黃,那綠,那黑……

我們無法訴盡這三種永恆色調的內蘊,只能憑我們的眼去觀察,用我們的腦去發現,以我們的心去感覺。

黑,深沉而莊重。由於對可見光的全部吸收才出現了黑色,黑比任何一種色調都富足,更擁有一份成熟。東北那肥沃、然而也受盡火的洗禮的土,是黑色的。黑色的土壤上,生長的是蓊蓊鬱郁的綠。

綠,活潑而輕快。這是生命的顏色,文學家筆下永遠的主題。綠,擁有的是那份不盡的活力,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力量!長白山,望不盡的是莽莽的綠色。松,是長青的,那凝滿枝頭的綠,傲立於“高處不勝寒”的懸崖峭壁,挺立在“柳絮因風起”的冰天雪地,不屈不撓,永遠向上!那份沉默之中的積蓄,那份重壓之下的高潔,令人怦然心動。春天的新綠,夏日的濃蔭,秋日那一片不落的綠葉,使人驚嘆,令人欣喜黑色的土地擁有了綠,才會擁有富足,才會擁有活力,才能擁抱生命!

失去了綠,也就失去了活力。當秋日的葉吐盡最後一絲綠,轉為枯黃而殞落,隨之而來的,便是那令人窒息的蕭瑟。

黃,凝練而沉重。它帶有大自然太多太多沉悶的嘆息。西北那貧瘠卻也飽受折磨的土,是黃色的。

久立於黃色的大漠,那空闊、遼遠,那一望無際的黃,漸漸鬱積,轉而成了一種沉悶。失了綠的大漠,柔順時,無奈、無力,它甚至連一滴水都承載不起。當孤獨、無聊在它胸中積聚,它要發泄,它咆哮,狂亂地鯨吞一切——人、房屋……然而綠卻是個例外!綠,築成的是永不倒的綠色長城,在它面前,狂躁的黃色大漠也將失去威力。

黃土高原,世界上最厚的黃土層,在這裡,綠仿佛只是一種點綴。白楊樹,似乎只是為了舒解一下人們久積於胸的鬱悶。缺失了綠的大地,已是千溝萬壑。然而,也正因有了白楊,有了那不多的綠,黃土高坡才沒有屈服於黃色的淫威,生活在黃土高坡的人們才能夠瀟灑、豪放卻也帶點悲涼地高歌:“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呼倫貝爾,一片歷史中美麗的草原,一首動人的歌。而今,那黑土地上跳躍的綠沒有了,美麗成了永遠的記憶,音符仍在,只是變了調。留下的只是一片單調的黃色,和單調之中的痛楚與悽苦。

富足的黑土,失去了生命的綠,也就失去了一切,隨之而來的,只是那沉沉的黃。生命的綠泉,從此枯竭。

然而,當綠在大漠中紮下根的時候,它帶來的是一片生機。沙漠的綠洲,永遠是行者驚喜的讚嘆,是那方黑土上涓涓的清泉,是那令人賞心悅目的綠,是一種寧靜的安逸和舒適。綠,給了西湖溫柔、秀媚;給了桂林靜謐、清逸;給了黃色大漠富足的黑土和黑土地上活潑的生機。有生命的水才是清泉,有綠的山才被稱作青山,綠意盎然的土地才能孕育出生命。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再過十年,二十年……中華黑土地上蓬勃的會是那永不凋謝的綠!

[評點]

這篇散文寫得很有詩意。黃、綠、黑是大自然的三原色,它們的轉化,給人以歷史的沉思,給人以未來的激勵。文章通過豐富的聯想和對具體的形象描繪展示了三幅畫面,且在結構上又能把它們有機地糅合在一起,絲毫沒有割裂感。對色彩文化內涵的把握,以及由此展開的心靈的飛翔,是文章成功的根基。

二 三人之間

徐 迅

紡織廠宿舍樓里有三個頂好的朋友:一號成禹,個子大,膽也大,樓里的小男子漢;二號向昕,鼻樑上架著近視眼鏡,頗有學者風度,在班上有幾分號召力;三號匡小樂——我,和名字一樣,愛說愛笑,樂天派一個。我們在學校里是同學,在家裡是鄰居,似乎是缺一不可的伴兒,在我們的生活里充滿著喜、怒、哀、樂。

放學了,今天我們臉上都堆著笑,你拍拍我,我推推你,好不快活。最得意的要數向昕,他捧著物理競賽獲獎證書,嘴裡哼著歌,甭提多樂了。我和大個子成禹一邊向他道喜,一邊半開玩笑似地對他說:“‘小眼鏡’,說定了的,可得讓我們也好好高興一下子喲。”“那還能少了你們倆?”“小眼鏡”倒也痛快,“我參加比賽那會兒,還不虧了‘大個子’天天替我領作業本,送書包,還有你,小樂,沒有你幫我記作業,抄習題,我得落下多少功課。這獎,我一個人拿著也不踏實嘛。”他說著,拍了拍我們的肩膀。“別說這些了,要不怎么能說是朋友呢?”我和成禹一道說,“還是快回家吧,還得為慶祝忙呢!”又是一陣笑聲。

這天的氣氛有些緊張,成禹臉色從沒這么難看過,他哥哥昨天又和“哥們兒”甩“老k”了,輸了二百多塊,欠錢不說,還挨了揍,他們家弄得挺不太平,我這個“樂天派”也樂不起來了。“成禹,你哥怎么會交上這些朋友,還學會賭博,真太讓你爸媽傷心了。也怪那些小流氓,真不像話,拖人下水,還想壞點子整人,真得好好治治!”成禹沒吭聲,頭壓得更低了。還是向昕有頭腦,他說:“成禹,你哥不是在工具機廠嗎?連你爸媽也管不了這事,我們只好向他廠里求援了。你放心,我們一起寫信給他領導,準管用!好了,別垂頭喪氣的,沒什麼了不起。”成禹好像放鬆了一些,我們一邊議論著,一邊向家裡走去。

這次測驗徹底砸了鍋,我和“大個子”都只有七十來分,向昕也落到全班第十名以外。回家路上大家都低著頭,一聲不吭。在這樣的沉默中,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我終於忍受不了這樣死板的氣氛,大聲嚷道:“你們是怎么了,都變得不會說話了?不吭聲做什麼,考砸了也不至於這樣嘛。都開開口,說一句也好。”他們還是不吭聲。我只好又說了一陣,終於,聽見成禹低低地說:“算了,敗局也定了,傷心也沒用。”只是向昕還在沉默中,這也難怪,他可是班上的尖子生,自尊心特強,我和“大個子”可得想個法子讓他振作起來,這樣下去,肯定很糟。“別這樣了,你後悔,你傷心,我們知道,可老師知道嗎?就算知道,她也不會給你加幾分,以後的考試多得很,何必這樣!”“是啊,”成禹也說,“就算為了我們,你也得開開口,我們可不想少你這個朋友。”我倆又輪流“出擊”,“開導”了他幾句,向昕總算開了“金口”,我和“大個子”也鬆了一口氣。

儘管有怒,有哀,可我們的生活中更多的還是快樂。我們自告奮勇“承包”下院裡那棵棗樹,三個人一條心,要把它管好。“大個子”專管澆水,我和“小眼鏡”的任務是揀落葉,大家說說笑笑幹得真起勁,等到枝頭掛滿可愛的紅棗時,又總是一道分享。這是勤勞和友情的果實啊!我們的心裡美滋滋的。不過,小摩擦也是有的。我們對奕,也常因著步先後爭個沒完,也會為一個“小卒”計較得面紅耳赤,可我們自始至終都是朋友,三個頂好的朋友。

[評點]

文章寫的是三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充滿情趣——這也正是美之所在。開頭先用點睛之筆刻畫三人的肖像及性格,性格迥異的三人又是交情深厚的好朋友,這看似矛盾的現象大大激發了讀者的閱讀欲望,留下了寬廣的創作空間。主體部分能突出一人,以其餘二人作陪襯,筆墨分配合理,重點突出,相得益彰。加之本文結構合理,前後呼應自然,表達形式也可以“美”稱之。

練筆

1.《莊子》中有“莊周夢蝶”的故事,陶淵明筆下有“世外桃源”的“夢境”,唐傳奇中有“南柯一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欲望的升華”。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物、美的生活——但凡“美的理想”,大都會出現在夢境之中。請以“我的夢”為題,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記敘抒情體文章,寄託自己的審美理想。

這道題的題材幾乎沒有限制,只要涉及“審美對象、審美感悟”就可以,所需的是真實的獨到的觀察、思考、感情。當然也必須明白,審美理想是超越現實而又紮根於現實的。2.前面周憲的文章中介紹了幾種類型的美學風格。你偏愛哪種風格的美?為什麼?請結合具體例子談談你的看法,寫一篇1200字左右的演講稿或者論辯詞。

首先需要真正理解這些風格,其次需要熟悉相關藝術門類,至於題材,則需要選取自己熟悉的。對於“初發芙蓉”與“錯彩鏤金”,偏愛哪種風格,不同的人會有所不同,有些可能與自己性格相投,也可能恰恰與自己性格相反,正如談戀愛,可能是要氣味相投,也可能是要性格互補。最後,當然還要了解演講稿和論辯詞的表達特點。所有論說文最好都構想是演講、論辯的情境,這樣才會“筆端常帶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