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作文備考:如何寫好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一種區別於傳統材料作文又吸收了話題作文先進理念的有著鮮明特點的作文形式。其特點之一是高度的開放性,即允許考生在材料範圍內自定角度、立意、文體和標題,可簡稱為“四自”。較之傳統材料作文必須緊扣中心角度立意作文,是一種進步,同時,它又吸納了話題作文的“三自”(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標題自擬)元素,給予考生更多的寫作自主權。特點之二是嚴格的限制性,即要求考生不要脫離材料內容範圍或其含意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可簡稱為“三不”。新材料作文已成為聯考作文命題的主要趨勢。新材料作文所給的材料形式是靈活多樣的,或政論散文,或名人軼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佳句俗語,但不管是何種類型的材料,其主題都是明確的。而針對同一種材料,人們卻能寫出觀點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這就要求我們多角度地去思考,才能做到全面地認識問題,避免視角的片面性。寫好新材料作文,關鍵是熟練掌握其審題立意的方法技巧。

一、通讀材料,分清類型。

這裡的“類型”是指材料的類型。按形式分,可分為文字材料和圖畫材料;按數量分,可分為單則材料和多則材料;按內涵的顯隱分,可分為顯性材料和隱性材料。應考時,能區分顯性材料和隱性材料基本可保證審題立意不犯方向性錯誤。一般來說,顯性材料的內容是明顯的,材料多指現實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發生的某一件事情,審題時無須引申。如XX年聯考遼寧卷和江西卷就是典型的顯性材料,遼寧卷的“明星代言”,江西卷的“圓明園獸首拍賣”等,主旨都非常明確,只要就事件本身發表自己的看法即可。

隱性材料多指寓言、寓意類材料,往往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有所寄託,意思是隱含的。審題時必須分析材料的引申義、比喻義、象徵義,由此及彼,與現實對接。如XX年聯考全國卷ⅰ提供的是一則“兔子學游泳”的寓言故事,表面上與當前的政治熱點、社會時事並無關聯,實際上小故事有大道理,命題者關注的是“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倡導發揮自身優勢,走自己的路,開拓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內涵深刻,而且可供發揮的空間很大。

二、整體把握,抓住關鍵。

整體把握就是全面理解材料,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對象和範圍,審題時必須有整體觀,切忌斷章取義。抓住關鍵主要指閱讀分析材料時能抓住關鍵字句,並做記號,這些關鍵字句往往是寫作的角度或命題者的態度傾向。整體把握和抓住關鍵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如XX年聯考全國新課標卷(海南、寧夏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暑假裡,幾個高中生一塊兒回學校參加籃球訓練。他們看到有個女孩兒蹲在街邊,地上用白粉筆寫著:前來旅遊,錢包被偷,無錢吃飯和回家,求好心人幫幫我。

他們中的小趙動了心,在褲兜里摸出10元錢,放在女孩面前。

走過去之後,小錢說:“誰出來旅遊還帶粉筆?善良落入了不誠信的圈套。”

小孫說:“別因他人行騙,自己放棄行善。”

小李說:“誠信?善良?彭宇救人成了被告,誰還敢善良啊?”

小周說:“礦工聶清文去救人被困死井下,人們在他的遺體旁發現一頂安全帽,上面用白粉筆寫著他欠人家多少錢。這是最善良的人留下的最誠信的遺言。”

小吳說:“我提議,咱們訓練後再回去看看,不管這個女孩兒說的是真是假,我們都得做些什麼。”大家都說好。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這道題目,首先必須整體把握,抓住關鍵,即整體把握材料含意,找到思維的聚合點。就材料整體而言,核心概念有兩個,一是“誠信”,二是“善良”(二者本身密不可分,真正的善良者必然堅守誠信,而誠信則體現著一個人的善良品格和道德情操)。命題人要求考生就誠信缺失的社會裡是否該行善,給出自己明確的答案。

三、挖掘角度,選擇最佳。

自主選擇角度是新材料作文和傳統作文的最大區別,鼓勵考生髮揮創造力、多角度看問題、自由發表見解是聯考作文之終極目的。而能不能找到角度、能不能找到合適角度就成了衡量考生審題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為此,要求考生審題時首先能從材料中挖掘出所有的角度。一般能找到關鍵句(詞)就能找到角度,這些關鍵句往往是概括性的結論句或評價句,如XX年聯考全國卷ⅰ所提供的“兔子學游泳”的寓言故事,具體的作文角度,可從材料涉及的多個對象中提取:(1)“兔子是歷屆小動物運動會的短跑冠軍,可是不會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邊,差點被抓住。”前兩句話告訴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長處,又總有這樣那樣的短處。(2)“動物管理局為了小動物全面發展,將小兔子送進游泳培訓班……”“全面發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好心也可能辦壞事,聯繫下文看,其行為的實質是一味求全,不從實際出發,打著“全面發展”的旗號違背乃至扼殺動物天性。正確的做法是多了解孩子的生理特點、個性特點,幫助他們培養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技能,因材施教,做一個智慧的引路人。(3)“小狗、小龜學會游泳,又多了一種本領,心裡很高興;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長時間都沒學會,很苦惱。”應注意其中的“花了好長時間都沒學會”,主要原因自然是受先天條件制約。(4)“我兩條腿都能游,你們四條腿還不能游?成功的90%來自汗水。加油。”培訓班教練野鴨這番話,至少包含兩個要點,一是沒有意識到個性差異,不能站在對方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二是忽視目標、方法等其他要素,一味盲目地提倡苦學苦幹。(5)“兔子擅長的是奔跑!為什麼只是針對弱點訓練而不發展特長呢?”評論家青蛙的感慨,談及的是補短與揚長哪個更重要的問題,由此可引出認清自我、張揚個性、術業有專攻等話題。(6)“生存需要的本領不止一種呀!兔子學不了游泳就學打洞,松鼠學不了游泳就學爬樹嘛。”思想家仙鶴的觀點啟發性很強,俗語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時轉換一下思維方式,就能合理解決問題了,何必認準一條路走到底甚至在一棵樹上吊死呢?從以上的六個角度中選擇自以為最佳的、最容易發揮的一種,即可成文。如果錯解寓意,認同野鴨的說法或讚揚動物管理員的做法,或者脫離材料隨意發揮,胡亂地談什麼“快樂無止境”、“人生無止境”等,那就偏離題意了。

四、化大為小,確定立意。

角度確定後,還不能馬上動筆行文,因為只是按照某一角度寫出來的文章大多是空洞的、抽象的。此時,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大角度化小一點,把抽象概括的一句話變為具體可感的若干側面,調動知識積累,充分發揮想像力,進而確定立意。如上文提及的XX年聯考全國新課標卷(海南、寧夏卷),考生經過審讀材料可以從“善良”的角度提煉出主旨。但“善良”這一主旨太大,範圍太廣,怎么辦?考生應該抓住“善良”或“善”這一話題,選準一個角度來寫,可以從正面謳歌善良的美德,也可以從反面論述善良的必要。寫的時候,儘量要從小處入手,以小見大地去寫,這樣雖然“入口小”,但可以寫得深入。為了正面讚揚善良,有的考生直接擬題為:《品善》、《善者為智》、《美,源自一顆善良的心》、《常存善念之心》等,也有考生間接擬題為《無悔的選擇》、《陽光的味道》、《溫馨一幕》等,這些題目都擬得非常好。考生可以明確立意:善良是什麼,怎樣看待善良,如何堅守善良,如何棄惡揚善,等等。這樣,考生就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運用所掌握的素材和寫作技巧,結合自己的閱讀和生活閱歷,寫出百花爭艷、異彩紛呈的文章來。

五、材料引述,適當得體。

材料作文離不開對材料的思考、加工,甚至引述。但許多考生不懂引述材料的技巧,習慣性地在文章的開頭複述材料,或者把材料當一個論據來用,或者將材料生硬地拉長,將一個概括性的材料改編為沒有細節描述的冗長故事等。這樣引述材料,都是不合適的。寫材料作文處理試題所提供的材料,主要有三種方式:(1)概括引述。試題提供的材料一般有幾百字,大家都將其引述在文章中,難免會令評卷老師生厭。如果能用概括的語言,形象生動的筆墨引述之,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2)引述關鍵語句。試題材料中能揭示主題的關鍵語句,往往是文章的關鍵點,也是巧妙引述材料的切入點。(3)續接材料法。如果材料是敘述性的,自己構造故事的能力又強,敘接故事的方法新編故事,也不失為一種處理材料的好方法:以材料的結尾為媒介,或浮想聯翩,演繹故事;或精研深思,前瞻事態未來,以精妙的構思、新奇的情節制勝。總之,材料的處理只是一種手段,只要“適用得體”就算用得好。

【滿分作文展示】

脈脈鄉情

浙江一考生

浩浩的江水載著揚帆的船兒遠征,然而船兒明白來時燈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戀的港灣;碧藍的天空承載著鴿子飛翔的雙翅,然而家的方向是如此清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著的依戀,天空中掠過的思念,當一個熟悉的名詞在腦際浮現,心中總有些悸動。

曾經是如此驚詫於葉落的壯美,感懷於那極致的美麗。枝杈與土地僅有幾米的距離,然而葉兒毅然掙脫,任風翻飛,它飛鏇;任車將它壓得粉碎,它依然高歌,向著根的方向飛鏇著動容的美麗。我問落葉,落葉不語,那該是由內散發的情愫,慢慢體會。

直到那一年,陽光融融,拂過內心小小的激動,春風暖暖,卻吹過心底淡淡的苦澀,門前的柏樹窸窣作響,搖曳著內心的不捨。那一天我們舉家遷往城裡。遠去了清晨那晶瑩的露珠,遠去了熏豆茶在鄉土味中蒸騰出的清韻雅致,遠去了春雨下撐著傘漫步于田埂的愜意。鑽進門前等候的車內,望著陽光映襯出的古屋的倩影,記憶便塵封在這安詳佇立的院落,在那漸漸遠去的方向,我落淚了,止不住地落,從心底流淌出的。

遠離了家鄉,在一個陌生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可心中似乎是愈加想家了。這時我仿佛能夠真切地體會到落葉掙脫枝頭的毅然,是家的力量,是根的力量呀。林語堂的一篇隨筆曾給予了我深深的慰藉。小時候的他住在鼓浪嶼,離海很近,他常常和父親在海邊傾聽海的沉吟,他常問父親海那邊的圖景,他嚮往著,終於他飛過了那道海,可海的這邊依然深深地縈繞在他的心底。他說:“當我乘飛機越過這道海時,覺得其實它很小,而當我在海的那頭遙望家鄉時,它是如此渺遠。”短短的一句話是如此意味深長,因為鄉愁是人間最美的語言。

每個生靈都有著它的根,都有著牽引著它的一根絲,流淌著人間最美麗的情感。就在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有一片的的喀喀湖,上面住著一群烏魯人,當日月斗轉過多少個春秋,他們依然生活在浮島上,當印加文明漸去,當溫室效應襲來,他們依然堅持固守,他們說:“那是根生長的水域,根是拔不起,移不動的。”

那是多么簡單卻是那樣動人的話語,帶著尋找的願望,帶著按捺不住的依戀,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手捧一杯清綠的熏豆茶,踱步於鄉間小道,感受著那氤氳的濕氣里瀰漫著的泥土的芬芳,猶如泰伊的彌撒曲一般令人銷魂,那一刻我覺得自己被融化了。隨手拔起路邊的野花,我驚詫於那根系的蔥蘢,是它生成了絢麗的色彩,那時我找到了一直追尋的答案。

青春的我正要揚帆起航,一卷書,一杯茶,蒸騰著脈脈鄉情,在心底一直有燈塔照著我來時的方向。

【評析】

作者從材料中“綠葉與根”的主旨切入,把對故鄉的情愫,化為筆端的清泉,汩汩流淌於字裡行間,讓人感到一種夏日裡的清涼。這是詩,是畫,更是一曲動人的歌。讀這篇文章,我們感受著鄉情的濃烈,感受著故鄉的無限韻味與生機,感受著鄉愁的無限魅力。在這裡,作者對故鄉的感受既是生活的,又是文化的,更是藝術的。林語堂發自肺腑的言語,烏魯人矢志不渝的信念,清綠而香甜的熏豆茶,還有那泰伊的彌撒曲,都讓人心悅誠服地感動,顯示了作者豐厚的文化積澱和素材積澱。

在文章形式上,散文詩的結構精緻而靈動,語言清新凝練,生動形象,縹緲中不乏實在,實在中蘊含空靈,虛實相生,形神天合,珠聯璧合。開頭以比興下筆,接著描寫葉落之美,緊扣文題意象。結尾處精巧承接,回應篇首關鍵字“征帆”,縫合自然,使得全文結構圓滿,意境深遠,餘音裊裊,餘韻無窮。不愧為一篇滿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