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萬能模式升級

如何使自己的作文提升檔次,比如從二類偏下接近三類的作文提升檔次 ?教師對聯考作文進行分析點評,指出其優點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見,學生寫出升格作文,教師再根據聯考作文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實戰演練,效果明顯。

(升格前)

推開虛掩的那扇門(標題設喻,形象含蓄,耐人尋味)

2024年四川考生

聯考得分:內容13+表達13+特徵12=38分

當一扇幸福之門關閉時,另一扇門也會打開。我們經常緊盯著關閉的那扇門,卻對已開啟的門熟視無睹。——題記

(“題記”委婉含蓄地表達了挫折與希望並存的道理,暗示人們往往忽視希望,一味看到痛苦,令人深思,有文采)

人生的路很長,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遇這樣或那樣的挫折。有些人,將眼前的挫折轉變成改變將來的一塊奠基石;有些人,將挫折看成是一種挑戰,通過不斷地戰勝,從而無數次自我超越;還有一部分人,稍有不順心,就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遭遇了不幸。前兩種人淡化了挫折所帶來的痛苦,鼓起勇氣,主動出擊,推開了一扇希望之門,而後者,坐在已關閉的門前嚎啕大哭,又有何用呢?

(開頭好。對待挫折的態度不同,境遇也不同,分析條理清晰,有代表性。但“前兩種人”

實際屬於一種生活態度,可以合併在一起)“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這樣的前車之鑑對我們的人生是不無益處的。(由此及彼,更有現實針對性。但“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來得較直接,缺乏過渡)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遭遇挫折,我們究竟痛苦什麼?怕什麼?

改變。(提出面對痛苦時的另一種態度,也是文章的觀點。但表達不夠準確、透徹,未能與上下文有機銜接)

是的,我們懼怕現實與我們所想好的不一樣,我們擔心這次的挫折會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換句話說,只有安於現狀,享受平庸的人才會在遭遇挫折時感到莫大的痛苦,想要上進,憧憬不斷自我突破的人面對挫折時反而會感到高興,就像“危機”一詞,危險的同時,又一次機會降臨了,不是嗎?(分析為什麼在“遭遇挫折”時要“改變”,有道理。但論述不充實,較空洞)

有一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突然插入故事,顯得生硬,且以敘代議,文體特徵不明)

在一座深山裡,有個孤獨的人。

他來到山崖下,仰頭望去,似乎上面有塊十分肥沃的土地等待開墾。於是他費了好大的功夫,才沿著岩石,攀上了崖頂。果然不出所料,那裡的土地很肥沃,並且自然生長著許多果樹,他將身上攜帶的繩索系在崖頂一棵樹上,帶了些果子沿著繩子爬下了山崖。

第二天,他沿著繩索上山崖。

第三天,他又沿著繩索又上了山崖。

第四天……第五天,第二年,第三年,他每天都沿著他原先系好的繩索爬上爬下。然而,有一天,那棵樹斷了,他正爬到半崖,便從崖上掉下摔死了。

崖上並非只有那一棵樹。(故事過詳,且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無關,生搬硬套)

我想說的並不是墨守陳規就一定會導致失敗,但在一定程度上,一陳(成)不變潛伏著許多危險的因素。(丟開“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談不應“墨守成規”,論點轉移,似是而非。)與其為改變這樣危險的狀態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對挫折,接受改變,也許你推開的那扇門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結尾處扣住話題,照應標題,指出面對挫折應該尋求改變而不是一味痛苦。但牽強生硬,且“與其為改變這樣危險的狀態而痛苦、哭泣,不如欣然面對挫折,接受改變”一句,表意不明確,前後矛盾)

多一點坦然,多一點改變的勇氣,才能多一點力推開那扇虛掩的門。(指出怎樣才能“推開那扇虛掩的門”,回扣題目,收束全文。但“坦然”、“勇氣”前面均未提及,較為突然)

『總評』

這篇作文提出了在遭遇挫折時,不應一味痛苦而應該尋求改變,實現自我超越的觀點,立意方面有可取之處。語言較流暢,有一定的文采。標題、題記、開頭、結尾都扣住“推開那扇虛掩的門”委婉地表現了自己的觀點,較為醒目而有內涵。但觀點表述不夠明確,結構安排不合理,主體部分以敘代議,沒有充實的論證。選材不恰當,所舉的故事及後面的議論偏離話題,導致文章成為“標籤式”的議論文,主旨不統一。個別地方語言突兀,不夠通暢。

『升格技巧』

1.扣緊話題,明確表述觀點,使文章的立意可以貫穿始終。

2.按一定的類別精選事例。原文中引用的故事不能為主旨服務,可更換。另外可精選正反兩面的例子來論證觀點。

3.結構上理順思路和詳略。故事可放在開頭,以引出觀點。論證部分是主體,可從正反兩面加以證明,要詳寫。既可是正反對照結構,也可是層進結構。

4.加強對事例的分析,使觀點更加鮮明,能始終為主旨服務。另也可加入適當的抒情,增添文章感人的力量。

5.進一步錘鍊語言。可多用一些形象化的語言和排比句,使語言更生動。儘量避免病句,引用名言佳句、事例要準確、恰當,使文章具有可讀性和文采。

[升格後一]

推開虛掩的那扇門

四川師大附中高2017級11班陳雨石

當一扇幸福之門關閉時,另一扇門也會打開。我們經常盯著關閉的那扇門,卻對開啟的門熟視無睹。——題記

有一個故事讓我深有感觸。(以故事開頭,形象而有意味)

美國人塞爾瑪隨丈夫從軍,部隊駐紮在沙漠地帶。那裡終年炎熱,周圍除了高大的仙人掌便是不會英語的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不久丈夫遠征,留下塞爾瑪一個人面對孤獨。

她幾乎快崩潰了於是寫信向媽媽傾訴。

媽媽的信很快回來了。幾天之後,塞爾瑪變了一個人。她與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交上了朋友,她開始研究仙人掌的千姿百態,她習慣地欣賞大漠落日、海市蜃樓,她不再孤獨,她很快樂。回到城裡後,她寫了一本名叫《快樂的城堡》的書,引起了轟動。(故事中人物生活態度的改變令人欣慰,什麼原因引起的呢?耐人尋味)

媽媽的信是什麼?內容卻只有寥寥數字:

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

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

一個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

多么睿智的話語!監獄鐵窗沒有變,變的是囚犯的心。(兩個“看到”,揭示出兩種生活態度。對故事的闡述扣住話題,貼切自然)

挫折同樣不可逆轉,但對待挫折的心可以改變。(由實入虛,自然引出文章觀點)

人生的路還很長,在平日的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遇挫折。有些人懂得“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他們將挫折當作改變將來的奠基石;還有一部分人,稍有不順心就怨天尤人,仿佛全世界只有他遭遇了不幸。(沿用原文開頭並適當調整。把三種類型的人簡化為兩種,更為集中地表現出對待挫折的兩種不同態度。)其實,希望之門永遠是虛掩的,推開它不需要花費太大的力氣,難度在於你是否能意識到“虛掩”這個事實,鼓起勇氣,主動出擊,門便開了,否則便會坐在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的地方嚎啕大哭。(豐富對“希望之門”的闡述,明確為什麼應該“推開”的道理)“不為打翻的牛奶哭泣”,這樣的前車之鑑對我們的人生是不無益處的。(沿用原文作為過渡,自然引出下文)

面對挫折,惟有積極地改變心態,方能戰勝它,方能阻止痛苦進一步擴大。(進一步指出遭遇挫折後的正確態度,觀點明確,扣題緊密)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馬遷如是說。一位受過腐刑,在肉體和心靈上都遭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折磨的賢人,面對挫折,沒有想到死,而是想起先賢們的痛苦和他們的成功。於是《史記》應運而生。(以司馬遷為例,闡述緊扣中心)

魯濱遜荒島餘生,他想到的也不是死,而是如何在新的環境中生存。猛獸、食人族、孤獨,他什麼都戰勝了,於是他在荒島上生存二十三年,最終等來了希望,得以重返社會。(以魯濱遜為例,舉例由古到今,由中到外,有典型性)

然而,令我們痛心的是,一個個花季生命過早地在挫折面前凋謝,也許我們還記得重慶十四歲的少女余金津的“千字遺書”,她的“來去匆匆化作泥土,從此世上便不會再有我”曾讓多少人心疼,曾讓多少人泫然。(反面舉例,指出不能正確面對挫折,一味沉迷痛苦的可悲和沉痛,有說服力)

站起來,邁向前,那扇門有一絲亮光透出,於是你便知道它沒有鎖。與其哭泣,不如欣然面對,然後尋求改變,也許你推開的那扇門才是你真正期待的生活。(再次設喻,以“有一絲亮光透出的”“那扇門”暗喻擺脫挫折和痛苦後的充滿希望的生活,照應開頭)

桑蘭說過:“奧遠的金牌我是摘不到了,但我要摘下人生的金牌。”虛掩的門背後,是挫折的死敵——希望。(以“桑蘭”的話作結,更具說服力和感召力。最後一句卒章顯志,號召“推開虛掩的門”,改變挫折處境,有詩意)

[點評]

本文在原文的基礎上,統一了文章的立意,精選了部分材料,調整了不當的結構。“面對挫折,惟有積極地改變心態,方能戰勝它,方能阻止痛苦進一步擴大”這一觀點在文中既有明確表述,又貫穿始終。“塞爾瑪”的故事成為引出觀點的引子,司馬遷、魯濱遜、少女余金津的事例從正反兩方面充實了文章的論證,桑蘭的名言佳句為文章的結尾增添了魅力。這樣,觀點更明確,論證更充實,結構更合理,材料更準確而典型。語言方面則保留了原文的風格,且更為流暢、精練。改後的文章可進入“一類下”評定,51分左右。參考評分:內容17+表達18+特徵16=51分。

[升格後二]

推開虛掩的那扇門

四川師大附中高2017級11班唐茗茭

當一扇幸福之門關閉時,另一扇門也會打開。我們經常緊盯著關閉的那扇門,卻對已開啟的門熟視無睹。——題記

漫漫人生路,平日的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遇挫折。有些人,將挫折看成是一種挑戰,不斷地努力奮鬥,從而無數次超越自我,達到一個新的人生高度;有的人,稍有不順心,就怨天尤人,仿佛他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前者淡化了挫折帶來的痛苦,鼓起勇氣,主動出擊,推開了一扇希望之門;而後者,坐在已關閉的門前慟哭流涕,這無疑只是坐以待斃。(在原文的基礎上,根據在挫折面前的不同態度,分成兩類人,內容更簡潔)“如果失去太陽時你掉下了眼淚,那么你還將失去滿天星辰”。這樣的前車之鑑對我們的人生不無益處。(引用詩句,明確了“前車之鑑”的具體內涵,過渡更加自然)

因為挫折會改變我們原有的生活,那些安於現狀,享受平庸的人才在挫折降臨時感到莫大的痛苦;相反,追求上進,想不斷突破自己極限的人面對挫折時反而感到高興。正如“危機”一詞:危險的同時,又一次機會降臨了。與其放大痛苦,不如將挫折當作奮鬥的動力。(簡要分析兩種態度的原因,指出“挫折”與“機會”同在,明確提出觀點:“與其放大痛苦,不如將挫折當作奮鬥的動力。”)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他自幼喪父,家庭貧困,沒有受教育的條件,但他不顧重重困難,通過刻苦自學,終於成為了大儒,奔走列國,傳承文化,留名青史。人們敬仰他,不僅僅因為他有淵博的學識,更因為他勇於面對挫折,克服困難,知其不可而為之。

李陽說:“咬牙衝過去的痛苦就是快樂。”

幾年前,瘋狂的李陽憑藉著自己首創的“瘋狂英語”風靡全國。然而在光環的背後,李陽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苦痛經歷。國中成為逃課大王,高一第一學期五門功課不及格,大學四年十三門功課補考,更創造了補考曠考的全校記錄。在這樣的挫折與壓力面前,李陽沒有沉淪,沒有放大痛苦,而是毅然選擇面對。在眾人面前,他大聲喊出英語,即使被他們看做瘋子,他依然執著的堅持。後來,他的四級考試獲得了優秀,轟動全校。再後來,“瘋狂英語”誕生了。(分別以孔子、李陽面對挫折的正確態度和最終成就為例,正面論證觀點)

如果孔子沒有積極面對挫折,一代大儒就被歷史長河湮沒了;如果李陽認為困難大到不可克服,那么也沒有聞名遐邇的“瘋狂英語”。然而,歷史上也有不少因為把痛苦放大而不去積極面對挫折的事例。(由此過渡到反面論證,但語言稍顯生硬)

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曾以"為學的三個境界"鼓舞一代代求學的國人拼搏進取的他,在面對自己一生鍾情的古漢語的地位受到衝擊、動搖之際,心生困惑和絕望,悽然投入昆明湖,以身殉道。在挫折面前選擇逃避,這讓人何等的痛惜!(以王國維為反例,雖能從某方面證明觀點,但不夠全面、辯證,有局限性)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顧城,一代朦朧詩大師,只因放大了痛苦而選擇自殺結束了鮮活的生命。高昂、激奮的詩魂最終未能幫他衝破生活的種種困惑。這到底是挫折不可戰勝,還是自己拿著放大鏡在看問題?(以顧城為例,有典型性。末句詰問有力,扣題緊密。“只因放大了痛苦”較為籠統,可以作一點闡釋)

我們應當欣然面對挫折,而不是一味放大痛苦。(結尾點題,照應前文觀點)。一朵花的萎落不代表整個春天的荒蕪,一次挫折也決定不了整個人生的成敗。學會在挫折中涅槃,拿出勇氣,推開那扇虛掩的希望之門吧。(結尾處回扣標題、題記,意味無窮)

[點評]

本文在原文的基礎上,著重在立意和材料上作了調整。立意明確表述為“與其放大痛苦,不如將挫折當作奮鬥的動力”,更加切題,貫穿始終。此外,圍繞主旨重新組織了材料,充實了文章的論證部分,形成了“鳳頭、豬肚、豹尾”的格局。舉例正反對照,有一定的說服力。且語言上作了調整,引用、比喻等多種修辭靈活運用,句式上整散結合,有文采。不足之處有三:一是對材料的概述不夠簡潔,比如李陽的事例;二是對材料的把握還停留在表層,未能深入本質。因此舉例分析有局限性,理性分析不夠,思辨性還不足,如王國維、顧城例;三是過渡還較生硬,語言的自如程度還有待提高。因此,改後的文章可進入“二類上”的評定,49分左右。參考評分:內容16+表達17+特徵16=4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