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指導:如何寫出富有創意的作文

作文的創意主要表現在這四個方面:觀點新穎、材料新鮮、結構新奇、語言清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如何寫出富有創意的作文,歡迎閱讀。

一、觀點新穎

讓自己的觀點超越前人或異於眾人可使用“翻案法”。例如:“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這是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詩中“千里賴通波”“共禹論功”把一個罪人說成了聖人。這是何等的一語驚人!這就是翻案法。

如何翻案呢?這需要創作者能夠見多識廣。例如:“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勝敗乃兵家常事,捲土重來那也不是不可能的,杜牧可謂見多識廣。前詩中的皮日休處於晚唐時期,那社會現實恐怕也接近隋末了,國家沒有修河、挖渠卻也走向滅亡。看來問題根源也許不在這條河上,前人未免偏見。這也是見多識廣。

一個人能夠見多識廣,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就會不一樣,這表現在看問題的角度上,同樣評價項羽杜牧認為他可以“捲土重來”,王安石認為他“一敗難回”,李清照則至今思慕他那“不肯過江東”。這都是因為個人身世閱歷不同,思想性情各異所致。我們可以模仿一句名言佳句這樣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項羽”。

還有一點是可貴的,這些偉大的詩人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不怕坦露自己的真性情,而個性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二、材料新鮮

當代中學生侷促於兩室之內,埋首於題海之中,又怎能見多識廣呢?即便孤陋寡聞也不以為恥反而振振有辭了。這未免悲觀。關於作文選材,我建議同學們可以“就地取材”。中國小課本中的所有成就都是“名人製造”,大家學習知識的時候關注一下這些製造者或發明家的人生經歷即可。既可以休養身心又可以頤養性情,何必千篇一律的“屈原、杜甫和魯迅,牛頓、斯坦與霍金”,名人選材不那么一線也可以使文章別開生面的。記敘類的文章選材多來自切身生活,這裡建議大家多觀察生活細節。媽媽的手不都是粗糙的,爸爸的肩膀也不都是寬闊的,公車上讓座的人身份不同,年齡不同,做法也會不相同。青年人上班時睡眼惺忪但是動作麻利,中年人下班時身心疲憊但態度溫和。細心人是能夠發現生活的不同尋常的。我們再說一遍:“一千個乘客就有一千種讓座方式”現代社會信息獲取方式多元而便捷,“扣機、手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微信、微博、和快播那個都不嫌多”。只需輕輕一指,天下事皆知,何樂而不為?當然,還要規勸同學們務必“開機有益”,勿入“左道旁門”。

總而言之,隨手的新材料應該多方攝取,現成的舊材料可以故事新編,只要你有一顆好奇心和進取心,我們廣泛蒐集並謹慎使用,總能寫出一篇可讀、耐讀的好文章出來。

三、結構新奇

新奇的作文結構恐怕同學們未必敢使用,大家生怕不合老師胃口而被“等外伺候”,這其實大可不必,像書信體、寓言體、實驗報告、新聞採訪等形式都是我們很熟悉的結構樣式,大家不妨拿來一用,只要了解其文體特徵就可以。比如:書信適合抒情,寓言適合講理,實驗報告有真實感,新聞採訪有時效性。

新奇的作文結構可以吸引閱讀,輔以真摯的作品內容,文章可以做到文質兼美。同學們要勇於嘗試,不要因噎廢食,從而抹殺了自己的創造力。

四、語言清新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清新優美的語言總是那樣賞心悅目,總是那樣“先聲奪人”,它像一隻神奇的手瞬間抓住讀者的心,讓人慾罷不能,又

語言風格是怎樣形成的?

源於閱讀。愛好史傳的同學語言古樸平實,愛好詩歌的同學語言規整、富有韻致,愛好散文的同學語言優美、蘊藉,愛好雜文的同學語言辛辣、幽默,愛好聊天的同學語言隨意、散漫,結巴的同學語言不通暢。蘇東坡首先還是一位詩人,他的詞有詩化特點,他的散文有詩詞特點,他的傳記有散文特點,他無論寫什麼都是那種高貴、典雅的“士大夫氣質”。這是最初的閱讀使然,這是個人的偏好使然,這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人的語言風格是受到閱讀習慣左右的。

語言的創新又怎樣做到?

源於天然。即天性使然,性情使然,各自的語言服務於各自的情感。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是豪放的語言風格,但李白多了飄逸,蘇軾多了閒逸,辛棄疾多了沉鬱,這樣就又都不同了。作文語言在表達流暢的基礎上能夠富有個性化特徵即是清新自然的語言。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修辭,就是比喻,大家最熟悉的一種修辭。我們讚美一篇文章語言優美就說“妙喻生花”,這不光是因為好的比喻可以帶來形象生動的效果,還主要因為比喻這種修辭富有個性化特徵,比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後主的愁,別人沒這么多。又如“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這是秦觀的愁,別人沒這么細。這些都是語言富有個性化特徵的妙處,也是語言有新意的地方。

同學們的作品也要加強文句上的錘鍊,我們要集百家之所長,融一己之創新,要“惟陳言之務去”,要“語不驚人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