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寫作技巧與方法

的教育功能也同樣不能被忽視。高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可以給考試的親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考作文寫作技巧與方法作文,歡迎大家參考!

【高考作文寫作技巧與方法】

1、時代性:

作文材料的時代性,就是作文材料取材於當下,特別是當下的熱點、焦點素材。

這是由高考作文的引領性、教育性決定的。

高考這一具有選拔意義的社會制度,關乎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備受關注。但作為教育的一個環節,高考的教育功能也同樣不能被忽視。高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可以給考試的親歷者和關注者留下長久的記憶。正是因為高考具有這一特殊性,作文試題格外強調重視其教育功能,實現試題的育人使命,體現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

作文的育人定位,首先要明確高考是一項國家行為的性質。高考的主要功能除了為考生開闢自我發展的途徑外,更重要的是為國家選擇高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體現為國選材的目的。同時,通過試題把積極的思想和正確的理念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有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的問題展開思考。今年部分作文試題突顯了考試對人才培養和價值引導的作用,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實現高考作文試題獨特的教育功能。

材料內容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實際。從提供的材料內容上說,都帶有非常鮮明的時代色彩,突出時代精神,緊貼時事熱點,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實際。從熟悉的題材或社會熱點問題切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成長,引導考生激活人生經驗和知識積累,寫出個性風采。例如,天津作文題是有關“范兒”的流行語,貼近學生生活,親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考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有情可抒,有理可講。山東作文題用小中見大、常中見新的名言佳句民諺形式,重慶作文題用“公車等媽媽”的事件等,都易於考生聯繫生活實際,暢談獨到見解,引領考生關注社會生活,思考個人成長方向,努力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永葆積極向上的心態,探索科學發展的深層內涵。這種“三貼近”的材料已成為高考作文命題選材的常態。

20xx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整體上都比較接地氣,指向性比較明確,學生有話可說!一方面今年的作文題貼近社會生活,提供的作文材料大多取材於社會熱點事件,比較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中國夢,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另一方面作文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人生,關注學習,關注文化傳統和傳統文化,關注現實等。比如,全國I卷作文題,引導學生思考“規則”、“親情”、“社會責任感”等關鍵字之間的關係;全國2卷的作文題,三個材料“篤學創新”、“敬業愛崗”和“傳播美麗”,正是當今社會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我們社會所傳播的正能量;浙江卷作文題關注人文和個體,關注作文與做人、人品和文品,自然聯繫到當下的明星犯罪、反腐等;上海卷作文題,關注新時期個體精神的培育,個體和諧之於社會和諧的意義。

2、哲理性:

簡單地說就是作文材料包含著人生的哲理。幫助考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所以它要通過試題把積極的思想、正確的理念傳遞給考生,突顯對人才培養和價值引導作用。具體內容就是“一點”:立德樹人;“四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能力。

往往是材料創造一種對立性或說是矛盾性的情境,讓考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想法與方案;在思考、辨析、權衡、比較、選擇過程中,體現考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信仰觀。

考生在審題時,必須把材料中暗含著的哲理,審出來。且用抽象的、簡潔的話,把這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含意,表達出來。使之成為自己文章的中心論點。

哲理也需要思辨。思辨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維能力特徵。注重題目的思辨性,符合《實施意見》中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來發展中研究的重要內容。20xx 年的很多作文題都在注重思辨上下了很大工夫。比較有代表性的如上海作文題以“心中堅硬的東西和柔軟的東西之間的關係”為內容,引導考生對“和諧自我”進行思考,符合考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既能體現傳統社會剛柔相濟的修養問題,又順應新時代要求的公民意識,考查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方面有見地、有創新的思考。另外四川作文題“老實與聰明”、湖北作文題“地下的泉水”、廣東作文題“感知自然的遠和近”、安徽作文題“顯微鏡下看蝴蝶”等都緊密聯繫生活事理,有助於發揮高考試題立德樹人的功能。各省的作文命題普遍在如何調動學生思考“個人成長與社會責任”“守正與創新”“科技與當代生活”等問題上做了深入研究,在激發考生寫作興趣、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方面做了多方面的努力。

3、高考作文時代性與哲理性的具體表現:

比較典型的比如全國二卷作文,利用材料創設風采人物評選的情境,要求考生從3名具有時代風采的模範人物中,選出自己更為讚賞的一位。材料中的3個候選人的原型分別代表著矢志創新的科學家群體、愛崗敬業的大國工匠群體以及尋求個人愛好與社會價值結合的自由職業人群,呼應著科技創新、邁向製造業強國、提高全民文化素養、建設美麗中國等當代人的夢想,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比如全國一卷作文“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直接取材於近期媒體報導的新聞事件,在基本保持事件原生態面貌的同時,命題在寫作要求中提出了寫信的文體要求,希望激發考生選擇一個說理的對象,在有明確針對性的條件下,說真話、講道理,表達自己的倫理觀、法制觀,幫助和引導學生樹立並踐行正確的法制觀念。

比較有代表性的又如北京作文題,聚焦岳飛、林則徐、張自忠、鄧稼先等古今中華英雄,直接以“假如我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為題,要求考生展開想像,理解英雄人物不朽的精神價值,寫出英雄人物的風貌和當代青年的真情實感,帶動大家贊英雄、學英雄,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這個命題比往年更主動、更積極地引導考生去思考人生觀與世界觀,探尋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今年高考作文,材料的內容各具特色,有的是現實生活型材料,如全國一卷、全國二卷、重慶卷、四川卷;有的是寓言故事型材料,如湖南卷、湖北卷、山東卷;有的是哲思語錄型材料,如上海卷、江蘇卷、福建卷;有的是文學文化類材料,如浙江卷、北京卷。這些材料或貼近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或富于思辨。

這些材料作文題都是要求學生在閱讀一段材料文字後,理清材料背後的事理,或說作文題提供的文字材料有一個共性,就是普遍偏重於闡述文字材料背後的事理。事理即哲理。

4、我們怎么辦?

#由於試題注重考查考生的生活閱歷和視野。所以,我們在備考的時候,或者說在高中階段,一定要求學生擴大生活閱歷和視野,辦法多社會實踐。多進行一些時事評論的訓練。加強對社會、人生的閱讀與思考。

#“作文是閱讀下的蛋。”20xx年全國各省市作文題的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實際的這種共性特徵,其實也對學生平時的閱讀面和視野是一次全方位“檢閱”。就目前的情形看,多讀書是寫好作文的不二法則。養素養、養思想、養見識、養眼界。

#作文材料重在激發學生深度思考,突出檢測考生的思辨能力。作文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所以,加強思維訓練是重中之重。具體的應著力訓練反思意識、辨析意識、批判思維、比較思維、理性思維。

#創新能力是作文考察的又一重點。立意不能“大路貨”,要有獨到的見解;論證不能人與亦云,“撿到籃子裡就是菜”更不行,要有獨特的角度,獨特的認識,新鮮的素材,個性化的語言。

高考閱卷組長教你寫作文

(一)真實有品位,高考作文不吝高分

對一篇毫無依據的空洞作文,因為他的立意就判為高分,這就不是引導學生向善,而是引誘學生趨惡。對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偽崇高,如果不制止,傷害的不僅是學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影響學生一生的人品。

為求高分而不惜造假的行為,在中小學生作文中至今還有一定市場。為了深刻、升華,可以在毫無鋪墊、論據單薄甚至似是而非的情況下,突然在作文結尾拔高;為了表現自己的堅強,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把自己偽造成雙目失明,雙腿殘疾,父母雙亡……怎么可憐怎么寫,為的是能夠得個高分。而根據調查結果,寫這些題材的絕大多數同學都四肢健全、明眸善睞、父母雙全。

有學生寫《我的偶像》,說“我的偶像是環衛工人,因為他們每天早起晚歸弄髒了自己乾淨了城市。”“他們是城市的美容師。”接下來便是一段一段的抒情議論,沒有任何有說服力的敘述描寫。我曾經多次問不同學校的高三學生:“把環衛工人當成偶像的請舉手”,數百位聽講同學每次都無一人舉手。而恰恰是和他們同齡的一些人,為了體現“感情健康、積極向上”,在作文中“表露”虛情假意。

其實,把環衛工人當偶像未必虛假,未必寫不出好作文。有一位學生寫的偶像就是環衛工人,這位環衛工人是他的父親,所以他的作文寫得情節具體生動,感情真摯含蓄,沒有多少抒情議論,卻用豐富的事實和細緻的描寫打動了讀者,得分當然是很高的。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作文教學也不例外。培養學生向善乃至追求崇高,從來是也將一直是高考作文評價的導向。而且,作為擔負著教書育人任務的教師,引導學生髮現環衛工人這樣的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處,進而去敬仰他們,學習他們,把他們當成偶像,這不僅沒有錯,還是我們應該承擔的重要義務。然而,對一篇毫無依據的空洞作文,因為他的立意就判為高分,我們所做的就不是引導學生向善,而是引誘學生趨惡。所以,在肯定真崇高的同時,對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偽崇高,如果不制止,那傷害的不僅是學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學生的人品。

片面絕對、低級庸俗的真,不會給高分。作為受過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寫真要有知識分子應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寫實感的作文一定能夠獲得好評。

我曾經問過一些學生如此造假的原因,他們的答案十分相似。都說從國小開始,說真話或有創意的作文就未必得到老師的青睞。從小到大聽到太多“這個不能寫”、“那個不能寫”的叮囑,理由幾乎都是此類作文在高考中風險太大。甚至有同學問我,作為高考語文閱卷的負責人,寫真話的作文你都會給高分嗎?我的回答毫不遲疑:“不會”。觸犯底線,危害到民族國家根本利益的無原則的真,很難及格(但不會是零分);片面絕對、低級庸俗的真,不會給高分。因為真還有高下之分。作為受過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寫真要有知識分子應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寫實感的作文一定能夠獲得好評。

那么,什麼是知識分子應有的品位?那就是:在保證基本物質條件的前提下,不忘精神追求。他既具有理性,又從不丟失夢想,他現實卻不庸俗,獨立卻不偏激。他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時,不會忘記問一下:“我的抒情合情合理嗎?有事實依據嗎?”在闡發自我觀點時,總是要想想“我的觀點有理有據嗎?別人會怎么反駁我?”也就是說,在抒發真情時會帶著理性的判斷,在展現自得之見時會有著辯證的思考。當然,這就要求學生努力掙脫比較平庸的“本我”,表現既真實又有品位的“超我”。

守住底線,不讓那些“寧可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腳踏車後面笑”的惡俗或缺乏道德底線之人靠所謂的真情實感、標新立異而贏得高分,是每一位閱卷教師評價說真話作文高下優劣的底線。

高考這樣的選拔性考試,為高校選拔的不僅是智商高、有知識的專才,還應該是情商高、有素養的“人才”(既是人,又是才)。高考作文作為了解學生語文水平乃至人格修養的重要依據之一,如何能夠對品位沒有要求呢?守住底線,不讓那些“寧可在寶馬車上哭,不在腳踏車後面笑”的惡俗或缺乏道德底線之人靠所謂的真情實感、標新立異而贏得高分,是每一位閱卷教師評價說真話作文高下優劣的底線。所謂的“超我”,要超越的至少應該是這種庸俗觀、市儈氣。

當中學生具備了這種有品位的真我,就不會僅憑感覺說話,對自己不了解的事,他會在先了解研究後再得出結論形成文字,也不會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上思考,而會多角度分析,找出自己的漏洞,盡力使自己的獨特思考經得起讀者的推敲。所以,他可以大膽地在高考作文中寫早戀的情愫,也可以對官場的腐敗現象生動地敘述描寫,對中國教育的弊端進行批判,對同性戀作冷靜的思考,他的“冒險”,也得到了閱卷老師的青睞。

能夠大膽揭露批評,恰恰體現了一個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上海高考作文評價對這樣的真實作文從來採取鼓勵和保護的態度,從不吝嗇地給予高分。

高考作文的導向,當然是讓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當然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表現真善美。但是不等於說不能揭露生活的假惡醜。相反,能夠大膽揭露批評,恰恰是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另一種體現,因為在這背後,體現了一個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一種成熟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上海高考作文評價對這樣的真實作文從來採取鼓勵和保護的態度,對其中善於說真話的作文,更是從不吝嗇地給予高分。

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作文仍然是對作文材料或題目的闡釋,正確的廢話依然不絕於目。社會各界對高考作文評價仍然有著深深的誤會。以至於當一些缺乏底線沒有良知的出版商為贏取利潤而請槍手捉刀,編輯出版所謂“高考零分作文”時,會有主流電視台的談話節目據此組織嘉賓大批高考作文的保守和扼殺個性。殊不知,倘若這當中的一些作文真的由考生寫在高考試卷上,是會贏得閱卷教師的一致好評,會得到一類卷的高分的。

不過,社會的誤解還不至於讓我們費解。讓我們費解的是第一線的語文老師也把這種誤解當成正確的認識。我曾經在一次講座中對國小語文老師說,如果高考作文中出現如此空洞虛假的作文,得分不會超過三類卷。我也曾對高三教師說,靠純技術的應試,在高考中不會得到高分。但是,不止一個市級重點中學的老師的回答是:我們不要一類卷的高分,你只要告訴我,它能不能得到二類卷的平均分。試想,當有著優質生源的重點中學都如此不敢“冒險”,我們還能指望什麼?這種不願冒險的後果,便是把個性各異的學生教成一個模子刻出的產品,是對教育改革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反對。有些教師把學生的真實獨特過濾在考試前,於是,呈現在閱卷教師面前的除了“純淨水”,還有什麼?

如何做到“有品位的真”

首先,要提升思維品質。提升的方法是多做思維訓練。雖然思維的結果未必能夠通過訓練獲得,但思維方式卻能夠通過訓練獲得改變和提升。逆向思維、多向思維、縱深思維和辯證思維都有其思維路徑,當你具備了這些發現性、證明性結合的思維品質,思考問題就不會呈現線性狀態,思考的結果也就更有說服力了。

其次,當你對一個問題有了獨特而真實的感受,首先要做的不是下結論,而是學習、探究、蒐集資料。作了這些工作的結果是:或鞏固了你的思考和發現,或否定了你偏激的想法,也或者使你的結論留有必要的餘地。更為重要的是,你會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養成理性的、有說服力地說真話的習慣,習慣演變成自然,自然內化為素質,從而你的思維品質將獲得提升。有品位的真話也就汩汩而出了。

再推薦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法。有時,時間、空間、能力等條件限制使你無法作進一步的學習探究,那么,不妨對自己的結論做些限制。“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範圍里”、“往往”、“有時”、“一般而言”等都是避免偏激的有效手段。高中教材里有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說到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是“將來”、又是“也許”、還將可能性限制在“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此“羅嗦”的表達恰恰顯現了作者思維的嚴謹。比起現在一些專家動輒“一定”或“不可能”的豪言壯語,更為專業,也彰顯了對自然、對科學的敬畏。所以,有時候羅嗦的表述比起簡單的結論,精確嚴密得多。

當然,進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你甚至會在一段時間內比以前更加無話可寫。不必緊張,因為這是“成長的代價”——你已經拋棄了過去的思維模式,而新的模式的建立還“拘於虛”、“篤於時”、“束於教”,你尚處於知其然而不能為的階段,但你已經走上了“正途”,只要你堅持學習,望洋興嘆的就不是你,而是仍然固守一隅,不能走出崖涘,“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井底之蛙了。

(二)高考作文:材料作文,勿因審題而滿盤皆輸

曾經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評分應該將審題、構思、語言三者分開打分。這樣一來,即使審題錯誤的作文,也能因語言優美、構思新巧而獲兩項高分,從而及格甚至獲得更高的分數。據說這樣能夠避免一些平時作文水平高的同學因一時之錯而抱憾終生。筆者為其惜才之心而感動不已,但考生萬不可以為真有此等好事,因為此種做法會大大助長抄襲的惡習。試想,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對題卻文采翩翩,該及格嗎?

從往年高考作文評分看,文不對題的作文均在四類以下,今後恐怕也不會改變。作文審題,永遠是考場佳作產生的基礎,舍此,猶如無本之木,決不可能長出奇葩異草。所以,要在高考中贏得作文高分,不過好審題關,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那么,怎樣才能使自己不因審題錯誤而滿盤皆輸呢?

首先有必要對時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簡要地說,命題形式就兩種,一種是材料作文,一種是命題作文。給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給材料,就是命題作文。在話題作文出現之前,材料作文審題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內容,立意要求遵從材料的傾向性,學生作文幾乎只能闡釋材料的含義,不能對材料隱含的觀點作出補充,更談不上提出不同意見了。而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話題作文,在降低審題難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得之見方面作出了貢獻。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話題作文,是對材料作文在審題和立意方面限制過多的反思,是對“讓學生樂寫、敢寫、善寫”這一作文教學改革理念的踐行。然而,話題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審題要求過寬。對話題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話題的引子,學生作文只要圍繞話題,引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觀點與材料的關係,幾乎不影響其得分,其最為嚴重的結果是便於學生套題。於是,20xx年開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題又回歸到材料作文。但這種回歸不是倒退,而是扭轉話題作文弊端,摒棄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傳統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處是立意要圍繞材料的內容,要明確交代觀點與材料的關係,行文要有對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處則是對材料內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礎上予以補充。命題者往往會在寫作要求中明確“自選角度”以便給考生更多的自由。寫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為了告訴讀者:我讀懂了這則材料,我是圍繞材料立意的。顯然,它吸取了話題作文的長處,避免了話題作文的缺陷。

倘若廣大師生都能確立上述概念,教師便不能在評價中先入為主地設立條條框框,更不會僅以學生作文是否符合閱卷老師自己對材料的理解為評價標尺,學生也就敢於大膽地抒發自得之見了。

學生的自得之見要得到首肯,必須在正確理解材料的基礎上。確保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參考下述步驟。第一步:閱讀材料,分清層次,用一句話概括材料的主要內容,並且根據主要內容總結出關鍵字;第二步,總結材料隱含的觀點或傾向性(但這幾年傾向性往往不明顯甚至根本沒有傾向);第三步,我的觀點;第四步,驗證我的觀點是否針對材料的主要內容。

以20xx年高考作文為例。材料分三層,第一層次論其書法對前人的繼承借鑑,第二層次論其書法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第三層次論其書法的獨特性。因此主要內容可初步概括為“鄭板橋書法的特點”,但這顯然流於寬泛,指向不夠具體落實。於是從材料的總結層次(往往是最後一層)找關鍵字--創新。不難發現,第一層講繼承借鑑可理解為創新的前提,第二層講整體與局部是其書法創新的特點,第三層則是其創新的結果。於是,材料的主要內容可具體概括為“鄭板橋書法與創新的關係”。此時,第二步已經可以自然生成:創新是藝術乃至各種事物發展進步的前提。根據寫作要求,自選角度,你既可以寫創新與繼承借鑑的關係,也可以寫創新中整體與局部的關係,還可以對“不可無一,不可有二”進行理性思辨。第三步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贅言了。只要你的觀點與材料的主要內容有關,就不會有審題錯誤之虞。

不過,這還不夠,因為在這個層面上的審題所得出的“我的觀點”,會有兩個不足。第一,它基本是材料的傾向,第二,絕大部分同學都會想到。如此缺乏獨特性的觀點,想要獲得高分自然難度不低。審題只是行文準備工作的第一步,能確保的只是審題正確,而把你引向觀點獨特深刻的是對立意的深入思考。這一步才是佳作產生的必由之路。思考路徑如下。

首先對審題第二步驟的結論作詰問,“材料隱含的觀點或傾向性對不對?”“如果正確,有什麼可以補充嗎?”再回看審題第三步驟的結論,對“我的觀點”也同樣詰問“正確嗎?有什麼可補充嗎?還有其他角度嗎?其他人會想到嗎?”

或者問“既然如此,為什麼做不到?”這樣思考的結果往往會否定審題時初步得出的觀點,你會覺得那個觀點太平常甚至太膚淺。比如寫創新,你就不會空談創新的意義和價值,通篇充斥正確的廢話,而會進一步思考如何創新,甚至從思考“為什麼做不到”入手,針砭時弊,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

這就是三思而後寫。一思而寫,你的觀點會淹沒在數萬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難以避免;再思而寫,你至少與過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寫,你的立意自然會在所有考生中脫穎而出!

或許有人會擔心如此求新會導致偏題。也有防止之法。簡言之,行文無論怎樣由此及彼縱橫捭闔,都不要脫離你所總結的關鍵字。出問題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層次一個關鍵字,而這不同的關鍵字又不能夠從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關鍵字。

以一則材料為例總結審題原則和步驟。

材料: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黎錦熙早年在湖南辦報時,曾經叫他三位學生謄抄文稿。第一位學生重視照抄不誤,第二位發現稿件中有問題會與老師商量並代為潤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觀點與自己不同就拒絕謄抄。後來,第一位默默無聞,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戲劇家,第三位成了影響歷史進程的偉人。

主要內容:三位學生對待謄抄的不同態度。

關鍵字:態度。

傾向性:要學習第二、第三位。

我的觀點:做第二人或第三人。

是否針對材料主要內容?是。

三思結果: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運的風險;2、第一種人的意義和價值;3、教師對這三種人成長的意義——我們今天怎樣做老師。

上述題目,筆者曾經在一所學校高三班級作過討論,除所列的三思結果外,審題正確而角度各異與眾不同的答案,不下於十位數。

最後談談閱卷者對材料作文的評判標準

首先是對材料該寫什麼,閱卷老師不作預設。其意義在於教師不會先入為主,更不會輕易否決學生的獨特見解,而是看學生是否能有說服力地論證觀點。當然這對閱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閱卷難度,但這種難度的解決靠的絕不是設定寫什麼就是對的,寫什麼是不對的來完成,關鍵在於閱卷教師要有眼光和胸懷。

其次,判斷審題的對錯不僅看考生“寫什麼”,更重要的還是看他“怎么寫”。“寫什麼”寫得對的文章,可能因為“怎么寫”沒寫好而變得很一般。“寫什麼”比較大眾化的作文,也會因考生“怎么寫”做得與眾不同而成為好作文。從這個角度說,規定什麼能寫什麼不能寫,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問:寫“寬”可不可以?他認為這個材料告訴我們,要有一種“寬”的態度,他說網、尺度均表現了一種寬,文中對寬的標準是什麼、目的是什麼,什麼是可以寬的、什麼是不可以寬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體寫寬的目的、寬的標準時和材料結合了起來,比如說分析“放小魚抓大魚”,提出“寬”的標準是可持續發展。這樣一聽,我就覺得文章寫得不錯。但是光聽到寫“寬”,我們就認為是離題了。

以一個去年模擬考的例子做結。有一個區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許多公共場所,除了中文標識外,還有各種外語標識,這體現了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開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公共場所除了本國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國家的文字標識,歐洲人認為這是為了保持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純潔性與獨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寫篇文章。很多文章肯定這則材料,觀點集中在要保護母語的獨立性。但有學生認為,我們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語言的純潔和獨立,然而為了方便外國人,達到開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標註外文,並沒有錯,由此批評這則材料小題大做,可不可以?往往,一些對材料隱含觀點有補充的、或是有反對意見的學生,絕大多數是有思想有水平的。

(三)考場作文,四平八穩還是標新立異?

迄今為止,仍有相當一部分考生把創新看作高考的敵人,或者認為高考作文的創新只限於形式,思想見解的獨特新穎不屬於高考。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只需查閱部分高考一類卷作文便可找到答案。僅以今年高考作文為例,有思考與眾不同的《我們自私的智慧》、《丹麥人,你的魚還好嗎?》,有採用記敘文體的《當下?長遠?》、《稚嫩和成年》,有全文以文言文寫作的《言時事》等等,它們無一例外地獲得一類卷。

問題是,也確有考生因為觀點的創新導致得分低於自己的預期,所以,有必要探究一下:問題究竟出在哪裡?筆者曾閱讀了相當一批此類高考作文,結論是:得低分而與眾不同的作文(姑且稱之為“創新作文”)有共同特點,那就是讀者難以理解其新鮮說法從何而來,和題目有何聯繫。

具體而言,此類作文可分成三種,一種觀點與題目有聯繫,審題沒錯,但論述或單薄或片面或武斷;另一種審題也不錯,但思維跳躍,邏輯混亂,全文找不出論證和論點的關係,仿佛在寫另一篇作文;還有一種則是審題錯誤。這樣的作文讓人如何肯定和鼓勵你的“創新”?套用兩句歌詞:“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要我“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三月”,不太可能。

考場作文有別於平時作文的,就是閱卷者不可能和你見面,因此你也無從解釋說明別人不懂之處。何況,當平時作文到了需要你說明解釋才能讓人恍然大悟,也已經游離了優秀行列。所以,明明不是創新惹的禍,而是論證不足、認識片面、邏輯混亂或審題錯誤造的孽,卻怪罪於閱卷教師、遷怒於創新本身,顯然有失偏頗。

高考對創新的鼓勵,並非始於近年。而且,根據考生的年齡、閱歷和認知水平以及當場限時作文的特點,閱卷教師對如何判定考場作文的創新有切合考生實際的共識。對於高考這種既命題又限時的作文,倘若能夠於同樣長短的時間內想同場應試考生之未想,寫他人之未寫,即為創新之舉。能夠使其他同學讀後讚嘆“有道理!我當時怎么沒想到。”就有獨到之處。換言之,假如你總是能在同等的時空條件下比他人多想一點,多行一步,授你以創新之冠,就當之無愧。正如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家劉熙載所言:“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闡前人所已發,擴前人所未發。”對中學生而言,若能寫成這樣的體現“大要”的“明理之文”,足可謂創新之佳作了。至於“你之所想”閱卷教師是否先你想到,不會作為評判創新的必要標準。當然,如果你能在切合題意的前提下想閱卷教師之未想,定能將高分收於囊中!

考場作文可以從幾方面創新呢?一是立意,二是選材,三是構思,四是文體。

首先,選材求新。每年高考閱卷,僅上海的六七萬考生作文,就讓每一位閱卷教師和幾位歷史名人相遇數萬次。所以,如果可能,儘量不要再讓李白、蘇軾、李清照、陶淵明、居里夫人、海倫·凱勒忙得不亦樂乎了。即使還不想讓他們從你的作文中下崗,也要讓他們忙出點新意來。其次,構思求巧,尤其是記敘文,新巧的構思是創新的主要手段。

至於文體,理論上講,無論何種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命題作文,均可選用散文、隨筆、小說等形式,閱卷教師對不同文體的評價有不同標準,文體的出新確實可以給讀者以新鮮感,寫得好甚至可以成為獲得好評的“奇兵”,但是近幾年文言文、白話章回小說、寓言、對話體、訪談、分鏡頭劇本、說明書等“新形式”已經輪番登場,假如你為求新而刻意為之,而所求之新又非你所長,結果也會適得其反。而且,形式總有窮盡之時,當所有新形式都被用盡之後,你還能剩下什麼?

所以,不妨在立意上多下功夫。它不僅能夠幫你求新,還能夠將你的思考引向深入。需要強調的是:對命題所提供的材料必須作深入全面的分析、思考,是為“入乎其內”,還應結合自身經驗、體會、知識、觀念,對材料進行概括、歸納、選擇、提升的工作,是為“出乎其外”。即便不是給材料的作文,而是命題作文,審題立意也少不了這幾入幾齣。“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人間詞話》)這齣入之間,鍛鍊的是思維能力,提升的是思維品質。你定能由無話可說變為有話可說,由有話可說變為抒自得之見,由抒自得之見進而於文品、見解高人一籌。

所以說,對命題材料的三思過程離不開對材料的反覆咀嚼,識得“廬山真面目”的基礎恰恰是身處其中探幽發微的體悟,然後才有出乎其外鳥瞰群峰的“高致”。你必須考慮,自己所選擇的觀點和論據是否與眾不同?如果個個胸中俱有,你憑什麼別具一格?如此,你才能達到南宋詞人姜夔所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寡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的寫作境界。

然而,這還不能確保你的創新得到首肯。只有在你的新觀點新形式讓讀者心悅誠服後,才算修成正果。變無話可說為有話可寫固然不易,從紛呈的思想中取捨增刪布局謀篇來增強說服力卻更見難度。一個完整的創新過程,應該是發現和證明的完美組合。證明的能力,往往決定了創新作文的優劣。

所以,你還必須考慮,自己的獨特思考怎樣說服讀者?在思考“寫什麼”時,“怎樣寫”的構思應該已經相應而生。“怎樣寫”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行文開頭分析材料,交代清楚你如何從中得出“創新觀點”的,也就是交代清楚來龍去脈,引領讀者隨你的思維而去。其次,列一個包括總論點、分論點和主要論據的提綱,使總論點和分論點之間、論點和論據之間形成嚴密的邏輯關係。

走好第一步,成功的彼岸已近在咫尺,但第二步走得不好,這咫尺之距也會成為天涯之遙。所以,詩外功夫不可不為。具體而言,學習邏輯,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克服這一中學生普遍的軟肋,是使創新思維富有說服力的必由之路。倘使短時間內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你只有老老實實去寫平穩充實的作文。

最後要說的是,對於有創新表現的作文,上海的高考閱卷向來會在原有得分的基礎上適當加分,目的就是鼓勵和保護創新,使中學生作文走出應試的桎梏,以寫作素養來應考試之萬變。

(四)高考閱卷負責人談高考作文

“不限文體”不是寫“四不象”作文

——兼談高考作文的文體、文風、文采

◆有人以為不限文體就是不講究文體,於是既不像議論文,又不像說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記敘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斷出現,還美其名曰“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確實有同學用記敘性文體寫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是高考不接受這種文體嗎?

◆所謂文風不正,內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則是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現往往是形式大於內容。在前幾年高考作文中最為常見的是華而不實。

◆作文修改,是改變“空洞、虛假、做作”之風的有效手段。找十個題目各寫一遍,不如找三四個有代表性的題目,去逐一進行反覆修改來得有用。

除了詩歌,高考作文可以選用各種文體寫作,其目的是讓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得到最大可能的發揮。長於描述,用記敘文;長於說理,用議論文;長於介紹,寫說明文;長於抒情,散文隨筆;另闢蹊徑,則寓言、劇本、訪談、新聞任你揮灑。高考、中考時,經常在作文要求中寫明“文體不限”,不料,有人以為不限文體就是不講究文體,於是既不像議論文,又不像說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記敘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斷出現,還美其名曰“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為何高考中記敘性文體得高分的少?

對高中生而言,學好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等文體,充分了解和熟練運用“規矩”是走向自由揮灑的必由之路。當然,筆者並不認為文體變異都是不諳文體知識,不會運用各種文體寫作。許多優秀作文都飛翔著善變的精靈。只是,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味求變,結果很可能事與願違。“變”的前提是對傳統文體的諳熟,靈活中藏著規律,感性中透著理性。

這裡有必要特別提一下記敘文。實際上,文體分類中並無記敘文一說。它只是中學語文的教學文體,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記敘性文體的基本寫法,能夠恰當運用敘述、描寫、抒情等手法寫人記事抒情言志。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確實有同學用記敘性文體寫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

是高考不接受這種文體嗎?20xx年開始,閱卷組根據命題組提供的“作文評分標準”,制定了“評分細則”,不僅對議論性文體各類卷細分了上中下等,還對記敘文等主要文體作出了不同於議論文的評價標準。如議論文要求“中心突出”,主題比較顯豁,而符合一類卷標準的記敘文則要求“感情真摯,寓意深刻、有回味”。還規定了寫人記事的作文要“情節生動,描寫生動形象”。但大多數考場記敘文或主題過於顯豁,點題之句往往畫蛇添足;或情節單一,不合情理;或缺乏描寫(尤其是細節、動作描寫),似清湯寡水,淡而無味;另有一些則雲遮霧罩,中心組十幾個老師看十幾遍都不明就裡,含蓄過頭成了晦澀難懂。

所以,選用文體必揚己所長,才能使你的倚天劍屠龍刀所向披靡,不然,你就是有無數根銀針,也成不了東方不敗。

如何練就?有一法可資借鑑:文體溝通,一題多用。亦即以同一題目寫不同文體的作文。如以“枯葉蝴蝶”為題,寫記敘文和寫議論文表現方式大相逕庭;寫說明文則目的各異。因為是一題多寫,對命題所指事物及其內含了解得比較深刻全面,從而又豐富了各種文體的寫作材料。不僅如此,因為了解得深刻全面,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也隨之增強了。

華麗文采沒有錯,錯在內容空洞矯揉造作

文風問題,包括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所謂文風不正,內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則是在寫作手法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現往往是形式大於內容。在前幾年高考作文中最為常見的是華而不實。

這種以文害意的文風和人們對文采的理解有關。其實,文采不只是語言華麗,樸素也是一種耐人咀嚼的文采,甚至更勝於華麗。多年來,高考作文一直強調要有文采,但是一提到文采,有人就把它等同於語言華麗。於是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華麗的文風盛行,全國各地的高考一類卷多為鋪陳排比名句迭出的“美文”。而後學者以為單憑語言華美即可獲得高分。殊不知決定這華麗文採得到高分的,是背後流淌的真情實感。有之,則為華而實,缺之,則為華而不實,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所以,正確的文風,應該是“實在、優美、新穎”,錯誤的文風則是“空洞、虛假、造作”。在此認識的基礎上,高考評價一定會堅持鼓勵各種文風並存,包括華麗的文采。

文采華麗並沒有錯,錯在內容空洞虛假所致的矯揉造作。所謂“文章”,有“文”才成章,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說的那樣,如果去掉有文采的獸毛,那末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樣了。意思是語言表達畢竟有高下之分。但前提很明確,你必須是虎豹。所以,追求語言之美,先在準確、貼切、規範上下功夫,更不應丟了內容的匹配。在此基礎上的典雅優美,才相得益彰。別顛倒了先後順序,也別以為只有華美才會有“文”,否則,你只是頭披著虎豹之皮的綿羊。

作文的“常青樹”更在於內容的豐富獨特。如果丟棄了文章內容而專力錘鍊語言等技巧,無異於捨本逐末。除了文章學家外,人們讀一篇作品,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往往不是技巧,長埋心底的回憶主要也不在於此。他們更關注的是內容,只有當內容打動了他,再度閱讀時或許才會留意形式技巧的精妙。語言技巧和內容的關係,猶如服飾打扮和長相氣質的關係。最佳狀態是精美的服飾烘托出主人的相貌氣質。當服飾的精美導致觀者的眼光離開穿衣人,那就有喧賓奪主之嫌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如在高妙的技巧和精彩的內容之間必須放棄一樣的話,該放棄的應該是技巧。奉勸同學們莫輕看樸素平淡。須知平中常能見奇,淡中常有亮色。它可能是“絢爛之極”,它可能有“至味”寄其中。所以,不僅不能輕看,而且應該追求。因為,這是通往“大巧若拙”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要以咬文嚼字的態度去修改文章

可見,高考作文評價要求的不是風格統一,而是文質彬彬,內容形式水乳交融。要達到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對文與質的關係有正確的認識,最先要做的是咬文嚼字。具體而言,要在修改上多下功夫。

筆者曾以高三學生為對象做了一項實驗。布置學生當場作文,打分後不作評講、不寫評語即予發還。兩周后以同樣題目考試,結果該班學生並未因事先做過此題而有明顯進步,和其他事先未做過該題的班級相比,成績依然是各歸其類。這說明:就限時作文而言,如果沒有寫作後的評講修改,重寫舊題,學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得到提升。這就像語文閱讀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下課後不加理解消化,練習後不作總結訂正,今後遇到同類問題,仍可能重複犯錯。

作文修改,正是由“寫過”邁向“會寫”的必由之路,是改變“空洞、虛假、做作”之風的有效手段。修改,是總結,是發現,是提高,更是走向成熟、避免重蹈覆轍的良藥。從這個意義上講,找十個題目各寫一遍,不如找三四個有代表性的題目,去逐一進行反覆修改的工作來得有用。前者雖每篇費時不多,結果卻事倍功半;後者雖每篇費力較多,結果定能事半功倍。不同題目的作文各寫一遍,增加的是量的積累,同樣的題目修改三四遍卻很可能產生質的變化。因為,修改的過程同時也是思維、語言、知識綜合運用的過程。多次經歷反覆修改的過程,你的眼界就會拓寬,品位就會提升,思想就會成熟。作文水平,在這一“實踐、修改”的循環中,一步一步地拾級而上,從而不再跌落到過去的水平。反之,則可能小起大落,如離群孤雁,迷失方向。

修改到什麼程度為止?盡己所能地趨向立意獨特、表意暢達、結構圓合、詞句精確。也就是,要以咬文嚼字的態度去修改文章。有人甚至認為相近的詞語並無差別,拘泥於詞語是玩弄文字遊戲。但我知道,一個人對表達內容的重視程度從詞句運用、先說後說上一看便知。態度越鄭重,表達越字斟句酌,態度越隨便,表達越漫不經心。

但是,迄今為止,中學作文教學依然較為普遍地存在臨時出題、簡單評改的無序狀況。有人竟提出“把教師從批改作文中解放出來”的口號,不知這種做法的長遠效果如何,以最基本的學習規律判斷,它無疑背道而馳。減輕語文教師的負擔十分必要,可為此減去了語文學習的有效手段,語文課失寵於廣大學生便是咎由自取了。(作者為華東師大語文教研中心副主任,長期擔任上海高考語文閱卷中心組負責人兼作文組大組長)

高考閱卷負責人談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解讀

◆議論文裡,兩類作文能夠獲得一類卷:中規中矩思想深刻的;與眾不同的創新作文。

◆記敘性文體要達到一類卷,則要求“緊扣題意,感情真摯,寓意深刻、有回味,結構嚴謹,情節豐富生動,描寫生動形象,語言暢達,有文采”;能夠在文中形象地提出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倘若命題形式是材料作文,應該以敘述描寫或水到渠成的抒情來暗示主題,專門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關係反而會不倫不類,影響得分。

◆針對前幾年高考閱卷和平時學校作文評判過於嚴苛,教師基本不給一類卷,嚴格控制二類卷的現象,閱卷組反覆強調,二類卷並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較合格的過關作文。

高考作文評價原則:“開放包容靈活多元”八字方針

所謂“開放”指:在審題正確的前提下,閱卷組對立意事先不作規定,完全根據學生作文的實際,只要不踩思想的“紅線”,都應該得到公正的評價;這裡的“紅線”指的是與社會道德、法律相違背的觀念。比如,在以“假”為題的作文中,一位學生辯稱仿造名牌和盜版的行為“給大眾帶來了實惠,因而也有存在的價值,不應一棍子打死”。這種觀點顯然喪失了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所謂“包容”指:閱卷教師不能以考生作文的觀點、喜好是否與自己相悖來決定分數的高低,只要他能夠自圓其說,就應該給與相應的分數;比如20xx年上海卷作文,考生對流行文化加以肯定,例舉了周杰倫等流行歌手,分析了他們存在的價值,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就不能因為閱卷教師與之觀點相悖、好惡相異而給予低分。其次,閱卷教師也不能因為考生作文中流露出一些不夠積極的思想(如內心的種種苦悶迷茫等)而一概予以否定。往往,這些思想更為真實,有時甚至更為成熟。

所謂“靈活多元”指的是:高考作文文體不限,對各種文體的評價標準也要多元化,鼓勵考生根據自身所長靈活運用不同文體和不同風格的語言。尤其需要說明的是,對學生作文的包容還有兩條重要指標。第一,除經查證全文抄襲外,不給零分。除非審題錯誤或尚未成文的,不輕易判為不及格。第二,不要以成熟的創作作品標準來評價學生的考場作文。考場作文,考生一般的寫作時間只有45分鐘左右,對這種“急就章”的評價不能太嚴苛;作文只是中學生學習寫作的習作,一類卷乃至滿分作文都應該允許有不足甚至缺陷。我們認為,這樣的標準有利於鼓勵學生放手寫作,放飛思想,保持並提升寫作興趣。

在實際操作中,閱卷組一般會根據當年作文題目,確定評價思路,制定相應的評分細則,包括對不同文體的不同評價要求。這樣做,是為了使評價標準更便於操作,使閱卷老師評閱時能將尺度把握得更加準確,同時也更好地執行“開放、靈活、多元、包容”的評價原則,儘可能讓考生在限制中取得最大的自由。

高考作文評價關鍵字:議論性文體講求“思想性、獨特性和說服力”,記敘性文體則是“形象性、獨特性和感染力”

上海高考作文這幾年的評價思路可以歸結為幾個鼓勵。一是鼓勵學生抒真情、寫實感,二是鼓勵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通過獨立思考寫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三是鼓勵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四是鼓勵百花齊放,各種文體、各類文風兼容,並在此前提下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

一般而言,考生使用最多的文體是議論性文體,其次為記敘性文體。這兩類文體的評價標準有明顯的不同,所以“評分細則”分別制定了切實的標準。議論性文體評價的關鍵內容是“思想性、獨特性和說服力”,記敘性文體則是“形象性、獨特性和感染力”。

先談議論文。總的來說,兩類作文能夠獲得一類卷。一是思想深刻、結構嚴謹、語言優美的作文。二是在上述三點標準中某一點有所欠缺但觀點或思考角度獨特,或語言成熟老練特點鮮明的。思想深度,並非高不可攀。閱卷評價時並不一定要求你的思想深刻到別人難以企及,主要看你論述是否有層次,層次是否能推進,推進是否有邏輯。或者你的思想是否在當年高考作文中與眾不同耐人尋味,因為獨特的思考往往本身就是深刻的體現。換言之,兩類作文能夠獲得一類卷:中規中矩思想深刻的;與眾不同的創新作文。當然,後一類作文在語言和結構方面也要比較優秀。

二類卷作文標準的確定具有牽一髮而動全局的作用。所以,上海高考作文閱卷在中心組選樣卷時一改以往慣常的先選三類卷的做法,首先選定二類卷。這樣做,便於一類卷脫穎而出,也使三類卷與之有了明顯的區分。針對前幾年高考閱卷和平時學校作文評判過於嚴苛,教師基本不給一類卷,嚴格控制二類卷的現象,閱卷組反覆強調,二類卷並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較合格的過關作文,所以,上海卷對二類卷制定的評分細則為:“二類上(59-62):有靈氣、有新意,但在思想內容、行文結構、語言表達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二類中(55-58):基本符合總體標準並具備以下一項者:1、有獨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內容、行文結構、語言表達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2、新意不夠,但平穩充實的。”這一細則告訴我們,兩類作文能夠獲得二類,一是有靈氣有新意但立意、結構或語言等某一方面有明顯缺陷的作文,二是思想平淡而內容充實,在語言、結構等方面有不足但無明顯缺陷的作文。這樣做的目的,絕非降低評價標準,相反,它更尊重學生主體,尊重客觀現實,更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保護學生的寫作興趣。於學生,不再會有“怎么努力都只能得個三類上的”苦惱,學習有了上升的目標,努力有了上升的回報。可喜的是,經過多年的努力,“二類卷不是好作文”的理念已經比較深入人心,“作文不是創作,教師在教學上大有可為”已經落實在教師的行動中,在保護有才華的學生寫作個性的同時,讓不會寫作文的學生作文從“無格”到“入格”,從思路不清邏輯混亂到平淡充實,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結果是,這幾年二類卷作文的比例在高考中明顯上升,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有了一定提高。

三類卷則是既無新意,又在思想內容、行文結構、或語言表達方面有明顯缺陷的作文了。至於四類卷,或審題錯誤,或內容十分單薄,或中心不明,結構不完整,語言不通順,簡言之,就是不及格的作文。五類卷基本屬於離題且文理不通的作文,在以往考場作文中十分鮮見。

再談記敘性文體。這類作文的一類卷和議論性文體評價最為明顯的不同有三點。第一,議論文要求主題鮮明,記敘文則要求“緊扣題意,感情真摯,寓意深刻、有回味,結構嚴謹,情節豐富生動,描寫生動形象,語言暢達,有文采。”顯然,主題鮮明的記敘文未必能夠得到高分。第二,議論文要求既提出問題,還要分析問題甚至解決問題,而記敘文則不同,能夠在文中形象地提出問題,引起讀者的思考也能成為上乘之作。第三,倘若命題形式是材料作文,則寫議論文需要交代觀點與材料的聯繫,而記敘文則不明確必交代,而是應該以敘述描寫或水到渠成的抒情來暗示主題即可,專門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關係反而會不倫不類,影響得分。

其餘各類卷則針對記敘性文體的特點,對語言的生動形象,情節的巧妙,描寫的細緻鮮活,提出了相應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