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獲得與取捨

一、用發散思維開啟材料之門 認真審題、弄清楚話題的含義是開啟材料之門的最重要的基礎。如 2001年的聯考作文話題“誠信”是誠實、守信用的意思。如果把它理解成真誠、信任、信心、誠實、誠心、誠懇、義氣等等,就失之偏頗了。在審明了題旨之後,自己的寫作就可從發散思維開始了。 (一)、從提供材料本身入手,尋求相似事件和對立事件。比如 2002年的聯考作文,看完材料,你就回想:生活中有這樣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嗎?救了(或者幫助)別人,自己也獲得了成功;再從反面去思考,救了(或者幫助)別人,自己就真的獲得了幫助、真的就有好的結果嗎?從相似、相反這兩個角度去發散思考,會使自己立即獲得一些啟發(包括新穎的文章立意),獲得無數材料。 (二)、從出題人的觀點、態度、提示發散出題人贊成什麼、反對什麼,這是我們必須去把握的,出題人的寫作提示,也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思考內容。 2002年的聯考作文題目中,出題人顯然是贊成選擇幫助、反對見死不救。然後我們就順著出題人的提示“也許人人不一定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是我們生活中也會面臨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為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思考: 1、“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是什麼?即去思考它是一個什麼事件,或是怎樣一段觸動心靈的感悟。 2、為什麼要這樣去選擇?在上一個問題思考的基礎上,我們就可針對“是什麼”有選擇性地從個人、他人、集體、國家、國家與國家之間、現在與未來的多層次的聯繫與發展中去發散。這樣,若寫議論文,就容易獲得觀點的原因和事實材料;若寫記敘文,就獲得了重點寫心靈選擇時對揭示人物和主題起著積極作用的背景因素。 3、怎樣選擇的?比如,如果我們提倡要重視心靈的選擇或者是心靈選擇仁愛,那么,該怎樣去選擇,其方法和過程是怎樣的? 4、選擇了後又會怎么樣?這個思維角度是要求去考慮:選擇後,結果怎樣、產生了什麼作用或者是將產生什麼作用?這些思考是讓文章深入鋪寫的重要基礎。 (三)、在話題題目前後採用添加法發散 1、時間、地點+題目。如:幼小時的誠信、去年的那次誠信、以前的誠信時光,教室里、商店裡的誠信,……;那次心靈的選擇,罵人時的心靈選擇,人群中的那次心靈選擇…… 2、態度+題目。如:禮讚誠信、那次不該有的誠信、那次遺憾的心靈選擇、醜陋的心靈選擇…… 3、動詞+題目。如:選擇誠信、看重心靈選擇…… 4、題目+是什麼。誠信是什麼,心靈的選擇是什麼…… 5、為什麼+題目+會怎么樣。如:為什麼需要(提倡)誠信、講求誠信會怎么樣,為什麼需要心靈選擇、心靈選擇了後會怎么樣…… 6、人或事(含過去的、不同環境的)+題目。如:楊開慧的那次心靈選擇、王昭君的心靈選擇、在那次血與火的考驗中我的心靈選擇(想像),哪些人是誠信的?他的誠信、我的心靈選擇 7、題目的比喻式、擬人式。守住心靈的契約、心的丈量、拒絕謊言 8、某某+在哪裡。如,誠信在哪裡?……太多的相加法,會使我們的思維迅速打開,使材料和立意接踵而來,各種新穎的思考不斷閃現。以上三種方法,哪一種方法的運用都可以使我們獲得許多材料和立意。 二、材料的取捨 有了一些材料和立意,咋辦?在眾多的材料的啟發下,去尋求準確、深刻、新穎、集中、有時代感、格調高的立意,確定文體,並且在已確定的立意和文體要求的基礎之上,對材料本 身以及材料邏輯進行再審定、校正、錘鍊和對邏輯過程認真加以再梳理。總之,不能讓材料不集中地體現主旨,不能讓材料蔓出主幹。這是對材料的基本要求。這就是說必須去求取材料及自身邏輯與主旨的一致性。以下就一些聯考作文例子作一點簡要的分析:一般記敘文類病析。比如,去年的一篇聯考作文,寫“我”和父親去大伯家拜年,親眼見大伯收受賄賂的事情,動搖了大伯在“我”心中的誠信形象。主題的選擇是可以的,但文章的重點幾乎全落在記敘大伯收受賄賂的過程上,沒有就大伯的“誠信”與否展開描述,儘管文中三處出現“誠信”一詞,但所寫內容與“誠信”若即若離,結果得分勉強及格。這就犯了材料不能集中地體現主旨的錯,材料與主旨就沒有達到一致。這是考生未能對材料自身過程的詳略圍繞主旨加以調校、取捨、錘鍊所致。想像類文章病析。 2001年聯考要求以“誠信”為話題作文,南京有位考生用文言文寫的《赤兔之死》,涉及關羽的坐騎赤兔馬的故事,因文筆流暢典雅、知識和想像豐富,被評為滿分,一時被媒介炒作。實際上,推敲起來,《赤兔之死》中的一些材料運用很有問題。首先,關羽坐騎赤兔馬被孫權賜予馬忠後。“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就文章看來,這是忠義的反映,不是誠信;孫權知赤兔馬不久將亡,急訪精通馬語的江東名士伯喜。在赤兔馬與伯喜的談話中,赤兔馬歷數董卓、呂布的奸邪與毒辣,這與誠信聯繫較好,但後面赤兔馬“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在這裡英雄與誠信是一個概念嗎?後邊赤兔馬說“吾恐今生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吾敢不以死相報乎?”這顯然是因為赤兔馬被關羽的“勇”“義”感動而產生的忠義之心。後邊寫道“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這句話里的“誠信之士”這個說法與前文自然沒有了必然的聯繫。再後寫道“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依吳粟而苟活於世間?’言罷,伏地而亡”。這裡的“高義”、“白”、“節操”都與“誠信”有別,後的“誠信”實則是“忠義”。在我國,自古以來,“仁、智、禮、義、忠、信”中“義”、“忠”、“信”是三個不同的概念。“誠信”和“忠義”是有區別的。作者在寫作時,開初的構想是比較好的,遺憾的是作者在已確定立意的基礎之上,對材料本身以及材料邏輯沒有進行再審定、校正、錘鍊,對邏輯過程沒有認真加以再梳理,也就沒有達到文中材料與自己觀點的一致。議論文類病析。比如今年的聯考作文《傾聽心靈的鐘聲》,文中為了證明傾聽了心靈鐘聲並抉擇的重要性,這樣闡述道:“鑽石鑲嵌的王冠珠帽,質地優良、做工精細的衣服、靚裝,這一切構築了一個美麗而華貴的女人。西方一位哲人說:‘女人啊,就是一種貪婪的動物。’此話不假,但也要看你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珠光寶氣的人恃“財”傲物、目空一切,她們用金錢堆造外表的美麗,卻忽視了心靈的純淨,到頭來也只是換來人們的不屑一顧。這也就是一種抉擇,她們無法平靜傾聽心靈的鐘聲,最終選擇了令人可悲、可嘆的抉擇。”這段文字中,“用金錢堆造外表的美麗”的她們,難道“平靜傾聽心靈的鐘聲”後就都不會去追求“鑽石鑲嵌的王冠珠帽,質地優良、做工精細的衣服、靚裝”、“美麗而華貴”?西方哲人的這則材料說壞了一切女性,那么“女人”即使“平靜傾聽心靈的鐘聲”後,其貪婪的本性還是會顯露出來。很明顯,這段文字,未能與“傾聽心靈的鐘聲”這一主題相一致。這是作者未認真梳理材料,未讓材料本身以及材料邏輯很嚴密地為主旨服務的結果。所以,要把材料取捨好,必須認真選擇、錘鍊材料,去求取材料本身及邏輯與文章主旨的一致性,這樣才能很好地圍繞主旨、表現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