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819觀後感

影片《我的1919》描寫本世紀國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1920xx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蕭克儉,為抗爭列強,為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你對於《我的1919》這部電影的感受是怎樣的?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我的1919觀後感,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1919觀後感篇1

今天天氣還蠻不錯的,老師讓我們觀看了《我的1919》後,我的心情充滿了憤怒。歷史上的1919就是近代史和現代史的轉折點,而電影[我的1919]卻是記錄了1920xx年那個時代所發生的事情。

回顧中國的歷史,我們總是看到了江山的滿目創傷,多少的英雄長眠地下,多少失去家園和兒女的中國人在哭泣。我的心情很沉重,總覺得中國那個時候的因果關係是:清的閉門鎖國和糜爛的王朝,腐敗的官僚,造成的民不聊生。人們的無知和社會的現實,讓中國的歷史上重重的落下了恥辱的痕跡。

[我的1919]是外交官顧維鈞的回憶錄,裡面記實了本世紀國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全權代表參加1920xx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肖克儉,為抗爭列強,為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肖克儉自焚的場面,我仿佛和大多數的人一般,看到了中國大地上燃起的熊熊烈火,在不斷的壯大,永不熄滅。列強們的逼迫,中國人卻是不屈。我們仍然要昂首,我們要向前看。山東的割據,讓我們看清楚了列強們的無恥,這也讓他們在以後的歷史中受到了懲罰。

我想到了弱國的悲哀,沒有在國際上占據地位,所以我們的土地就要受到列強們的割據,卻割給日本。這個噁心的民族。我們的一系列的內斗,已經是創傷累累,已經沒有辦法和他們鬥了。所以我們就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只有向上,別人才不會看不起你,只有向上,我們才不會帶著恥辱。只有向上,我們才能夠站在世界的頂峰。我們要迎頭向上,衝破前面的阻隔,衝破黑暗的束縛。黎明,永遠都是象徵!我們不要背負著亡國的恥辱。我們更不能讓那個充滿了幻想的民族凌駕於我們的頭上。我們應該努力。

我熱愛中國,這個祖國是我們的家庭,我們只有和睦相處,才能夠團結一心。我想為祖國獻出自己的一分子力量,雖然和螺絲釘一般,卻也是力量。全國的各個人們都獻出自己的力量呢。是否能夠推動這個社會。推動地球,那是我的幻想。而創造完美的社會,這是我的夢想。

我們都應該向前進。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那只能夠盲目的麻痹自己。死亡也解決不了問題,那只是懦弱的表現。創造,拿起手中的工作。因為我們在推動這個社會!

通過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中國人民赤誠的愛國之心,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它會永記在我們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更激勵我們發憤圖強,學習更多知識,長大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的1919觀後感篇2

這是一部含著血淚的影片,這也是一部含著血淚的歷史。

我用兩個小時去看完它,卻用了很久很久去體會這部影片帶給我的落寞。

《我的1919》,我的民族,我的國家!

一九一九年,這個多事之秋,一九一九年,這一年,有屈辱的巴黎和會,這一年,有無奈的外交妥協,這一年,也爆發了舉國震驚的五四愛國運動。這一年,勇敢的中國外交官在和會上奔走斡鏇,這一年,無畏的中國人民在巴黎走上街頭,灑著鮮血吶喊。

看一部電影,我看不懂它的拍攝技巧,也看不出演員的演技,我看的,只是這個電影講述的故事。我深刻地明白,當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被當成故事講給一代又一代的人聽時,那個故事,已經成為了一段歷史。《我的1919》就是這樣一個承載著歷史風塵的故事,厚重得令我窒息。

影片的開頭,是一個神情疲憊的中國男人,他坐在馬車上,沉思著。他是中國駐美公使,他也是代表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全權代表——顧維鈞。從美國趕往巴黎,他帶著收回山東的要求,帶著四萬萬同胞的希望,帶著國家的尊嚴。我無法揣度那個男人趕往巴黎時的心情,但我卻看見了那個男人臉上是深深的疲憊,我仿佛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了他心中的沉重。這一趟,他或許會帶著國家應的利益回去,也有可能至此成為民族的罪人。

我不懂在一九一九年,在那個積貧積弱的時代,怎樣才能拯救中國,但我知道,那時的人們,每一個國人都在為了拯救中國的理想而奮鬥著。有人在外交上忙的焦頭爛額,有的人在報刊上傳播著思想,有人在街道上高舉著旗幟反抗……但是,不管用哪一種方式,不管是機智如諸葛的顧維鈞,還是為著理想奮不顧身的肖克儉,亦或者是為愛遠涉異國的梅,在那樣一個時代,他們都不能將落後的中國徹底解放。

我不了解外交,但我卻知道,在外交上,每個人都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利益,為了利益,他們可以不管正義,也可以失去同情,為了利益,他們像叢林裡分食的老虎,忘記了承諾,也拋棄了曾經作為盟友的中國。

對於那些在和會上張牙舞爪的老虎們,我的印象不是很深,但有一個人,卻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不可淡忘的身影,他是威爾遜,一個帶著他的十四點來到和會,又帶著同意拋棄中國的不平等的意見離開巴黎的美國總統。他讓我漸漸明了,在面對國家利益時,有時候,個人信念、個人理想、個人情感、信任等等都不再重要。威爾遜被後世認為是理想主義典範,他曾說,我的國際聯盟的構想,應該作為全世界人類的有組織的道義力量發揮作用,無論在何時何地出現錯誤的行為和侵略的行徑,或者產生採取此類行為的企圖,它們都要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燈下。那么在巴黎,是什麼暴露在良知的探照燈下了呢?

面對背叛和拋棄,肖克儉跪在英美法的國旗面前,用熊熊燃燒的烈火將自己的信念彰顯,那是四萬萬同胞的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悲涼的輓歌,那更是在弱國無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卻不能收回本國應有的主權,列強將山東半島的主權送給了日本,像是贈送一個禮物般,他們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無視中國人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去責怪他們,落後、貧窮、軟弱,我們沒有責怪他們的資本,也沒有責怪他們的力量。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公平,還需自己爭取。

中國代表團團長陸征祥在得知中國的山東主權被日本搶奪之後,無奈地說:“我不知道我留在巴黎還能做什麼,我沒有勇氣去拒絕簽字,但是我的良心不允許我去簽字,不能成為民族的罪人。”

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的顧維鈞在離開的時候也流淚了,那個鐵血男兒的眼淚里有著屈辱和不甘,還有深深的無奈。有人說顧維鈞不理解普通民眾的心理,他指責民眾的魯莽,但民眾也不理解他的思想,外交是一個複雜的東西,

和會的簽字儀式上,顧維鈞痛心地對那些西方的強盜們說:“請你們記住,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重的一天。”

我們也不會忘記,一九一九年,有一場喪權辱國的巴黎和會和一張凡爾賽契約,一九一九年,有無數的英雄在反抗和救國的道路上留下了鮮血和生命,一九一九年,有一種思想在紮根萌芽,五四的鮮花即將開遍祖國的上上下下。

我們更不會遺忘,唯有強大,才能立足,公平是努力的結果,公平,也是強國的特權。

影片的最後,有這樣一句話,讓我難以忘懷:一九一九年,中國第一次向西方列強說不。

我的1919觀後感篇3

一九一九,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

一九一九,中國人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一九一九,有太多的中國人走向了絕望的邊緣,也有太多的中國人走出了抗議的第一步。

《我的一九一九》,苦難的一九一九;恥辱的一九一九;振奮人心的一九一九。因為中國最廣大的青年走向了抗爭奮鬥的道路,不論工人學生,不論貧窮富貴,不論民族地域,於是五?四成為他們不朽的豐碑。

當肖克儉跪在英美法的國旗面前,用熊熊烈火將自己燃燒的那一瞬,那是憤怒的火焰;那是四萬萬同胞的憤怒的火焰;那也是最深沉的悲歌;那更是在弱國無外交面前的悲痛。中國,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卻不能收回本國應有的主權,德國占領的山東半島在巴黎和會上劃分給了日本,中國的主權變成了列強的盤中餐,成為他們相互交易的砝碼,贈送的禮物,他們完全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人的憤怒。這一切只源於兩個字:貧弱。

一九一九,正是我國內憂外患的災難時期,國內軍閥混戰,各地擁兵自重相互爭戰,國外則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他們正在中國掠奪交通權,經濟財政權,進而提出了更為苛刻的領土主權要求,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在經濟、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上遠遠落後於西方大國。落後就要挨打,落後就要任人宰割。恥辱的歷史使我們悲憤,恥辱的歷史更應該使我們銘記責任、吸取教訓。

眼前依然難以忘懷的是他在烈火中的視死如歸,他堅毅的目光,似乎要告訴世界:中國人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人終有一天會洗刷今天的恥辱,沉睡的東亞之獅一定會站起來。恍惚間,淚水已經充滿了我的眼眶,一個人可以有太多的選擇,可以富足可以安逸,可是,是怎樣的一股力量,怎樣的一份堅毅使他遠離故土,使他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富足面前他選擇了漂泊,在安逸面前他選擇了冒險,在一己之愛面前他選擇了祖國之愛,這樣的胸懷這樣的氣魄,只因為他心中裝著祖國。

今天,世界正處於總體和平的大環境之下,但是各國之間的競爭並沒有因此而減弱,它以新的形式在新的領域,展開著更為激烈的鬥爭。經濟侵略、文化侵略也帶給了我們新的威脅。而我們是青年的一代,先輩的努力使我們有了安定舒適的生活,我們應該無愧於我們所享有的幸福和安定,生活的富足不應該使我們喪失鬥志和迷失最起碼的信仰。

畫家之責在於盡顯自然之美,歌者之責在於譜寫生命之音,青年之責在於壯祖國之強大。今年是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八周年,八十八年一晃而過,也許肖克儉的屍體已溶解在深厚的泥土中,也許他的屍骨正滋潤著一株幼苗,也許正如這株幼苗一樣,他的精神正感染和帶動著新的一代人。

還記的他留給自己妻子的那句話“梅,回祖國去吧,那裡正在燃燒!”我們這青年的一代,挺起我們的脊樑,抬起頭,將這樣的精神傳承。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吧,那裡正需要我們,那裡正期待著我們的燃燒。

影片《我的1919》深沉厚重,哲理精邃,充滿愛國主義思緒。影片以沉重的筆鋒,撥開歷史塵封,重現了1920xx年風雲激盪的巴黎和會。當時中國作為戰勝國,沒能收回權益,反而蒙受屈辱。中國外交官顧維鈞,憑著愛國良知和外交才能,頂住壓力,堅持公理,拒絕在和約上籤字。面對列強,公然說不,這在中國外交史上是第一次,而表現這段歷史的鴻篇巨製,在中國電影史上也是第一次。

88年過去了,憶昔思念,中國人雖歷經戰亂、飽受苦難,但始終堅持公理,自強不息。我們堅信:公理必勝。

巴黎和會的行徑,自然激起中國人民維護公理、愛國反霸的高度熱情。影片《我的1919》著力渲染甚至張揚的正是包括顧維鈞在內的所有中國愛國志士的這股激情。不過影片的精到之處,不是煽情式的強烈宣洩一種樸素甚至狹隘的民族情緒,而是冷靜地站在公理高度,運用藝術刻刀,看共性更看個性地勾勒出不同中國人愛國行為的不同軌跡,從而使情節更加合理,人物更加鮮活。

顧維鈞是位外交官,特定的身份,確定了他的愛國熱忱和機智才華必然要通過外交途徑才能充分體現和抒發。他見識廣、閱歷多、站得高、看得準,視野開闊、焦點集中。所以在外交鬥爭中才能有理有節、不卑不亢,堅持正義立場,又不失外交風度。影片中精彩的一筆,是那場在和會辯論會上的慷慨陳詞。他先以日本代表失落的一塊懷表為契機,對日本代表欲擒故縱,引蛇出洞。待日本代表發怒上套,然後根據事實真相,據理痛斥,後發制人。引得會場一片掌聲,使日本代表尷尬萬狀。影片這種頗具匠心的藝術手法,不禁令人吐氣揚眉,拍手稱快。且不論懷表細節是否屬實,但這篇演說卻非虛構。根據史料記載,1920xx年1月28日,顧維鈞在辯論會上即席發表的影響全世界的闡述中國立場的演說,被譽為“中國外交史上的一次經典的發言載入中國外交史冊”。而他頂住列強和本國政府的壓力,拒絕在和約上籤字,則被歷史學家譽為“中國近代外交史上畫下最光輝的句號”。毛澤東同志生前曾說:“我很敬佩顧維鈞先生的外交才華和為人。”

當然,影片中表現愛國主義最宏偉、最鮮明的抗爭軌跡,還是當時國內外千千萬萬憤怒、呼號的中國民眾。像在巴黎和警察搏鬥的中國人;像在北京“五四”運動中遊行集會的中國人……因劇情需要,影片雖淡化了他們的形象個性,卻張揚了他們的精神共性。

因為他們的行動軌跡表現了當時的中國人由受壓迫到反抗,由懵懂到覺醒。開始,美國首相喬治說顧維鈞是“一個真正剪掉辮子的中國人!”後來法國克里孟梭不得不驚呼:“是一群,一群剪掉辮子的中國人!”甚至當時在公理的感召下,連救助顧維鈞的法國姑娘讓娜和為了正義而向開槍的法國行刺者,也都進入了維護公理的抗爭行列。

巴黎和會結束了,棕紅色的漆封里,掩埋著死難者的屍骨,摻和著中國人的血淚,為列強們的分贓畫上了句號。影片沉重地向觀眾又暗示了一條歷史規律:弱國沒有外交,落後就要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