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貨幣》觀後感

貨幣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貨幣的發展延續到至今,接下來跟大家分享貨幣的紀錄影片觀後感,僅供參考!

紀錄片《貨幣》觀後感

近期觀看了《貨幣》這部紀錄片,使我了解到了貨幣對於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深刻影響。紀錄片講述的是由貨幣的起源,到貨幣的發展,貨幣的崛起,貨幣的災難和貨幣的未來。並對貨幣和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運行秩序之間的關係進行一次較為全面深入的梳理。其中第三集——“黃金命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黃金本身是一種商品,也是人類使用範圍最廣、歷史最長的貨幣。第三集中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人類幾千年的貨幣史中,試圖尋找一下問題的答案,黃金如何成為國際貨幣?又是如何被美元取代?而回歸金本位的爭論又是基於怎樣的世界貨幣環境?我們對黃金的探討,也是對財富的探討,對人性的探討。 從整個世界來看,世界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美國、非洲、遠東地區,傳統上來說,硬幣主要都是用金銀來鑄造的,之所以用金和銀是因為他們是價值很高的貴金屬。人們必須要找到一種價值很高的東西作為共同流通的方式。而金和銀的價值很高,而且便於攜帶,數量較少且穩定,在各國中都很受歡迎。於是開啟了其貨幣化的道路。牛頓為英國鑄幣廠廠長的時候,負責鑄造金和銀兩種貨幣。在決定金和銀兩種貨幣的價格的時候,他犯了一個錯誤,他把金的價格定高很多,而銀的價格卻過低,這樣導致了很多人到鑄幣廠去購買白銀然後賣往國外,然後再把黃金賣給鑄幣廠。隨著這一現象的持續發生,英國失去了很大一部分金屬銀儲備,面對白銀流失已經不可逆轉的局面,牛頓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提出不如徹底放棄白銀鑄幣,讓黃金成為唯一貨幣標準,於是誕生了世界貨幣史上重要的金本位制。英國的強大也帶動了世界貨幣體制向它靠攏。金本位制度將黃金推向貨幣之王的寶座。1920xx年一戰的爆發,英國鑄幣局停止將黃金作為一種貨幣的金屬。之後各參戰國都加緊了對黃金的控制,自由鑄造和自由兌換難以實現,金本位賴以生存的基礎被破壞。政府不得不印刷紙幣以維持戰爭經費。 以下是相關資料:

1920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英國被迫停止金本位

1920xx年 時任英國財政大臣的邱吉爾宣布英國重返金本位

1920xx年世界經濟出現大蕭條,為促進出口,各國再次放棄金本位。

1944年7月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 美元取代英鎊於黃金掛鈎

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 1971年8月15日在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下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美元放棄按固定官價兌換黃金。

不禁讓我想起那本書《貨幣戰爭》。誠然,貨幣也能引起戰爭的硝煙。 1820xx年爆發的美英戰爭,1920xx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39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73年的中東戰爭等真刀真槍,血肉橫飛的戰爭, 都與貨幣供應和貨幣危機有著直接關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這些戰爭都是貨幣戰爭。美英戰爭是為了第二合眾國銀行的貨幣發行權。一戰是為解決歐洲積重難返的財務問題。 而一戰和會強加給德國的龐大的戰爭賠款埋下了二戰的禍根。 1920xx年代德國的超級通貨膨脹以及金融寡頭們對納粹的扶持,為二戰的爆發做足了準備。70年代的中東戰爭更是寡頭們為了給美元解套而精心策劃出的石油危機。為了貨幣問題,而用貨幣來培育戰爭,挑起戰爭,可見當時貨幣的重要性!

眼光看向21世紀,貨幣問題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問題。自20xx年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政府都增加了鈔票的發行量,通貨膨脹問題持續發酵,政府可以不為人知的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使得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惡性通脹使得人們的收入和購買力下降,使居民的財富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會使得財富有一個重新的分配,造成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現象。面對通脹的問題,普通老百姓的選擇是相對保值的資產,如房子,黃金,耐用產品等。

以我國的現狀為例,近年來每一個老百姓都會有切身的感受,食品價格上漲,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水、電等生活必需品價格,也藉資源價格改革展開新一輪上調,物價上漲的速度遠遠快於百姓收入增加的速度,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的一路攀升,使得人民的實際收入出現了下跌現象。20xx年2月,“全國兩會民生系列調查”顯示:七成受訪居民認為20xx年通脹情況較高,低收入家庭面臨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壓力;47.4%的受訪居民認為20xx年通貨形勢將繼續惡化;為應對高通脹,35.4%的人已經在縮減開支。可見,在中國,通脹問題一直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

當今中國,正面臨不斷升值的人民幣,必須加強巨觀調控,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新興產業,把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引進股市,防止金融泡沫化。未來的貨幣格局,人民幣要成為世界最主要的貨幣需要漫長的過程。中國的政策占很大的優勢,國際上的政治地位也不斷上升,但中國經濟相對於已開發國家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應吸取日元推行國際化失敗的教訓,

做出正確的決策,保證人民幣穩定的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需要更多的智慧伴隨著經濟的發展。

貨幣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貨幣的歷史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地區向全國擴展、進而走向全球擴展。在中國和平崛起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在全球貨幣體系中謀求更加突出的地位,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和歷史使命。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推動金融改革,激發創新,使中國成為一個面向全球的開放的完善的金融市場。運用好貨幣的作用,把握經濟平衡,又好又快的促進中國經濟發展。

紀錄片《貨幣》觀後感

紀錄片《貨幣》觀後感(一二三集)這幾天觀看了紀錄片《貨幣》,該片以一種開放、通俗、生動的方式來解讀貨幣,目前暫時觀看了前三集,下面寫一下對每一集的一些感想。第一集《有價星球》主要介紹了貨幣在人類歷史長河中起到的關鍵而又複雜的作用。

一方面,貨幣釋放了人們對財富和價值的渴望和追求,並且幫助人們更容易地創造和積累財富。作為人類金融史上上最偉大的創新之一,最早以貝殼和珍珠形式出現的貨幣幫助人類逐步擺脫了以物易物的限制。自此,人類可以用比較簡單的方式在相對廣闊的地域裡進行交易,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可能與此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是人類第一次有了計量財富的一致標準。人們對於財富的追求和執著,終於找到了一個統一的載體,通過貨幣的積累得以實現。通過這一集,我們了解到,貨幣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貨幣融通了財貨的往來,讓市場交易變得更加便捷和低廉,市場交換的範圍不斷擴展,讓人們的合作更加緊密。

同時,貨幣又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分工深化,她將完整的勞動分割為細小的碎片,繼而又重新將這些碎片黏合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擴展著人類合作和創新的力量,人類選擇空間隨之愈加擴大,自由文明程度亦隨之不斷攀升。在隨後的幾千年間,貨幣的每一次飛躍和升級,都給人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重大的推動。貨幣的形式,從早期質地不一的珍珠和貝殼,逐步發展成為同質的金屬鑄幣,紙質貨幣,乃至現在更通行的信用貨幣。貨幣表面上變得越來越不具體,但其影響力和流動性其實是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就像紀錄片中所說的,貨幣在經由商品貨幣演進到符號化貨幣之後,也會由於人們對貨幣的濫用以及權力對貨幣的過度干預而引發通貨膨脹等金融危機。通貨膨脹尤其是惡性通貨膨脹給人類帶來了混雜不堪的社會無序和難以磨滅的身心創傷。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凱恩斯關於政府干預刺激經濟的思想形成體系,以及70年代初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世界主要國家政府更多運用貨幣政策以調節經濟運行、平緩經濟周期。擁有貨幣發行的權利機構懷抱著貨幣超發短期內不會引起過度通脹的美好願望,期望借貨幣之力維持國家經濟繁榮。但是貨幣超發的結果就是流動性泛濫,從而滋生資產泡沫,甚至引發金融危機,危機之後經濟需要多年調整才能回歸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