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四個晝夜電影觀後感3篇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周恩來四個晝夜電影觀後感3篇,希望大家喜歡。

周恩來四個晝夜電影觀後感1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是一部重大題材、農村題材電影。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遭遇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莊稼幾乎顆粒無收,國民經濟出現了嚴重困難為背景。1961年,周恩來乘專列來到革命老區河北邯鄲武安伯延考察調研,在四個晝夜與當地村里農民之間發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電影通過不同的人物性格、語言動作,將村民們的真誠、質樸,對國家和黨的熱愛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前兩天裡,公社主任郭鳳林本著為黨分憂的思想沒有說實話,並且採取了一系列的弄虛作假的行為。但是周明察秋毫,甩開幹部訪貧問苦,了解了實情,並向毛主席匯報了情況,經過研討,決定調整農村政策,取消公共大食堂。

影片刻畫了對人民的似水柔情。當看到社員為他準備的紅燒肉時,已經邁進屋子裡的一條腿又邁了出來。同樣是吃飯,在吃連弟奶的拽面時,腳卻毫不猶豫的踏進屋內。周關心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他得知張二廷獨自撫養四個孩子時,便和鄧大姐商量幫忙撫養一個孩子。點點滴滴,都彰顯著對人民的關心。

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深夜整理材料的情形。白天在外奔波一天,本來已經很勞累了,卻依然工作到深夜。一天晚上,竟在桌子上趴著睡了一夜。在給毛主席匯報情況時,打電話一直快到天亮。周的工作精神讓我為之動容,潸然淚下。

在影片中還讓我感動的是連弟奶。她為了讓周吃上自己親手做的拽面,不惜賣掉自己的壽棺。可見伯延老區人民對的熱愛之情。

周,我們的好,我們想念你,我們永遠懷念你!

周恩來四個晝夜電影觀後感2

昨天,單位組織看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對於這樣的主鏇律電影,實在不抱多大期望。。

電影大大超出了我的想像,好幾次,都忍不住擦眼淚。誰說主鏇律就不好看了,關鍵得看誰拍,怎么拍。電影講的是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時,周恩來到革命老區伯延考察調研,在四個白天黑夜裡和當地村民之間發生的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建國伊始,新中國遭遇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一邊是鞠躬盡瘁的好,一邊是樸實心誠的好村民。我想,這個電影主要還是給領導,給黨員幹部們看的,看看當年是怎么下基層調研的,不作秀不敷衍,實實在在為老百姓乾實事。

不過,我的感動並不是來自於此。歌功頌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攙著老太太,抱著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幹得多,這些在新聞聯播里天天都能看見,不算新鮮。倒是老百姓們的無私讓我感動。重病的汪老師腳腫的穿不上鞋,堅持給孩子們補課。八旬老太太寧願把自己的棺材板賣了,也得讓吃上碗自己扯的面。養了四個孩子的單親父親寧願再苦再累,也不願帶走最小的孩子。還有那些肚子餓的咕咕叫,卻千方百計告訴千萬別為這點事費心的老百姓們。他們的身體趴在泥里,如黃土一樣的卑微,心裡卻有堅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裡卻滿滿的。

在邯鄲伯延公社的四個晝夜,走街串巷,深入民眾的田間地頭,屋裡屋外,和老百姓吃在一起,打成一片,包含了多少對老百姓的深情厚愛,把招待自己的紅燒肉分給壯勞力吃,自己和百姓一起喝菜湯,吃窩頭。沒有高高在上,沒有發號施令,卻贏得了百姓最真摯的愛。即將回去時,連弟奶奶用自己的棺材換來一碗拽面,把當政者與老百姓之間愛和權利的平衡推向高潮。含淚吃了這碗拽面,私下卻安排工作人員把連弟奶的棺材送了回去。這碗面是老百姓對愛的最高回饋。

影片中走了,民眾哭了,那是真心的淚流,民眾此時此刻最有力量的東西就是向內的力量,向自己的內心發問,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這么依戀周?

影片看完了,忽然想起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以此來紀念人民的好,並借來自勉!

周恩來四個晝夜電影觀後感3

“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這是小製作、大題材的主鏇律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所展現出的獨特魅力。這部電影通過高遠的立意,細微的著墨,講述了1961年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病初癒的周恩來來到河北邯鄲伯延鎮,在不到100個小時的時間裡,夜以繼日走村入戶,深入進行調研的感人故事,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密切聯繫民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良作風。

這部電影宛如一面鏡子,又似一泓泉水,讓觀眾照亮自己,淨化心靈。它不僅詮釋了黨的宗旨,更給廣大黨員幹部上了生動的一課。在當前全黨正在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影片生動體現了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毛主席曾講過,“為民眾服務,就是處處要想到民眾,為民眾打算,把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反覆強調,我們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這在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得到了生動的詮釋。大雨之夜,周不顧疲憊虛弱的身體,帶著工作人員與民眾搶救地瓜苗;徹夜總結梳理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與毛主席通話匯報情況……這一個個鏡頭,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為人民服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領袖人物與普通百姓間零距離的接觸和坦誠的交流對話,是一種自覺置身於民眾之中、“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這也是這部影片所詮釋的主旨。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讓廣大黨員幹部傳承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撲下身子,從小事做起,真心解決民眾遇到的困難,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讓民眾生活更加幸福。

影片充分展現了我黨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求真務實,是中國共產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是我黨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作風。影片對周一步步揭開公社幹部“善意”的隱瞞,最終了解到當地民眾生活的真實情況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周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精神和作風不僅是該片的主基調,而且對今天的我們具有深刻的啟迪。周之所以能夠真正了解到人民民眾的實際情況,一是靠真心。周是抱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態度來到伯延鎮的,郭鳳林等同志因為怕給中央添“麻煩”而刻意隱瞞真相,並試圖催促周儘快回去的時候,周堅定地表示,他這次來,不了解到真實情況是絕不離開的。二是靠真情。周一進村看到樹上的葉子都光了,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因為心裡始終裝著對百姓的真情,觀察才會異常敏銳。當他看到村食堂有紅燒肉時,這種強烈的對比,已讓他察覺到情況的異常。三是靠真誠。當他發現村幹部和部分村民隱瞞真相時,並沒有高壓批評,而是真誠地與民眾交心,細緻地做思想工作,他語重心長地對民眾說:“朱老總從河南鄉下,劉少奇同志從湖南老家,鄧小平同志從順義縣……都分別給在上海調研的毛主席匯報了那裡的情況,只有我沒有辦法匯報啊!”正是周的肺腑之言打開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閘門,紛紛吐出了自己的心聲。

影片深刻詮釋了我黨與廣大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黨群關係是黨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於水的黨群關係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的堅實基礎。我們從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我們黨和廣大人民民眾的魚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樸和真摯。貫穿影片的主線是求真和“善意”謊言的矛盾衝突,而無論哪一方的主觀目的都是善意的、積極的。周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實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即便是郭鳳林等部分村民善意隱瞞真相,目的也是為了“不讓中央著急”,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這一矛盾衝突讓我心中始終涌動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影片中的周給出了答案:我們是人民的公僕,我們為了民眾,我們依靠民眾。民眾冷漠,離心離德,黨亡政失;民眾支持,同心同德,國強民盛。在當今時代,這份黨和民眾的固有真情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發揚光大,應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時刻把民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民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以身作則帶領民眾把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

影片全面呈現了我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傳統。勇於和善於開展認真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是增強黨的生機與活力的一大法寶。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是黨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的拓展和延伸。影片《周恩來的四個晝夜》通篇體現著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自省精神,觀後不僅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重大意義,也使我們通過回顧黨克服各種困難、改正自身失誤的過程,更加堅信黨的偉大。周來到伯延調研的初衷就是要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身就是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實踐。在具體過程中,有幾點格外讓人感動。一是態度的誠懇,令人感動。由於中央政策的偏差給民眾帶來的困難,周真誠道歉,“我是,老百姓的生活出了問題,就是我的責任啊!”二是聽取民眾呼聲的虛懷若谷,令人感動。當張二廷等民眾說出大食堂的種種弊端,說出村幹部作風的各種問題時,聽得何等嚴肅認真。就是村幹部,第一反應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糾正偏差的果斷,令人感動。當了解真相和民眾呼聲後,立即與毛主席通電話,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當再次回顧黨的這些優良傳統時,我們深刻體會到,發揚光大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何等的必要,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何等的重要!

指出,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確定的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民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正是通過發揮藝術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讓大家深刻地領悟到如何去“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決“四風”問題,去更好地實現為民務實清廉。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廣大黨員幹部只有踏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足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能讓我們的黨長盛不衰,才能讓我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真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