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半個喜劇》電影觀後感及影迷影評【精選5篇】

《半個喜劇》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三個自由浪漫的年輕人,過著各懷心思的人生,因為一次情感出軌,三人扭結成了一團“嬉笑怒罵”的亂麻。而關於觀看《半個喜劇》電影的觀後感以及影評,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半個喜劇》電影觀後感及影評【1】

20xx年比較特殊,國內外優秀的電影都帶著很沉重的氣質,尤其國內,幾乎就沒有正兒八經的喜劇電影出現,其實這對習慣看院線電影的觀眾,和院線電影類型片的品類而言,皆是一種缺失。

幸運的是,在20xx年即將結束的最後十幾天裡,看到了一部笑點密集,劇本紮實,能笑到流淚也戳心到痛哭的電影。細看宣傳海報:開心麻花出品,《驢得水》團隊原班人馬,後知後覺發現,這就是電影質量的最堅實的保證。

為什麼這部電影獨特,而電影片名又為什麼叫《半個喜劇》,另外半個喜劇又是什麼?我想通過這篇電影觀後感慢慢解答自己的疑惑,也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討這部超現實主義愛情喜劇電影所聚焦的當下年輕人生存現狀和關於選擇底線的問題。

記得有位在抖音做運營的朋友曾和我說:如果一個短視頻的前三秒沒有吸引到你,那么這個視頻基本上就是失敗的(更無爆款可能性)。如果《半個喜劇》成比例濃縮為一個短視頻的話,那電影的前10分鐘實在是太特么精彩了!在此提醒各位一定要認真的看前十分鐘,千萬不要刷手機!從劇本和故事角度,前十分鐘就通過各種環環相扣的誤會,將出場人物關係,角色性格特徵,以及之後發生的事埋下伏筆。剪輯節奏緊湊,一個喜劇的開頭能看的手腳出汗,跟著劇情一起著急也是幾乎從未有過的體驗。

由於電影開頭太複雜,不多寫了,主要是三言兩語也寫不明白,就稍帶著介紹下電影角色吧。

電影男主孫同(吳昱翰飾)生於小鎮,自小就背負著出人頭地的期待,努力考上北京的好大學讀到碩士畢業。他的母親一心望子成龍,動用一切能動用的關係和財力想把兒子安置在大城市,自小“聽媽媽的話”長大的孫同只要面對媽媽的強勢就敗下陣來,無力反抗。而母親一直認為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是“為他好”。只從這對母子關係中我們就可斷定,孫同已被母親牢牢吃死。

碩士畢業找工作期間,孫同大學同學同時也是他的好哥們多多(劉迅飾)出手幫孫同在老爸的公司安排了工作,並且解決了戶口。孫同和母親對多多及其一家都感恩戴德,孫同母親會時常提醒孫同,要維護好和多多的關係,也要努力維護好和公司領導的關係。

我家就是小城市,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地方越小,關係越複雜,屁大個事都要托托關係。孫同母親將這種小地方的市井小人物本色演繹的爐火純青(感謝趙海燕老師的精彩表演)就是這樣一位自以為為兒子未來做詳細規劃的母親,在接下來孫同所經歷的事情里,逐漸讓孫同窒息(編劇埋雷埋的非常準確且自然),我想會讓大多數有這樣母親的觀眾會有“這不就是我媽”的共鳴。

多多,大城市養尊處優的公子哥,對孫同很講義氣,但義氣之中卻是居高臨下的不對等兄弟情。結婚前還和若干女生保持著不清不楚的關係,諷刺的是,孫同多年前曾喜歡過多多未婚妻高璐,倆人雖然沒有在一起,但大家都是很好的朋友關係。孫同並不是不知道多多風流多情,平時玩玩就算了,臨結婚還這樣,孫同開始為高璐以後的幸福擔心,但他也深深清楚,這一點電影裡沒有明確交代,但我個人的分析是:高璐之所以沒有和孫同在一起,主要還是孫同自知硬體不行,沒勇氣追愛。

《半個喜劇》電影觀後感及影評【2】

沒有為了討好、迎合觀眾的下三路的低俗元素

也沒有用網路上的各種段子、雞湯來填塞、擴容。

電影裡都是活生生的任,說人話 做人事,可能就是你、我、她、他。

是啊!

又不是要到流落街頭 乞討為生

哪怕再被現實生活打壓

人的尊嚴不能丟 (對有些人來說甚至高於生命)

說遵從內心的真話 做真實的人

不卑恭屈膝 隨波逐流

如果我不是我——就是芸芸眾生中戴假著面具的一個,還有意思嗎?

你區別於別人就是因為你身上別人沒有的,也許是性格、脾氣、才華、興趣愛好

半部喜劇 半部正劇 均來源於生活

想想 因為你只活一輩子

任素汐也許一直在演自己 但她怎么演都讓人信服她就是這樣一個只說真話的人。

這就是演員的個人魅力帶來的吧

其他演的表演也都特別自然,感覺都在演自己

導演周申在映後見面會現場也說了,他挑選的演員也都是找符合、貼近角色本身氣質的,當然如果角色偏“反”,那就讓演員把自己身上好的一面掩藏起來,在電影中做減法。演員們用的都是體驗派的表演方法,所以特別真切自然。

讓人看完神清氣爽 ,而且,竟然特別解氣。

這是一部特別正氣的喜劇。

雖然我沒有在異鄉打拚、漂泊的,寄人籬下的相同經歷去感同深受,但看片的過程中,我竟然會特別理解、體會到這種感受,因為身邊有類似的、事例,鄭多多這樣仗著自己條件好,霸道、自私、花心的“渣男”、莫默這樣活得坦蕩、直爽而真實的女孩並不少見,還有孫同這樣一無所有,不得不活得畏首畏尾、壓抑、憋屈的,但是本質善良的、在異鄉打拚的年輕人,我會非常認可她在這部電影裡的種種表現,自我掙扎、糾結…非貼近真實,還有噸通的媽媽、鄭多多的未婚妻,哪怕醫院裡的那些群演(比如在一邊看熱鬧的病人)都各自出色,演出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演員們的表演得體、(毫不誇張、過火)的真切的表演讓觀眾信服。看的出,拍片之前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收集了很多來自日常生活的信息細節,把這些滲入到電影裡,成就了這部帶有現實意義的正氣的喜劇。

而做為喜劇必須生髮出的那些戲劇衝突也是安排得水到渠成、非常巧妙、自然而然,完全沒有為誇張而誇張,為製造噱頭而製造噱頭,絲毫沒有刻意、做作之感。開懷大笑都發自內心。

植入的宜家廣告非常自然而然,而且對劇情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毫不突兀、毫不造作,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植入廣告最沒有痕跡的電影,導演處理的非常好,也體現出導演的審美

這個班底非常默契、專業、成熟,是一個有水準的團隊。

《半個喜劇》電影觀後感及影評【3】

《半個喜劇》合格爆米花電影。想哈哈大笑一場的推薦去看。笑果不錯,點映場人丁稀少然前一大半時間廳內飄蕩著延綿不絕地吟笑......

一半喜劇一半現實。透過看似並不門當戶對實則兩人性格本質精神核心無比契合的一個北京大妞和一個小鎮青年鬼馬又夠狗血的愛情故事,展現的事現代社會都市青年的各種困境與迷茫,甚至是被迫麻木病態的生活。

部分情節甚至視覺處理過於跳脫甚至癲狂是開心麻花團隊話劇影視化的通病,基本原封不動搬到大銀幕,不知是有意為之抑或雞賊偷懶。有些情節話劇舞台可以電影化就會突兀失真。

人物性格設定人為化臉譜化嚴重,男二每天需要不同的對象交配?!女一相親對象只要看得過眼一言不合就上床?!為什麼白富美女二第六感失靈全程傻乎乎?!還有他們愛男二哪一點啊?!太過跳脫和狗血!人物行為缺乏足夠的心理依據。

成片效果還可以,前半部分沒完沒了的喜劇包袱功不可沒。後半部分進入正確的命題作文後亮點乏力,結局甚至圓滿得有點假。

任素汐,可能對於她的表演有些免疫,又或許她舞台感的台詞使得我感覺她的戲處理得如出一轍,完成得可以,沒有驚喜。

男二面部表情也略誇張,但演活了一個放蕩自私自負到有點噁心的渣男富二代。腐眼的我一度覺得他真正在乎的人是男一......這樣所有的詭異情節細節豁然通透了......

好過《夏洛特煩惱》後的開心麻花作品,但無論劇本立意、精神核心與成片效果和《驢得水》難以同日而語。

《半個喜劇》電影觀後感及影評【4】

開心麻花近年的電影質量參差不齊,好不容易出了《半個喜劇》這種還算能打的,值得誇耀一番。如果說《驢得水》是好故事卻沒拍好,那《半個喜劇》就是把非常一般的故事拍的挺不錯。有幾個用心的細節:

1.提前埋好陽台打電話信號更好的伏筆,讓女主在廚房接電話能聽卻不能說的橋段能圓過去,體現了劇本紮實,銜接得當,沒有想一出是一出。

2.前一個鏡頭是女主角在大街上扔刀,後一個鏡頭男主角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刀,同上,不過這裡更體現的是轉場銜接的流暢。

3.在配眼鏡段落里,二人隔著展示台對話,利用鏡子將男主身體配上女主的頭,女主身體配著男主的頭,這裡的鏡頭暗示兼顧了有趣和二者的情感表達。

4.男女主角第一次親吻前,二人畫面中間燃燒著一團火(煤氣灶),也是不錯的畫面暗示。

5.影片在不同情感段落採用了不同的配色,搞笑段落配色活潑,沉重段落配色凝重,運用色彩影響觀眾情緒做的不錯。

開心麻花的喜劇,有臭不可聞如《李茶的姑媽》者,也有回味無窮如《夏洛特煩惱》者。縱覽其全部影片,可以發現男女情感類永遠是他們的重頭戲,想討論點嚴肅問題,但是功力又不夠(驢得水),就縮了回來搞低俗喜劇(姑媽),從票房表現就知道這是一條死路。好在他們還在堅持探索,沒有止步不前,拍出了《半個喜劇》。這次在談情說愛之餘,探討了兩個更深入的話題——社會地位與現實道德。

男主角孫同為了工作和北京戶口,屈服於能賜予他這些東西的富二代渣男鄭多多,同時還要遷就他那打著“我這都是為你好”旗號的中國式道德綁架重量級選手媽媽。孫同的扮演者吳昱翰正如片尾梁翹柏所說:你還是寫歌吧,唱就算了。你還是好好當演員吧,當導演就算了。在電視劇里把演技磨出來的人,經受大螢幕考驗時總會帶點演電視劇的習慣,比如說台詞的功力遠遠好過運用身體方面的表演,吳昱翰在片中的表現正是如此,不是演的不好,而是不夠好。台詞到位了,動作也該跟上,不能全靠導演給你凹造型。

女主角莫默,身為北京人,不會圓滑,她認為錯的就是錯的,絕對不能為了得到好處去做錯的事情。可以說,她正是本片中站在道德制高點的人,但不代表她就是對的,這點後面探討。任素汐是年輕女演員中的一匹黑馬,在多部作品中演技都很贊,在這部里發揮有些失常,比如醉酒那段神情動作都不到位,不知道是不是沒放太多心思在這部戲的緣故。

男配鄭多多是個八爪臭章魚,腳踏N條船還遊刃有餘,可謂盡顯渣男本色。作為本片用於製造前二者矛盾的工具人,他的任務圓滿完成,缺少亮點戲份,也就沒太大發揮。演員我不認識,就眼神來說,可塑性很強,我覺得他演這部戲的時候比男主角還認真。

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最出彩的當屬孫同媽媽的演員趙海燕,她是鄉村愛情里走出來的,表演的角色又正好需要那股東北味道。所以她作為配角貢獻出了本片的最佳表演。

點評完人物,回到劇情深度。孫母裝暈進醫院那場戲裡,孫同在多重壓力之下對莫默有一句爆發:“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裡,你下到水坑裡看看就全都明白了!”莫默答:“我沒有生在天上,我也想過更好的生活。”

正是這段對話證明了整部電影有一定深度,不再是純粹的討論愛情那點破事,起碼它觸發了觀眾針對身份地位和現實道德進行思考。這幾年下鄉鎮搞扶貧工作,對生活在水坑裡的人深有感觸。天上和水坑是一對相對概念,如果我和北上廣深的富豪之家去比,我妥妥是在水坑裡暢遊。但和那些貧困戶一比,我又是在天上翱翔了。那我到底是活在天上還是水坑裡?電影所要討論的道德上的對錯,就離不開這對概念。

天上的人有相對更好的條件,免去了很多生活的壓力。比如莫默不懼行長,否決其讓人插隊辦事,不僅因為她為人正直,更因為她有一個良好的背景,讓她沒有後顧之憂。她的正直不是錯誤的,也不是正確的,只是她在自身條件的加持下讓她可以做出的選擇。換一個無權無勢無背景的三無銀行職員,為了道德上的正確去頂撞行長,即使道德獲勝了,三無人員的銀行生涯也走到頭了。我再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你被人逼著去殺人,你可以選擇不去,但是你會因此被殺,那你選擇什麼才是正確的?有人會說,當然是選擇反抗啊,如果你無法反抗呢?現實生活就是如此。

追求絕對的道德並非是一件正確的事情,物極必反,我們的生活是尋找平衡的過程。做人難,做好人更難,做好人是要有資格的,有條件反抗現實的人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如果你因為求做好人而失去一切,就如同選擇反抗而被殺,最多爭取到一個壯烈犧牲的烈士名號。

相親男似乎也持這個觀點,但他在影片中作為被嘲諷的對象,我和他的觀點其實是相當不同的。他認為可以為了好處去做壞事,而我認為不該追求絕對的道德,要選擇與自身條件相符的道德標準。比如,我搞扶貧工作,為貧困戶家裡提供一些幫助對我來說不算什麼,但讓貧困戶去為其他窮人做同樣的事就是強人所難。我能因此就批判貧困戶的道德水平低,或者因此抬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嗎?顯然不能,我是在我的背景範圍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沒能力像萬達集團一樣把貴州一整個縣的扶貧全給包了。天上和水坑裡的人,天上有鄭多多這樣的渣滓,也有莫默這樣的正義之人,水坑裡有孫同他媽這樣趨炎附勢的小人,也有做出正確選擇的孫同。在社會整體道德上二者比不出個高低來,因為只存在個人道德的高低。我們總喜歡討論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案例,並將其批判一番,大多都是以偏概全,道德標準是隨社會發展不斷浮動的。兩百年前,不裹腳不是好女子,現代社會誰還理那糟粕。

孫同最終選擇了莫默,失去工作和北京戶口都只是一時的,在莫默幫助下,這些都能回來。倘若孫同真的會因為選擇莫默失去一切,他還堅持要選莫默,我們又可以感嘆一句愛情真偉大,然後說,電影看看就好,可別當真。他可以這么選,那么社會的毒打也是真實的,只要他認為值得,那就沒事,作為個例,選擇完全自由。但倘若讓所有人都這么選,我們可就生活在烏托邦里了,你能想像你的同僚一個個為了談戀愛致工作於不顧嗎?天大地大,愛情最大。千萬別在人間建這種天堂,建在電影院裡就好。

如果想讓電影更有批判意義,可以選擇這樣結局:孫同鼻青臉腫,莫默過來對他安慰一番後,莫默的男朋友開著勞斯萊斯或者法拉利把莫默接走,留下孫同坐在酒店台階上哭泣。這樣比較符合題目“半個喜劇”,現在這個大團圓結局,都可以把題目改成“皆大歡喜”了。

《半個喜劇》電影觀後感及影評【5】

全片貫以強烈的戲劇衝突,從始至終毫無尿點。語言與音樂都很有趣。男女主在眼鏡店,鏡子裡互換的衣服的效果,暗示了兩個高度相和的人。戀愛時侯,翹班去音樂節的鏡頭閃回(新褲子是驚喜),無限貼近著戀愛中的突如其來和美好。快到不能被鏡頭所記載,一頭栽進去,美好得好像不是真的。

看完電影的我內心無比沉重,為什麼這么沉重呢?可能我的生命中從未出現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鳳凰男”,懦弱,無奈,亞歷山大 ,命運不公,對家人縱容。自由如我,總覺得一個人知道他討厭什麼,就是克服的開始。然而事實常不是這樣不是嗎,評論別人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說,這樣是對的,那樣是不對的,可是我們老是在屋檐下低頭,我們也會做自己都不想做的“不得已”的事情。就算你心裡預期很討厭,事到臨頭也經常會妥協是嗎?

也許電影讓我認識到這些,這使我很悲傷。男主在宜家門口對坦率真實的女主說,你沒有錯,你不要抱歉,是我的問題,我改。他知道什麼是對的不是嗎,也知道自己太懦弱了吧。可是後來在醫院的時候,面對地上打滾裝病的母親,他還是展現了男性暴力的、好面子的一面。我真的太失望了。當他說,你們這種人不明白。女主說,我不是生來就在天上,我也渴望好的生活。是啊,如有佳配,無此煩憂,更能幸福不是嗎,可是偏偏是那樣的二人相愛了。人們總是說“你有什麼必要呢?”“你圖什麼呢?”。很多時候沒有必要,沒有企圖,不指望對方改變自己的人生,不合適也會愛上。更多的人不合適也會相守。他們相守了又分離。想來人間真是蒼涼得很。克服不了自己的經歷所限制的思維,真是悲哀的很。

影片中最低谷的人一直在輪換。影片第一部分結束的時候,最慘的是任素汐飾演的女主,她被家人催婚安排相親,被欺騙了感情,又被剝奪了討回公道說出真相的權利,最終發現中學時期的記憶在別人眼裡也不過如此。

相親的那一場開始,我們的核心注意力轉移到男主身上,看到他如何走出勇敢的第一步,如何沉溺於人生中第一次戀愛,又是如何被不容被破壞。在這一節結束的時候,女主的“我不是生來就在天上,我也渴望好的生活。”,轉身離去的她占據了大部分鏡頭長度,看著十分高大,提醒著觀眾,儘管她經歷了很多不快,她依然堅守著自身的真實,她已經不是場上最慘的一個,而留在原地的男主,他那初次勇敢的火花,美好的愛情,對獨立人生的追求——卻幾乎徹底毀滅了。

觸底就會反彈。影片結束的時候最慘的人恰恰是影片開頭處最瀟灑的人——睡著昔日女神,控制著兄弟,桃花豐富,還有一個漂亮的未婚妻,工作婚戀社交都全然“順風順水”,為所欲為。在結尾他失去了他愛的一切人。

本片讓我失望之處在於,不似驢得水那樣——你感到悲劇不可避免,你可以理解每個人的處境和心理的反轉,每個人都要守護著什麼,當這份守護被破壞,他們都“不瘋魔不成活”;本片中有多個幾乎沒有反轉的人物,好的一直好(堅持到底),渣的一直渣(最後自食其果),反轉的只有男主一個,從懦弱到勇敢。看起來很勵志,細思之下終覺不過癮。開頭的巧合也全靠男主的狗性兄弟情誼在撐著,誤會的曲折程度堪比韓劇,劇情走向從開頭就暗示了。

不過一旦接受這種設定(男主懦弱依賴,媽媽市儈強勢,多多渣男有錢有勢)的話,後面的劇情倒是一氣呵成。有人說當你開始寫小說的時候,裡面的人物的性格一旦生成,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憑著這份戲劇衝突 ,你的筆就像不再是你的筆,而是由著人物在推動著。

主角的歌里唱道,如果我不是我,如果魚兒也能歌唱,如果數木也能飛翔,如果石頭也能綻放……魚兒要離開水,樹木要離開土壤,石頭要先粉身碎骨,太哀傷了。他們終究要拋棄既往依附的東西,才能活成自己。

願我們的人生劈風破浪,活成自己。人生很多時候都是《半個喜劇》,不破不立。

結婚是喜,悔婚是悲;保住工作是喜,心如死灰是悲;戀愛是喜,被阻撓心生嫌隙是悲;相親遇憨憨是悲,被英雄救美是喜;老同學渣自己是悲,遇到喜歡的音樂男孩是喜 。

就連結局二人又重歸舊好,男生錄cd的表現也不好不是嗎,這是個完美的happy ending嗎?實在值得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