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精選

《海上鋼琴師》主要講述了棄嬰丹尼·布德曼·TD萊蒙·1900在無師自通的情況下,僅憑聽到的鋼琴演奏音樂後就開始彈鋼琴,並成為才華矚目的鋼琴師的故事。小編整理了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精選,歡迎借鑑參考。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

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可是1900真的孤獨嗎?後來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為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註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可以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可以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可以在音樂里去旅行,可以尋覓到自己的愛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裡,人生是一場悲劇。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悲劇,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悲劇。“城市那么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擇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覆覆地聽1900幫助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像著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著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可以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鏇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衝浪。這裡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為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裡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擇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仿佛置身孤島,這時我那么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著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二

"hey kid, give us a tarantells."這幕一船客要求1900奏琴一曲.他答道,"And you ,show me how tarantells goes paish.

不能以此指摘人情的冷漠,可的確是在1900心上又劃了道寂寞的傷疤,他的單純就像遊走在琴鍵上的鏇律,給一批批暫局的行人共饗.音樂的縈繞下,人們都浸浴的欣喜的純粹的音符中,隨之徜徉隨之躍動.

然而時間的步伐卻不允許時人停歇,一但到達目的地,餘音未止,人去樓已空.

這樣一個對比,僅留下1900苦澀的笑,禁止了琴弦的顫動,這是他的寂寞.縱使寂寞,1900並未去尋找他那份沖蝕寂寞的快樂——上岸。這是為什麼呢?把寂寞卸在他身上的,正是岸上的人們,他們,“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where there is always summer",快樂並不在岸上,它只是欲望的一張封面,這個一顆單純的心,如若掉了世俗的泥淖,他不僅沒有快樂可言,連唯一的鋼琴天賦都要付之東流。

還有,他與那女孩邂逅時的心動,他一系列舉措想刻意接近那個女孩。一幕女孩迎面走來時,他正躊躇著打招呼的方式,二人以擦肩而過,這也是暗示著這份感情的羸弱,一個愛人,當沒有相遇,或者沒有相識時,都只是彼此的陌生人,一方的心意,於另一方是虛邈的,這點又是何等可悲,愛情方面,想要同分量的付出是永遠達不到的。

恩,這就是我的感悟。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三

海邊的細沙洴澼在湛藍的淺灘里,微風拂過海面,泛起世間最美的漣漪。無邊的光向四面聚攏,投射世間的美好。黃昏的海,晚霞與蔚藍釀就炫目的暈。那一抹光的猩紅,海底深處,恍惚中那是絢爛的聖地。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驀地想起《海上鋼琴師》中的一句話:你只要留神,就能從那些人眼中看見自由女神像,看見美國。或許在那一刻,美國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美國。就像在布達拉宮山腳下,聽著古老梵唱那鐘聲想起,從頭往下精神的肅穆。或許那就是聖地的意義。

不知道為何,這幾天難以入眠,耳畔總是響起流水的聲響。又或許是在睡夢的世界裡下起了雨。每一滴的雨倉促砸在我的眼前,我的耳畔。鼻子能嗅出那潔淨中淡淡的海腥味,感受那從天穹微弱的呼喚,血脈中來自蔚藍的亘古復鳴。那是海水聖潔的遺體,滌盪世間的黑暗。或許這個世界就是一艘大船,而我們乘著它,在茫茫大海之中泅渡,尋找人生的聖地。殊不知我們早已身處其中。

側耳聆聽的少年,化作萬千,溯游歲月的聖地。那一刻,心與精神同在,遁入無邊的浩渺。

人們從中誕生,海就是我們的母親。從胺基酸道蛋白質,從細胞到胚胎,從弱小到強大,我們從中一步步地走來。而她已矢志不移的心包容著我們,為我們孕育文明。人類同時也一步一步了解自己的母親。新航路的開闢,航海貿易的發展,我們進一步了解她,同時她也進一步地付出。當海上軍事的發展,一個又一個的強國拔地而起,那不也有她的功勞。當無邊的硝煙蔓延,一條又一條的破船流淌水面,她只能暗自神傷。

海洋的歷史就是一段人類的發展史。海洋與中華民族亦是不可分割的。我們擁有300萬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積,擁有者“四海”,擁有悠久的海洋歷史。在海上,我們既有過卓越的功勳,也有著屈辱的曾經,但我們相信長風大浪,任重道遠。

經久的回憶在腦海緩緩流淌。一切投入深不可測的海洋,聖潔覆蓋了一切。曾幾何時,我們忘卻了一切,以為離開了海。但海與天空一樣,包裹著我們孱弱的身軀,用溫暖的心為我們付出一切。我們其實並沒有離開海,血液是聖潔的分流,他與我們同在。

詹·耶·沃爾德曾言:日子像紙牌搭的房子崩塌了,我在海底醒來。是的,那是我們共同的聖地,永遠……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四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裡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斗琴,1900最後一曲仿佛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弦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煙。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台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托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裡,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裡,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電影1900觀後感五

在這個時光飛逝的歲月里,我有著一顆飄蕩的靈魂,我將人生看成一種漂流。然而很多時候,我總會發問自己,漂過歲月之河——家是什麼?

家是一隻船

看《海上鋼琴師》,名叫“1900”的主人翁對於這艘船的愛戀與不捨,就是一種對家的眷戀。

生於斯,長於斯,家賦予我們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這艘船同樣賦予他人生的全部價值和情感。對於1900——一個孤兒——他的全部世界就是這艘船,這裡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樂、悲傷、夢幻、激情。可以說他對於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個人來的都更深沉、更灼熱,這艘船載著他穿過漫長的歲月。

家是溫暖的港灣

家太平凡,每天對著的都是那一抹藍,不停地飄著。然而遠航的水手都知道,當海平線上出現港口朦朧的影子時,他們的心跳是歡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們需要冒險,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溫暖港灣。

他在船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彈奏美妙的樂曲,想到哪裡彈到哪裡。人們在他歡快的琴聲中度過一次次難忘的旅程,而他一如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熱情迎來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內心深處一直被溫暖包圍著。

片中最後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獨白,他說他不走,不是因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築讓他感到畏懼,而是因為他看不到世界的盡頭。是啊,鋼琴的鍵有始有終,船的甲板有始有終,他可以用有限的鍵盤奏出無限的樂曲,他可以駕馭這種“有限”,在這裡,他就是他。而這個世界呢,沒有開始,沒有結束。錯綜複雜的街道,星羅棋布的高樓大廈,有太多的路可以選擇,他沒有辦法去駕馭,駕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樂。他只能選擇自己可以選擇的、可以駕馭的方式生活,這種方式與世無爭,平靜自如,不受功名利祿的紛擾。如果一種生活方式,他無法駕馭,他寧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選擇了家。

家是永遠的岸

家是永遠的岸。作為一個普通人,或早或遲,都需要一個家。記得奧運會經典語錄里就有菲爾普斯獲獎之後的一句:“我要找媽媽!”媽媽就代表著一個家。不論成功與否,家都是倦鳥歸巢、落葉歸根的最佳場所。當船要被拆卸、炸毀的時候,他依舊沒有登上岸,他是屬於那裡的,那裡才是他的家,那裡有他魂牽夢縈的永遠的岸。他赤條條被人拋到了海上,就注定了他的家在那裡。油輪天地里的那份獨有的情感,讓他覺得無論外邊的世界多么紛擾,家,才是一個默默護佑著自己也銘記著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情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