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仙女觀後感3篇

芭蕾舞劇仙女觀後感1

之前不知道《仙女》有怎樣的內容,看了第一幕在農莊,沒太明白,中場休息出去看了劇情介紹才知,劇情很簡單,也意外,怎么也不會想,仙女可以算是“第三者”,詹姆斯愛上仙女非人間的美,最後落得雙雙喪命,當然不僅僅說一個這樣的情節,人性中就是有很多說不清的東西,可能沒有什麼規定是應該不應該。

這是我第一次看芭蕾舞,很不錯的感受,舞蹈真是美好的東西,芭蕾舞更是,God給人這么好的恩賜,把人的喜樂、悲傷、孤獨、盼望、爭執、愛內心感受都很完美融入舞蹈,她們輕盈的像小鳥,跳動著給我們帶來美好的藝術。

當然還想說,東方人的體格不同與歐美人,稍顯單薄了一些。當然跳的已經很好了。

芭蕾舞劇仙女觀後感2

看浪漫芭蕾舞劇仙女的仙凡關係,本身就是複雜的男女情愛關係.把文學作品或者藝術作品在生活中加以理智的成分去討論,似乎多有不當.但是呈現的結果和過程確實是值得去回想.

仙女的版本看的不多也許就沒有完全看完.仙女的劇情背景定位在一個男子即將和一個女子結婚的前夕.仙女在他沉睡的時候來到了他的夢中這可以說是一個男人婚前對即將跨入婚姻的的一種心理上的不滿和未知的幻想.所以也許會自己臆造這樣一個天仙般的美女降臨其身.

仙女的獨舞的出現和仙女的消失,基本上是按照男主人公的想像進行.仙女在這個角色里是主動的關係.而男主人公則是被動的被挑逗者的關係.基於背後的情節,仙女在這個出場和動作的設計是有第三者的嫌疑.

不知道仙女的角色是站在立足於凡人之上的仙的高處.還是就是第三者的位置.顯然是模糊的.因為仙女的死在於她的欲望.在於和男主人公長相廝守的欲望.說白了是婚姻.不管是婚姻還是只是 情愛.愛了就是要付出.愛了就是要受折磨,不管是人是仙.欲望是一切的源泉.當她披上象徵所謂恆久的給巫婆上了符咒的白色紗巾的時候,她是一隻失去翅膀的普通人.那個是時代的語言似乎在說,不管一個女人在婚前是如此的耀眼奪目,一旦進入婚姻.或者是做為一個第三者,一旦有可婚姻的念頭或者是超越範疇本身的念頭,結果都是不好的.芭蕾舞劇很多的時候有著說教的意味.像是這一段,也許就需要去揣摩.當然作為欣賞的角度,也就只是一個劇而已.浪漫.且美.

如果於生活於現實相聯繫的看藝術作品一個字累.看某個東西的時候我門就只能把他限定於某個視覺範圍內去觀看去欣賞去評判.

最近色戒很火.看這個東西是把他放在在性,情色角度上看,還是放在對於張愛玲作品去闡釋創造看,還是把它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看,迷糊的時候,總會把這個角度抽一絲那個角度抽一絲,另外一個角度抽一絲的看.著實的累字一個,而且每個地方都不可能看透.所以討論沒有絲毫價值.

如果作為悲劇的角度看,站在仙女不的角度上看,仙女的下場很慘是悲劇,.但是如果在舞劇的1幕中,主動勾引或者是為了自己的愛情主動追求一個即將結婚的男人,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看,站在未婚妻的角度上看.仙女是否是個悲劇?不管是仙女還是未婚妻,都是男主人公的男權產物.這樣的結局和馮小剛電影<一聲嘆息>一樣.男人的悲哀.最後的結局.兩手空空.似乎也是有說教色彩.是浪漫還是悲劇?!僅能用一個簡單的面概括之否?!

在關注男女主人公的角色的時候,由於呈現的面,似乎作為觀者更多的希望男主人公能夠實現他的浪漫.和仙女成雙成對.如果說<仙女>是悲劇的定義的話,那么觀眾是站在男主人公的角度出發.這只是一個個人的羅曼蒂克,浪漫的夢想的破滅.作為個人的"我"男主人公的喜怒哀樂的舞台為主線出現.這是個個人主觀上的悲劇.男子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即使在他對兩個女人的時候有著很多不同質感的動作的設計和啞劇的手勢.最後的結論此男立場不夠堅定.年輕人的心態.年輕也有著經歷各種狀況的資本.也只是個人成長的過程一場春夢罷了.於他而言.

站在女性未婚妻的角度上看,被花花腸子的愛幻想的男子在婚禮上拋棄.在這看來是個悲劇.是一個夢的破滅.結婚如此浪漫的,一個女人一生中如此重要的事情.就這樣被一個被一個看不見的仙女擊敗了.呵呵...在男主任公和仙女在愛的時候,基本上沒有想過對於這樣的事情對於未婚妻會是個悲劇.至於喜劇,就是尾聲部分和暗戀他的男子的婚慶.

無法界定一個人的好與壞,因為他們都只是一個角色而已,都在這個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了結自己浪漫的情懷.特別是對於一個藝術創作,更加無法用社會道德觀,人生觀去衡量.更加無法去闡釋什麼.只能說它也只是一面鏡子,一個面而已.

在男女情愛關係中,是悲是喜,無法從中結論型的判斷.悲喜伴隨著人生的整個過程.在整個人生過程中享受這樣的過程.沒有任何好壞的界定.

芭蕾舞劇仙女觀後感3

《仙女們》沒有傳統舞劇那樣的故事情節,只運用舞蹈和音樂描繪了密林深處的水池邊,一群飄忽不停的空氣精靈圍繞著沉思默想的浪漫詩人跳舞的情景。

幕啟。

舞台上是夜晚的森林。陰暗的寺院廢墟殘留在台的右方,另一邊是藍白色月光映照著的樹叢及林間小徑。一群可愛的白衣女郎排成美麗的隊形,凝成動人的造型。台中央一男三女—年輕詩人和一群幻想中的輕盈的空氣精靈——仙女。青年穿著黑色的緊身背心,雙手扶著A,B仙女的腰部,第三位仙女 C 手掌著頭橫躺在青年跟前。A,B仙女的手搭在詩人的肩上,頭偎依在他的胸前,女演員們穿著傳統的白舞裙,裙子的下襟飄拂在膝蓋與腳踝之間。她們頭上繫著小白花組成的髮帶,胸前也配著小花;背上插著銀光閃亮的小翅膀,顯得超凡脫俗,一派“仙氣”。

音樂開始,原來是小圓圈隊形的仙女們一組組慢慢地做“腳尖碎步”動作向前移動,她們的雙臂或交叉在胸前,或作“呼吸”似的起伏,猶如飄浮的白雲,又如滾滾的白浪,還會使人想起冬日之夜的月光下,風吹雪片向四處打鏇的你迷人場景。中段是A仙女和詩人及B仙女與眾仙女們交替舞蹈的場面;B仙女仿佛在向大家呼喚:“春天即將到來”!

A 仙女和著一支文雅、歡樂的華爾茲跳起舞蹈,音樂的歡快情緒是美妙的,又是含蓄的。

B 仙女的舞蹈不求柔和,比較剛勁,開朗、自由。隨著音樂的感覺剛中見柔,歡快奔放而又有所克制。

C 仙女的舞蹈 步伐優雅,姿態甜美,動作精美纖細。

詩人的舞蹈 舞姿飄灑,風度俊逸。

詩人托舉著仙女,好像毫不費力氣,身輕如燕。詩人放下她以後,雙人舞開始,隨著音樂的聲勢漸增她毫不遲疑地急速飛舞,好像受到了音樂和月夜的激勵,要聽憑自己化作一股輕風似的。雙人舞結束,仙女們在月光的腳燈處隨著富有彈性的音樂節奏,跳的姿態、排的隊形,都最大限度地傳達著欣喜之情,音樂舞蹈達到了高潮。這種情緒和氣氛與開場時的沉思、憂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最後,樂曲逐漸結束,詩人、仙女們都一一回到了開始:森林、小徑、月光,以及在它們之間舞蹈的空氣中的精靈。所有的一切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一個消逝了的美麗的夢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