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一部與鋼琴有關的電影是如此狠狠地撞擊著我們的心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供大家參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篇1

用了三天的時間,慢慢地靜靜地看《海上鋼琴師》。

不斷地回放,不斷地思索。

在思想的過程中,悲哀的是:鋪墊、襯托、人物形象特點、人物之間的關係、環境、結構、主題這些詞像小丑一樣地在我的腦海里跳蕩亂舞,我為自己的固化思維噁心。

1900是個象徵,是希望?是夢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獨?是決絕?是堅守?……文學作品鼓勵“合理誤讀”,從文藝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被允許的。在一定範圍內,允許讀者有自己的思考,讓讀者發揮創造性和想像力,將他們的想法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解構與再創造。或者,這也叫多元解讀,或者,這就是《海上鋼琴師》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個人都從它那裡讀出了一些什麼。

我喜歡1900一臉的清澈,喜歡他沉迷的樣子,喜歡他靜靜地用音樂和心與自己對話。喜歡他說的話。他說:“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並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可是走過跳板之後,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於船,長於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範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裡。你屬於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篇2

一個人,沒有父母,沒有名字,沒有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檔案。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後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多數人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知道琴聲的另一邊是誰。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弦。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蹟。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麼,總會還給你些什麼,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國小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賦。”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至今為止,我們可以十分確定我們都還不是天才!我們沒有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賦,但很慶幸的是我們有一個健全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並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鬆應對!”他喜歡做他能輕鬆應對的事,他覺得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無法應對,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步伐,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時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人生因嘗試而更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有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能用自己的琴音點亮別人的世界。如果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也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世界。

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帶著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我們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於這個紙醉金迷物慾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為了什麼而活,我們怎么活,又是什麼支撐著自己,我們是否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於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很遺憾,但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於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我們取捨有道,則常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篇3

我猶記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覆回放1900留給他朋友的最後話語,然後一字一句地用黑筆摘抄在白紙上。

多年之後,那張從路邊攤上淘來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過程中遺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遠走他鄉。但是一直不曾忘記,1900最後留下的話語,眼神,是那樣堅毅,孤獨,而溫柔。始終會在心底出沒,帶來聲息。

為什麼不想離開大海呢。因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鍵盤,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因為這樣嗎。

學習,工作,為人父母,然後老去,聽來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卻還是那樣長。

因而在漸行漸遠的曾經,心中有強烈的無處排解的情愫和孤獨的那時,我也曾在高樓上凝視遙遠的地面,想像自己縱身一跳,人生的樂章戛然而止。

然而終究不可能成為1900,因為我們的人生道路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養。他只有水手給予的名字,一個年代,1900。他面對鋼琴,無師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和掌聲。他也開始愛,愛一個女孩,靜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測他是否會為了她而下船面對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後選擇的卻仍是他的鋼琴,他的大海。他說,鋼琴只有88個鍵,但是外面的世界,卻是有著無數黑白鍵的巨大鋼琴。他無法駕馭。

後來我漸漸明白,1900代表著一種理想,代表著這個塵世中的多數人,注定不會付諸行動,卻會始終心懷嚮往的理想。矗立在那裡,自由,決絕,而悲傷。

我們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這個世界的意義在於“傳承”。就像一個遊戲,每個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獲得的任務,卻是如何使這個遊戲永遠存在。贍養父母,繁衍後代,諸多必須背負的責任令前行顯得緩慢而艱難。然而我們的人生對於整個遊戲而言,存在的時間或許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暫,這個遊戲的運行時間才會越長,才有可能,“永不結束”。

這樣一想會不會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奮鬥的一生,其實不過一粒微塵,輕得仿佛隨時都會消失。

然而在閉上眼的那一瞬還會不會含笑著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帶領他們的孩子在綠草地上放起風箏;會不會含笑著想起,自己曾擁有良人在側,從此不再無枝可依;會不會含笑著想起更久遠的從前,父母曾令你無憂無慮,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緒,或許唯有感慨地大笑出聲,無奈地搖搖頭,道一句,那時真小。

會不會想起那些溫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經的付出與所得,帶著回望的滄桑,感懷,和嶄新的希望。

我們為什麼不會像1900一樣,選擇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這樣壯烈,卻獲得永生的自由?

因為,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這個“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見它的混亂,卻因為某一瞬間體驗到的那些溫情,那些無以倫比的美好,而心甘情願地忍受著它所給予的傷害,努力彈奏出最華美的人生樂章。

我們或許從來都不是天才,但是我們至少能做到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但內心深處,終究會一直記得,這一生所做的種種妥協,不過是為了在這個微塵世界,在這架上帝給予的鋼琴上,創作出獨屬於自己的鏇律與琴音。

那么親愛的,我是不是忘了告訴你,

從心生這個夢想的這一刻開始,

你就已經成為了最好的鋼琴手。

請一定要,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