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一大案觀後感精選心得體會

《第一大案》在順應反腐倡廉的大勢之下鉤沉史事,通過對新中國第一貪腐大案――劉青山、張子善案的藝術再現。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電影第一大案觀後感,歡迎大家參考!

電影第一大案觀後感篇1

看《第一大案》之前,我和很多人的想法一樣:我一個工薪階層的平頭小百姓,“貪腐”二字,距我十萬八千里呀!可隨著大銀幕上革命功臣劉青山從再不吃“硌牙的窩頭”開始,一步一步滑向了貪腐的深淵,再難回頭。思細恐極。

設身處地來想,如果你在那種情況下,會不會也堅守不住原則的底線?放眼各行各業的所有人,哪怕只是一個小公務員,從“吃請”一頓大魚大肉開始,從一次違心的話語開始,可能就會慢慢偏離正確的人生航向……君不見,社會上也出現諸多新時期的“劉張案”:為了巨額利益為贗品做鑑定的文物專家,暴雨來臨經不起一次洪峰的“豆腐渣”工程,甚至違背良心注射各種添加劑防腐劑的、送往“下一代”嘴裡的食品……每一行、每一業、每個人,其實都面臨著“貪腐”的考驗。

如果,影片中“那一類”人是你,是你身邊的他,是你的親人和朋友,你會怎么做?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看完《第一大案》,浮躁的心變得格外沉重。堅硬如鐵,也會在潮濕的水汽、在陰暗的雨露下變得銹跡斑斑,何況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第一大案》,為自己,為所有的人,敲響了警鐘!

電影第一大案觀後感篇2

觀看了反腐倡廉電影巨製《第一大案》,被這部主鏇律電影的講述方式深深打動。正如飾演劉青山的演員郭廣平所說,《第一大案》不是一部程式化、說教式的作品,而是從故事出發,從人性上出發,去做一部真正的電影作品。

從講述方式看,這部電影是創新的。過去一些主鏇律電影往往給人以刻板、教條的固有觀感,所以在年輕觀眾群體中不太受歡迎,但這部《第一大案》卻去除了固化的條框模式,從劉青山個人的成長角度出發,塑造了一個多面、立體的人物,讓觀者重新去認識他、感悟他,並從他最後的淪落結局中體會到,法理大於情理,法律高於功績。

從普通影迷的角度看,這部電影是有口碑有市場的。首先,細節描述非常到位,比如對劉青山的描寫,穿皮草大衣、住別墅、用名廚、廚師的一句無心評價……很好地佐證他在享樂主義的路上越走越遠。其次,片中大量的事實披露,在主鏇律電影中也是不多見的,對年輕人了解那個特殊年代有很大幫助。最後,電影節奏快,元素多樣,既有兄弟情深,又有家國情懷,既突出了主題——打擊腐敗,警示後人,又加入了很多敵特爭鬥、情感角力等劇情衝突。

電影第一大案觀後感篇3

電影《第一大案》是以新中國反腐第一大案——劉青山、張子善案偵辦始末為藍本,講述1951年,陳懷邦(鄭昊飾)在反特行動中,挖出了地委書記劉青山(郭廣平飾)的驚天秘密,昔日戰鬥英雄成為巨貪,陳懷邦並沒有因舊時情誼而放棄內心所追求的正義,而是選擇了忠誠於黨紀國法,忠誠於人民,終將其送上了人民審判台的故事。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在致辭中說:“《第一大案》懷著還原歷史的嚴謹態度,有機融入了電影的敘述技巧,增強了影片的觀賞性,主題明晰、敘事流暢、人物塑造豐滿,是同類題材創作中比較有深度和有特色的藝術實踐。希望各界能支持這部質量很高的廉政警示教育電影《第一大案》的發行和宣傳,讓更多的觀眾能夠看到這部影片,受到觸動和教育。”

據了解,影片取材自真實的歷史事件,主創人員在創作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使影片中每一個細節都是對歷史的真實還原,將歷史性、現實性與藝術性完美的統一起來,在全黨上下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反腐倡廉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第一大案》的上映無疑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談及影片創作初衷,導演沈悅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部反腐影片,引發觀眾來自內心世界的思考,警示黨員幹部要廉潔奉公,恪盡職守。”

反腐倡廉題材引關注 三代演員傾力加盟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十分強大,從30後的表演藝術家陶玉玲到60後的侯勇、邢岷山,從70後的郭廣平再到90後的年輕演員,反映了社會各界對國家反腐工作的高度關注。特別客串演出的陶玉玲表示:“演員有大小,角色無大小。我很榮幸能出演這部電影,哪怕只有一個鏡頭,也要像一部戲那樣嚴肅對待。”

首映禮現場,參與活動的人員一起緬懷了剛剛過世的影片藝術總監邵鈞林先生,主演郭廣平說,“相信這部電影的上映,能告慰邵老師的在天之靈。”主演鄭昊認為,《第一大案》作為獻禮建黨95周年的主鏇律影片,刷新了人們對過去“喊口號”式主鏇律影片的看法,“電影寓教於樂,不僅適合黨員來一次精神洗禮,對普通觀眾而言,也能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加以監督、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