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200字兩篇

《一個都不能少》,影片中的魏敏之,一個只有國中文化,卻懂得用她單薄的力量守護著孩子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200字兩篇,希望大家喜歡。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200字1

星期五下午第二堂課,我么全班到五樓去看了一個電影,電影的名字叫:《一個都不能少》。

這個電影的影子是:水泉國小的高老師的母親生病了,高老師要回家探望自己的母親。校長給高老師找了一個臨時代課老師:年僅13歲的魏敏芝。高老師臨走時說:“班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她們班的一個學生因為跑的很快,所以被省里的學校錄取了。她們班的張惠科家裡爸爸去世的早,媽媽又生病了,再加上欠人家了幾千塊錢,所以到省里打工。魏老師就帶著全班同學去搬磚頭,到了最後因為錢沒有夠數所以不能坐車。所以,魏敏芝只好走到省里。最後,魏敏芝通過電視終於找到了張惠科。

農村裡的國小是多么的貧苦,可是卻充滿著愛。

一個都不能少電影觀後感200字2

今天下午,我看了一部十分令人感動的鄉村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看完後令我獲益匪淺。

劇中講的是水泉鄉水泉國小高老師的母親病了,他要回家探望,於是便請了一位年僅13歲的魏敏芝做代課老師。高老師臨走前再三叮囑魏敏芝班裡的學生一個都不能少。可是不久,張慧科因家裡窮去城裡打工。魏敏芝就千里迢迢來城裡找張慧科。最後在電視台台長的幫助下她終於找到了張慧科。

水泉國小的教室那么破舊,文具那么少,學生的家境又那么貧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舊,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貧寒,他們仍然堅持學習。我們現在的環境不知比他們好多少倍,所以我們應該更加努力的學習。

推薦: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

已記不清是第幾次看《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每一次都有一種莫名的震撼。今天,當我百無聊賴的打開電腦,輕輕的點擊著滑鼠,這部影片,又再一次印入眼帘,我感到心裡一陣陣的酸痛,在今天這個表面奢華的社會,誰又知道,有多少悲劇在一次次的發生呢?又有誰知道,有多少些孩子在承受著巨大的無奈。

"畢節事件”過去了一段時間,帶給我們到底是怎樣的啟示,很多人,特別是我們老師,或許,他們壓根就沒有好好反思過。在今天這個極盡奢華的物質社會,竟有這般令人難以接受的現實。

如果不是媒體的曝光,很多發生了的事就真的永遠停在那裡,我們根本無從知曉,而偌大的社會,又有多少的悲劇為世人所無知?靠媒體來揭露陰暗,來主持正義的時代,我們不禁要問,人心的天平在哪兒?人性的良知都去了哪裡呢?我們是否都習慣了麻木?看著今日教育之現狀,看著我們今天條件下竟還有如此令人髮指的事情發生,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一個都不能少》,影片中的魏敏之,一個只有國中文化,卻懂得用她單薄的力量守護著孩子們,而我們中的老師們,領著國家的工資卻都在做什麼?我不否認個別教師盡心盡力,可我們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盡職盡責?恐怕我們自己都害羞啊!

這幾年的鄉村教學工作,讓我有機會見證了織金教育糟糕的一面,有幸在城關最差的化垮國小一呆就是四年,這段灰暗的”革命”生涯,讓我難以啟齒,我在這無組織無紀律無上進的環境中完成了——退化。這些以醜為美的團體,能將一個完整的人變得一無是處,這裡是邪惡軸心,個個都是猛將,但卻毫無用處,都是廢才。

現實的差距總是太大,看著影片,不禁黯然淚下,記得當年立志到邊遠的地區從事教育,希望通過一己之力改變孩子們的命運,讓他們有朝一日藉助知識的翅膀飛向更加廣闊的藍天,而今,我感覺到我們教育生態是多么的脆弱,我們很多的老師已經不喜歡他們職業,不願意把精力奉獻在這個三尺的講台,他們選擇了麻木,他們對眼前的事端熟視無睹,橫眉冷對,這就難怪織金的教育如此落後了。

《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就會產生無窮的後患,她/他也許是一個傑出的人才,我們卻在搖籃中,在萌芽的狀態扼殺了,我們在孩子們成長的時候不加以輔助、扶正,孩子們又如何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未來?很多的老師,因為孩子成績不好不想接受他,因為孩子這樣那樣的毛病不喜歡他,怕會影響績效考核,這種自私和偏見會深深的影響一代人,或者說人的一生,你負責不起!看影片故事,剖析社會人生,我們從影片中得到什麼,也許,是良心的覺醒,是對未來的深思。

還清楚記得,20xx年陳老師特意安排我們觀看了《一個都不能少》,很多年後,我才明白老師的深意,回想高中那段日子,那是我人生中最難以忘懷的,臨近畢業,很多同學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他希望我們都能成才啊,現在看來,陳老師的一番苦心看到回報,我們一百多人,都考上本科,畢業後,大家都在國家單位服務,有的甚至特別出色。

20xx年,在我即將離開我就讀四年的大學的時候,我們的教授又一次讓我們觀看了這部電影,老師希望我們能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的做事,他常對我們說,你們是貴州省第二屆國小教育最正規的專業教師,你們的科研能力,教學工作能力,都將會成為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這一次,我可能讓導師失望了。

來織金工作了四年,就好像做了一個很長的惡夢,我時常在夢裡掙扎,醒後又不得不回到現實的火坑中, 前幾天和一個老鄉聊天,他是我們天柱第二批被派往支援畢節地區知識青年,曾擔任織金縣人民醫院的院長,這些年退休後還不忘發揮革命的餘熱,目前還在縣保健站支持醫療工作。據他所說,自20世紀50、60年代我們天柱派了幾十批知識青年來支援畢節地區建設,當年有人曾到織金教育局擔任局長一職,談到當前織金所取得的成就,老人們流露出當年支邊工作的艱辛。當前我們的社會在全面的進步,教育擔當著為社會輸出優秀人才的重大任務,我們教師不正視社會發展的巨觀現實,企圖逃避,後果將是面臨淘汰。織金的教育還需要很大的提高才符合經濟發展的現實,織金人不主動擔當重任,不去改變家鄉落後的面貌,只是一味的沉默、逃避,你們對不起自己的家鄉,對不起父老鄉親,對不起自己的良心,更對不起手中的飯碗!

這便是看了《一個都不能少》這部電影后想到的,真希望老師們都積極的行動起來,將熱血青春豪灑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用自己的綿薄之力慢慢的改變我們的教育,使之一步一步走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