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之後的高中作文

歷史的車輪總是在不停地向前運動,不會停下也不能停下。我們只能在被碾過之後的土地上,在已經習慣之後去判斷自己的得與失。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習慣之後的高中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習慣之後的高中作文一:

習慣了特權主義,就無視了平等的號召;習慣了欺上媚下,就捨棄了心中的堅守;習慣了做一隻快樂的豬,就再也無法成為痛苦的人。習慣之後,到底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頓悟,還是被自認為“成熟”的世俗漸漸磨平了稜角?

如果有一天讓你心動的再也感動不了你,讓你憤怒的再也激怒不了你,讓你悲傷的再也不使你落淚。你便知道,習慣之後,究竟是什麼。捨棄習慣,迫在眉睫。

習慣之後,是急流勇退。曾經怒馬鮮衣摺扇,老來白髮垂淚愁長。白居易也曾慷慨放言:“一曲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而當他從江州歸來位極太子少傅,卻黯然退場,自請辭官。如果說黃州成就了蘇軾,那江州無疑埋葬了白居易。他習慣了朝臣結黨,宦官營私,自覺無力改變,選擇了急流勇退。歷史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這樣的人或許是痛苦的,卻稱不上高尚。“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可真正到了牆倒人散之時,總有那樣的英雄立於危牆之下。習慣之後,不過是給自己修建墳墓,心甘情願地自剪雙翼,這無疑是人性上的一個退步。像白居易這樣奮力一搏後選擇急流勇退的人,我理智上可以理解,情感上卻很難贊同。更有甚者,不過是在社會的大染缸中呆久了,就選擇了習慣,急流勇退,更是令人不齒。你以為的成熟不過是世俗,你以為的進步不過是同流合污。分明自甘放棄,何必苦大仇深,裝哪家聶政荊軻,不過屈於現實,非要自我美化,充什麼冷艷高知。

習慣之後,是冷漠以對。《聽朗誦》中作者感嘆,青年作家為革命,理想奔走的聲音,是過去很久,也很遠了。當你習慣了社會的黑暗,就會對身邊的悲劇漠然以對。很多人願意為韓劇中的生離死別嚎啕大哭,卻不願彎腰遞給乞討者一點零錢。究其根源,不過是習慣了電視上的作秀義捐,假裝可憐,便以為“天下烏鴉一般黑”,垃圾箱裡悶死五位孩童的故事,還要再次發生么?所以我要說,習慣之後,是冷漠以對。而冷漠,說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警鐘長鳴,可習慣了的人們,只將它置於耳後,不是只有戰爭才能摧毀一個國家。如果連一個國家的年輕人都開始習慣,開始冷漠,那么它已經沒有了向上的可能。還好,我們還有一批人振臂高呼,還好我們已經意識到了可怕的後果,還好我們還保留了執拗的精神。

捨棄習慣,是不向世俗低頭的脊樑,是不吐不快的胸中塊壘,是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守。我們不應習慣貪官污吏,去跪拜什麼青天官員,而要去爭一個可以制約官員的法律;我們不應習慣特權主義,而是要大聲疾呼,呼喚民權;我們不應習慣等待改革的到來,而是要明白每一個人都是推牆的同等力量。

世上有何其多的人在習慣之後成了黑暗的爪牙,只有極少數人懷揣著渺茫的希望之光,不停地衝擊著人們定下的準則,換來的也許只是無聲的墜落,而就是在無數堅守者,捨棄者的殘骸上,人類進步的腳步從未停歇。

習慣之後的高中作文二:

當規則已然無法突破,左衝右突也只能頭破血流乃至滅亡時。我便只能試著順應,久之便成“習慣”。

“習慣”之力,可是有著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習慣之後,眾生百態:方苞在《獄中雜記》里記述了一位“習慣”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於“皇恩大赦”後還想著法兒再犯點兒事回到牢里去。劉蓉在《習慣論》中記自己讀書時於軒中踱步,久過地面一凹陷處,習慣以後,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為地面隆起,頗不適應。由是觀之,習慣以後,你們便被牽著、引著,因循著習慣的軌道。一旦偏離,也能將你拉回正途。

“吾國與吾民”似乎是最能體味習慣之妙處的,林語堂先生將中國人之國民性形容為“老猾俏皮”。這正是一種圓融的生活態度,是習慣之後的產物,因為國人的稜角早已被習慣之力的銼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卻絕無妨害對方的痛楚。於是習慣之後,囹圄便安逸如臥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莊大道。國人久在習慣之中便不自覺,但被銼刀磨擦的痛楚卻還記憶猶新,於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掙破這習慣的束縛,眾人便驚惶了:“怎么?難道破了習慣,讓我們再去受另一套習慣的磨製么?於是因磨擦的痛苦記憶而生出恐懼,因恐懼而生出維護舊習氣的瘋狂決心,只求“習慣”的國人開始主動借用這把銼刀去磨擦,教訓少數人,甚至以習慣為樂、為榮,以掙脫習慣為恥、為害。習慣早已不是負擔、枷鎖,習慣是矛是盾,是殺人的工具。習慣殺人!三綱五常之類,國人不正是揮舞著這些過了一兩千年么?

一旦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悅納,習慣之後的人便真的只能憑著一股子“慣性”,死命地、飛快地向前行進,哪怕這條線路是通向無盡的深淵,也剎不住腳。由此而來的是整個社會體系的崩潰與運行的停滯。如何擺脫這樣的惡性循環?這一怪圈產生的根本原因恐怕還是國人的痛覺神經過於發達,因怕痛而堅決抵制一切觸動既有習慣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為習慣所累,便只有鈍化以至切除我們的痛覺神經,這樣哪怕舊習慣的銼刀拚命阻止我們的掙脫,新習慣又讓我們鮮血淋漓,我們都毫無痛感,因無痛而生勇氣,因勇氣而產生打破習慣的動力。當然,此處的無痛絕非運用於外來者融入既有習慣的過程中,因為那樣只會生出沒有的球體,絕生不出衝決舊體制的勇者。

衝決舊有習慣在今天仍顯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洶湧事件的背後,我們依稀看到了“懷疑一切”的可怕慣性,而當民眾對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習慣之後,對於社會發展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

習慣之後,絕不應相著去適應,去維護,以至用它“殺人”。而應時刻保持警惕,在習慣運行失控時破壁而出。

習慣之後的高中作文三:

習慣之後要有對人生經歷的感悟,正如蘇子遊玩赤壁之後所說的“物與吾皆無盡也”的豁達感慨。

習慣,按達爾文的話說就是適應,習慣之後便是生存。當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隱居我是很不贊同的。他先爭著做官,說明他已經適應了當時的時局,習慣之後又放棄了,只可謂“只增笑耳”。他完全可以不送禮但仍為百姓辦事,沒準天天有酒喝還落個清官的美名。即使他被人排擠,他也可以做點別的營生,也不至於後來的那份悽苦。習慣之後,我們更懂得生存,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然後光逃避不行,我們更應當去完成更高的目標。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正是這份信念讓拿破崙一步步地走向權力的顛峰。人生就如從平地到山坡,平地走得很順,但上了山坡就要慢慢習慣,有的人雖然習慣了但卻滿足於現狀在半山腰停留,而有的人卻一步步向上爬,憑藉著之前的經驗到達了人生的頂峰。

現在,我們即將高考。班級里的競爭、排名的壓力、父母老師的期待已經讓我們習慣了。但是有的人卻已經對這些麻木了,他們的習慣說白了是對落後現狀的漠視以及對未來命運的漠不關心。一切的壓力全都變成了“最後的瘋狂”的動力。但我說:“捲土重來未可知”。許許多多聰明的少年因為平日的不努力,成績不穩定而不為老師理解甚至自暴自棄。但既然習慣了,既然沒有重的心理壓力了,為什麼不就此奮起呢?反觀另一些同學卻是越戰越勇,他們不僅習慣了學習的潮流,而且站到了風尖浪口,引領著學業的進行。

習慣之後,我們杜絕迴避,杜絕平庸,因為誰也不是天生的勝者,誰也沒有權利輕視你的強大。雖然離高考時日不多,但是你未必輸在能動,興許只是基礎不夠堅固,興許只是心態不夠沉穩。當你拋開一切雜念,勇往向前的時候你會發現許多比你刻苦的人被你甩在身後,許多安於現狀的人於是漸行漸遠,而那曾經讓你看不見摸不著猶如水中月鏡中花的成功也變得清晰可見了。

習慣了是可喜的,但重要的是習慣之後你幹了什麼?如果我是充滿潛力的你,我會說一句:“鹿死誰手還未知呢?”然後笑應高考。作文

習慣之後的高中作文四:

有人說,在一個習慣已久的圈子裡待久了,一旦走出,所有的幸福和安寧就沒有了,而我要說,那樣的幸福安寧我寧可不要。

複雜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圈子,在一個圈子裡待久了,我們就會習慣圈裡的生活。而習慣之後就會感覺很安全、很滿足、很安逸。待在那個圈子裡,固步自封,甚至是停止落後。所以很多時候,在習慣了之後我們需要走出那個習慣的圈子。

那個放羊娃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

“你放羊乾什麼?”“賺錢。”“賺了錢之後乾什麼?”“娶媳婦兒。”“娶了媳婦兒呢?”“生娃。”“生了娃之後讓他乾什麼?”“放羊。”偏遠貧困地區的人們,將賺錢、娶妻、生子作為生活的全部,走不出那個待久了、習慣了的圈子,也就摘不掉貧窮的帽子,只能一代又一代地周而復始。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是毛澤東當年離開家鄉求學時留給父親的詩。仔細想想,他的一生,不正是像詩中所寫的一樣嗎!他毅然走出了那個讓他習慣了的鄉村生活,踏進了一片新的天地,也造就了一種特色精神,開闢了一塊屬於中國人的樂土。

所以我們不得不說,習慣之後再走出去很有可能是一件好事。走出去,會讓人覺得豁然開朗,原來這個世界並不是像你想像的那樣。但很多時候,習慣之後在走出那個圈子並不容易,需要勇氣,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當子君第一次對周圍的人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時,是多么需要勇氣啊!她想要衝出,想要追求婦女個性解放和婚姻戀愛自由,邁出的第一步,又是多么艱難。在當時的社會,根本沒有這樣的生存空間。

的確,大膽地走出習慣的圈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時代不同,人的思想觀念不同,做出的選擇也就不一樣。勇氣也好,艱難也罷,走出了第一步就是不凡的。也許上面的例子對於我們來說有些崇高,但我並不是希望每個人都去做得石破天驚,因為那不現實,即使能夠實現,也會使社會變得毫無秩序。我的意思是,在我們有能力時,千萬不要說“習慣了就好”,那樣世間不過是再多一個庸人,要大膽地追求夢想,不能在習慣之後就安於現狀,不能瞻前顧後,更不能畏畏縮縮。不要一味地聽信別人告訴你“習慣了就好,何必東奔西跑”,要有魄力做出自己的選擇。

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這是吉鴻昌的一句名言佳句也是令我感觸很深的一句話。的確,路是自己用腳他出來的,而不是比爾給你鋪好的,歷史使自己寫出來的而不是後人杜撰的。我們這一代人,總是習慣於依賴別人,包括自己的前程。或許早已有人為你規劃好了未來,你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獲得更多優越的條件,但與此同時,你也將被圍困在那個別人給你劃定的圈子裡而不得逃脫,這樣真的很愜意嗎?

走出習慣的圈子,你會發現世界很大;走出習慣的圈子,你會感覺自由而輕鬆;走出習慣的圈子,你會擁有更多前進的動力。我們都是新時代的青年,走出習慣的圈子,不一定要有驚天動地的壯舉,至少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為自己的人生拼了一把,至少不會因為沒有嘗試而感到遺憾。

為了自己,在習慣之後要勇於打破習慣的怪圈,走出貌似安逸的生活,去開闢自己嶄新而又輝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