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日的作文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個“世界地球日” (world earth day) 。地球日活動主辦方“地球日網路”組織當天將啟動“綠色一代”環保計畫,以喚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和哈佛大學學生丹尼斯·海斯的倡議和組織下,美國數十萬民眾參與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呼籲創造一個清潔、簡單、和平的生活環境。

作為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球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世界各地舉行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呼籲改善全球整體環境。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肯定。此後,每年的4月22日被確定為“世界地球日”。20世紀90年代,“地球日”的發起人創立了“地球日網路”組織,將全世界環保主義者聯合起來推動“地球日”活動的開展。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但人類的活動卻對地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生物賴以生存的森林、湖泊、濕地等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因過度開採而面臨枯竭;能源燃燒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由此引發的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

保護地球資源環境、尋求可持續發展模式已刻不容緩。在今年“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地球日網路”發起“綠色一代”計畫,倡導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向可持續模式轉變。該計畫呼籲公眾維護三條核心原則:消除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致力於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一個“無炭”的未來;承諾個人消費習慣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綠色經濟”,通過為貧困人群創造“綠色崗位”使其脫貧,並將全球教育體系轉變為環保型。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在每年的4月22日都舉辦“世界地球日”宣傳活動,並根據當年的情況確定活動主題。2009年,中國確定的“世界地球日”主題為“認識地球,保障發展——了解我們家園的深處”,旨在通過系列活動提高公眾對資源國情的認識,以及對地學在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管理及防災減災中重要作用的認識。

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地球日”,是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的一個剛滿25歲的學生——丹尼斯·海斯在校園發起和組織的。他在今天被譽為“地球日之父”。但實際上,“地球日”最早的發起人並不是他,而是美國一位政界名人蓋洛·尼爾森(gaylordnelson)。1962年,美國威斯康星州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尼爾森,試圖說服甘迺迪總統,進行一次保護野生動物的旅行,以引起公眾注意保護環境,總統十分贊同這個建設性的意見。第二年秋,尼爾森與另外3名參議員,參加了總統這次“十分有意義的”旅行,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尼爾森又醞釀設立“地球日”。1969年夏,尼爾森和參議院的同事成立了一個組織,制定了紀念全國性地球日活動計畫,並於同年9月初宣布了這件事,包括要在全美各大校園內舉辦環境保護問題的講演會等。美國人民的反應極為熱烈,令尼爾森也始料未及。

1969年蓋洛·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海斯聽到這個建議後,就構想在劍橋市舉辦一次環保的演講會。於是,他前往首都華盛頓去會見了尼爾森。年輕的海斯談了自己的構想,尼爾森喜出望外,立即表示願意任用海斯,甚至鼓動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從事環保運動。於是,海斯毅然辦理了停學手續。不久,他就把尼爾森的構想擴大,辦起了一個在美國各地展開的大規模的社區性活動。舉辦“地球日”的主意就這樣形成了。

他選定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為第一個“地球日”。就在那年的4月22日,美國各地大約有xx萬人參加了遊行示威和演講會。

美國的1970年正是個多事之秋,光纖織物被發明了出來,“阿波羅13號”的悲劇導致登月計畫的失敗,在南卡羅來納州薩瓦那河附近一家核工廠發生泄露事故,當時的美國人,終日呼吸著豪華轎車的含鉛尾氣。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著濃煙和污水,卻從不擔心會被起訴或者是受到輿論的譴責。“環保人士”鳳毛麟角,他們只是列在字典里的單詞,卻很少能夠被人所重視。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首次“地球日”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鑒於公眾對環境保護的關心,美國國會在“地球日”這一天休會,近40名參眾議員分別在當地集會上講話。倫特·杜貝斯、保羅·埃利希以及拉爾夫·納德等美國的名流發表了演講,闡明集會的重要意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10萬人向紐約市第五大街進軍,支持這次活動。

電視媒體和書本上都倡導著:購買食品要注意包裝上的保存期限。因此到超市或便利商店買飲料、零食時,我會特別注意包裝上的製造日期。我發現店員會將新進貨的商品擺在後排,因此,購物時。我習慣挑選架上最後棑的商品,它們是最新鮮的,買回家也可以保存較久一些。

有一天下午,爸爸和我到超市買東西,恰巧遇到他在鮮奶公司當配送員的朋友。當時叔叔正在送貨,叔叔將新鮮的牛奶運送到超市,又從超市後方,將一堆優酪乳、布丁、鮮奶……放在推車上,要將它們推向冷藏貨車。

叔叔無奈的告訴爸爸:這些過期商品都要拿回去銷毀,經濟不景氣,不僅生意變差,報廢商品也愈來愈多。接著叔叔指著正在冷藏櫃旁選購鮮奶的小姐說:消費者愈來愈精了,我才剛上架放在後排的鮮奶,就馬上被拿走。下次我再送貨時,那幾瓶放在前排快到期的鮮奶,可能又要成為報廢品。說完,叔叔搖著頭並且深深嘆了口氣。頓時,我紅了臉,望著這堆報廢品,我覺得我也是兇手一樣。

接著,我和爸爸選購了明天早餐要喝的優酪乳,我特地拿起擺放在第一排的,爸爸和我不約而同相視一笑。  我檢視著保存期限,距到期日還有五天,以往這是我不會選擇的。  其實這瓶優酪乳明天一早,就會被我們全家喝光,而這都是在保存期限以內。

最近幾年,住在地球的人們開始重視地球暖化的問題,也發現節能減碳的重要性。 很多習慣只要身體力行,每個人都會是環保的尖兵。就飲食而言,現在我購買食品,已經改變了習慣,雖然會注意保存期限,但會儘量挑選前排的。  我也會一次購買少量,不會一次將一堆食品搬回家,不但增加冰櫃耗電量,還常常放到過期,最後不得不丟進垃圾桶。

前幾天放學,我和幾個同學到超市選購班上烤肉用品,當我拿起前排貨品時,有二個同學立刻笑我傻,不懂得當購物達人的訣竅。  我知道他們的用意,於是和他們分享了那些報廢牛奶故事。  我的這群善良同學認同了我的想法——只要是立即食用的食品,我們可以選擇接近保存期限的。  我很開心又多了一群環保尖兵。

惜物就能惜福,我們不僅幫店家減少了報廢品,也為地球多一點心力,為自己增一分福田。